劳动节诗颂劳动者【上】(230)

上川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五一劳动节,是我们的节日;五一劳动节,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节日;五一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伟大的;劳动,是神圣的。劳动节这天,我们更要颂扬劳动;劳动节这天,我们更要颂扬劳动者;劳动节这天,我们更要颂扬全世界劳动人民。因为劳动,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为劳动,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因为劳动,创造了这美丽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今年的劳动节里,我要用诗来颂扬劳动者;颂扬劳动的职业;颂扬劳动的团体。让我们都来颂扬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吧!</p><p class="ql-block"> 上篇,多半收集了传统的劳动职业,有的职业已经消失,有的职业正在消失;必竟,他是一种劳动职业,曾为我们生活提供了服务,给予了帮助,我们还是得记住他。</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五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 (1)摆渡船工</p><p class="ql-block">战火崩摧中正桥,巡司河上渡船摇。</p><p class="ql-block">三分新币何言贵,民众进城都赶潮。</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0年十一月</p><p class="ql-block">注:武昌城南巡司河下游原有的中正桥被战火催毁。建国初期来不级修复,人们过河只有靠“划子”过渡,每人每趟三分钱。修复后的桥改称“解放桥”。</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入编:</p><p class="ql-block">A: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元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二卷。</p><p class="ql-block">B作家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范例宝典》第三卷。</p> <p class="ql-block"> (2)收渣滓的清洁工</p><p class="ql-block">晨九申时四点钟,手铃摇响巷民匆。</p><p class="ql-block">垃圾送到专车里,清洁卫生家国风。</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元月</p><p class="ql-block">注:五、六十代,人们多住平房,即使是楼房也不会高,多半是二层、三层。那时各家各户的垃圾是由环卫工拉着垃圾车定时来收集。一般为每日两次,上午9点来一次,到下午4点再来一次。她们来了后,手摇铜铃,呼喚各家各户来倒垃圾,稍等一会再拉走。</p><p class="ql-block"> 如果家里沒人的住户,他们早出门时将垃圾放在门口外,由邻居或环卫工代劳。那时的邻居,关系相处都很好,相互帮助是常事,很平常。</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元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二卷中。</p> <p class="ql-block"> (3)炸米泡</p><p class="ql-block">炉火熊熊煤炭骄,炮膛装米手均摇。</p><p class="ql-block">等来高压欣然放,雷轰一声香气飚。</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二月</p><p class="ql-block">注:那时生活条件差,能经常有米泡作零食的家庭是富裕家庭。</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入编:</p><p class="ql-block">A: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元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二卷。</p><p class="ql-block">B:作家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范例宝典》第三卷。</p> <p class="ql-block"> (4)代写先生</p><p class="ql-block">坐在桌前飘尺须,羊毫钢笔任君呼。</p><p class="ql-block">情书家信皆能写,听后增修让你愉。</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五月</p><p class="ql-block">注: 解放初期,文盲很多。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能识字写字的现象普遍。如有信件来往,这些家庭就必须请人代劳。这样,代写先生的行业就出现了。代写人多半是年岁较大的老者,这样信誉就强些。</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入编在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元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二卷中。</p> <p class="ql-block"> (5)满街放簰郎</p><p class="ql-block">石条铺路树皮房,居满前街放木郎。</p><p class="ql-block">请问祖先何处住,齐声答日在祁阳。</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七月</p><p class="ql-block">注: 白沙洲堤前街约有3里长,形成于清末民初。这里的居民都是从湖南祁阳县和祁东县放木簰到武汉后留下来的湖南籍居民。他们的房子很简单,多用树皮作墙当瓦盖起来的。树皮不用花钱,在木簰上扒下来的。屋架多用小杉树做,所以造价非常便宜。这帮人留下来后多半当了搬运木材的搬运工。</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入编:</p><p class="ql-block">A: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的《中华诗人词家作品汇编》第一卷。</p><p class="ql-block">B:作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的中华诗词堆佳精品选》。</p> <p class="ql-block"> (6)周日早晨</p><p class="ql-block"> “补碗”声声传进房,</p><p class="ql-block"> “打箍”是个少年郎。</p><p class="ql-block"> 补锅师傅真麻利,</p><p class="ql-block"> 筛子筲箕篾匠忙。</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十月</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四卷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搬运工运木材</p><p class="ql-block">嗬嗬嘿嘿木头扛,堆满车车送八方。</p><p class="ql-block">劳动人民今作主,高楼大厦立城乡。</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七月</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元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二卷中。</p> <p class="ql-block"> (8)弹匠弹花</p><p class="ql-block">大弓头顶志高悬,一把木棰敲打弦。</p><p class="ql-block">振得白花松又软,铺经平碾被绵绵。</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入编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2023年10月编辑出版的《炎黄儿女》专辑中。</p> <p class="ql-block"> (9补碗</p><p class="ql-block"> “补碗”声声街上昂,</p><p class="ql-block"> 老翁手艺最高强。</p><p class="ql-block"> 假如沒有金刚钻,</p><p class="ql-block"> 磁器何人敢入行。</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三年四月</p><p class="ql-block">注: 这个行业现在已经消失了,但在那个时候还是受人尊重的职业。职业消失,“沒有金刚钻,怎揽磁器活”的俗语永远会留存。</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的《中国诗词艺家大辞典》第四卷中。</p> <p class="ql-block"> (10)打箍</p><p class="ql-block"> 肩挑小担走江湖,</p><p class="ql-block"> 串街穿巷喊"打箍"。</p><p class="ql-block"> 水桶脚盆都可做,</p><p class="ql-block"> "精修圆木"大声呼。</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三年五月</p><p class="ql-block">注: “圆木匠”这行业也基本上消失了。木制水桶、脚盆等容器基本上被塑料、铁皮产品代替。</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四卷中。</p> <p class="ql-block"> (11)烤红薯</p><p class="ql-block">桶炉膛内保恒温,好大甜苕在里蹲。</p><p class="ql-block">几次翻身皮打皱,红心暖暖感深恩。</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二月</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元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二卷中。</p> <p class="ql-block"> (12)纺线婆</p><p class="ql-block">摇动纺车忙碌碌,变花成线兴冲冲。</p><p class="ql-block">家家织布求精致,户户穿衣会细缝。</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p><p class="ql-block">注: 这种纺纱织布的方式巳经是列入"非遗"了,再没有谁家这样去做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方法取代了他。</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入编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2023年10月编辑出版的《炎黄儿女》专辑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3)印花蓝布</p><p class="ql-block">植物染蓝生色优,印花工艺匠人等。</p><p class="ql-block">城乡箱底存稀物,传统衣裳饰妪叟。</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p><p class="ql-block">注: "印花蓝布"已成为工艺品了。它是老人们压箱底的纪念物品。</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四卷中。</p> <p class="ql-block"> (14)做绷子床</p><p class="ql-block">细绳织网用粗纲,花样翻新技术良。</p><p class="ql-block">木架原来是枫树,巧工出自本城郎。</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二月</p><p class="ql-block">注: "棕床"已被“席梦思”取代了。可惜,可惜,真可惜!这么好的本民族产品被外来物种所代替,真叫我心酸。武汉棕床厂的棕床曾获得国家金奖,也被洋潮所复沒。</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元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二卷中。</p> <p class="ql-block"> (15)洗染房</p><p class="ql-block">雾气腾腾老染房,旧衣旧布进陶缸。</p><p class="ql-block">晒干之后多鲜艳,万户千家又盛装。</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五月</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元月出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二卷中。</p> <p class="ql-block"> (16)纳鞋底</p><p class="ql-block">辛辛苦苦感情盈,密密麻麻手艺精。</p><p class="ql-block">底厚针粗熬瞌睡,克勤克俭子孙赓。</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p><p class="ql-block">注: 物质丰富的现代,再极少有人纳鞋底了。但他是我国千年的习俗,用诗来纪他。</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入编:</p><p class="ql-block">A: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元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二卷。</p><p class="ql-block">B:作家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范例宝典》第三卷。</p> <p class="ql-block"> (17)广山采矿</p><p class="ql-block">天锅一口广山埋,几百工人釜底开。</p><p class="ql-block">铁矿车车拖上去,乌金列列冲出来。</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四月廿一日</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入编:</p><p class="ql-block">A: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的《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第一卷。</p><p class="ql-block">B:作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的《中华诗词十佳精品选》。</p> <p class="ql-block"> (18)捏煤球</p><p class="ql-block">九份煤灰一份泥,捏成球状再排齐。</p><p class="ql-block">晒干了后收回去,要用之时不犯迷。</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六月</p><p class="ql-block">注: 六十年代初我们程潮铁矿就有了煤球机了,而鄂城县还在用手工做煤球。县政府里的好些人到我矿来开后门买煤球,可现在全陶态了,当今的人是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元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二卷中。</p> <p class="ql-block"> (19)送煤球</p><p class="ql-block">开票交钱一百斤,联单交给送煤君。</p><p class="ql-block">回家等候勤师傅,路费只收三五分。</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十月</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元月出版的《中华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第二卷中。</p> <p class="ql-block"> (20)赶早市</p><p class="ql-block">倒挂银镰老树枝,菜翁步慢怕来迟。</p><p class="ql-block">临门集市回头看,红日刚刚露笑姿。</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入编:</p><p class="ql-block">A: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5月出版的《十家诗选》。</p><p class="ql-block">B: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出版的《当代诗人词家作品许编》第一卷。</p><p class="ql-block">C: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中国国粹丛书.诗词卷》。</p><p class="ql-block">D: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新世纪诗词楹联精选》。</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王长顺,笔名上川,40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会员证号009262),中国国学协会会员(GX2011080027),武昌诗词楹联学会(2017014)会刊《黄鹤之吟》编辑。《领军人物》杂志社副主编(长期)VFF”713196,中国国家诗书画院研究员(终身)G2012060035,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诗书画艺委会终身名誉主席(MZ丫S20121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