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ff8a00"><b>广西山水行13.寻迹百色 踏访红色热土,回溯革命风云(下)</b></font><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续前】<br><br>继续徜徉在百色起义纪念馆里,在伟人足迹《永远的邓政委》展厅,描绘了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重要展品有:邓小平在红七军军部起居室用过的油灯、被子、床铺、笔砚、1931年4月写给中央的《红七军报告》全文等文物,邓小平情系百色建设的珍贵照片、邓小平为广西各族群众和百色起义革命先烈所做的题词等,体现了邓小平对百色的深厚情谊。<br></div> 凝视着邓小平曾经用过的沙发、藤椅、茶几、电视、茶杯等,透过那道玻璃门,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质朴而深情,让人感动不已。 璀璨群星展厅展示了在百色起义中诞生的红七军将士们的事迹。他们在革命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创建了卓越功绩。展厅里陈列着大量抗战时期的历史文物和委派任命书,包括张云逸大将的事迹及文物(办公桌、台灯、茶壶、花瓶)、李天佑、韦杰、覃健等人的英雄事迹,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站在纪念馆3楼的天台上眺望百色,如今的百色高楼林立,木棉花依旧火样红,清澈的右江从市内流过,人们安居乐业。谁能想到,这片宁静祥和的土地,曾经经历过如此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 据说,百色市常年多雨,但自百色起义纪念馆开工以后,天气异常晴朗。有时四周电闪雷鸣、乌云密布,纪念馆上方却艳阳高照、风和日丽;有时四周倾盆大雨,纪念馆上方最多也就是铅云低垂。在百色起义纪念馆开馆之日,不知是上天的庇佑,还是长眠在后龙山上的革命先烈显灵,百色凌晨还是瓢泼大雨,早上却已晴空万里。在开馆揭幕时,刹那间,百色起义纪念馆的上空升起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右江两岸,蔚为壮观。这神奇的现象,仿佛是革命先烈们对今日和平的欣慰与祝福。 从纪念馆内出来,园区内有邓小平手迹碑林。这是纪念百色起义80周年时新建的红色旅游景点,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多、形式最丰富的邓小平手迹碑林。 碑林由100尊天然奇石、120幅手迹组成,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这里将公开发表的邓小平同志在各个时期的题词、讲话稿手迹摘要,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的书信、重要批示等,镌刻在形态各异、色泽多彩的奇石上,与园内的泉水、亭台、林木融为一体。整个碑林的石刻碑文,都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主题,同时涵盖邓小平一贯倡导的热爱祖国、弘扬传统、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建设四化、服务人民的思想,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关于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等重大理论的阐述。邓小平手迹碑林集邓小平理论精髓、伟人书法艺术、景石艺术、亭台林木艺术于一体,被誉为“露天的邓小平理论思想宝库”,漫步其中,既能感受到伟人的思想光辉,又能欣赏到艺术之美。<br><br>园内还有<b>百色起义英雄雕塑园。</b><br> 红军桥,这座2001年建成的桥,虽不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座,却横卧在迎龙山与盘龙山之间,连接着园区的重要景点,成为一条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步行通道。桥长130米,两段宽4米,中间宽2米,桥面采用渐变宽形式,走在上面稳稳当当。整座桥插满红旗,在微风中飘扬,气势不凡,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红军奋勇前行的豪迈。 走过红军桥,再走一段上坡路,便能见到一座不太高的塔——世纪铜鼓楼(廉政教育展厅)。盘龙山上的世纪铜鼓楼是百色起义红色旅游七大景点之一,这座四层小楼上面安放着世界之最、亚洲第一的大铜鼓,寓意着迎接新世纪,实现新发展。楼前是18000平方米的大广场,主要由廉坊、景墙、廉廊、廉池、名言石刻、古今名人廉政典故、楹联、警廉铜钟等组成,共有绘画、雕刻6处,石刻33座,楹联20幅等,还有体现壮民族风情文化的浮雕圆柱,在这里,历史文化与廉政教育相互交融。 经过右江民族博物馆时,可惜闭馆了。而英魂千秋雕塑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博物馆顺着主路往前走,就能看见一座红色的雕塑,它高9米,长8.2米,宽4.2米,采用红砂岩雕刻而成。雕像上雕刻有10个人,他们面容悲愤而坚毅,体现了革命烈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雕像周围篆刻有3989名烈士的姓名,他们都是为右江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而牺牲的英雄烈士,这些名字,是历史的铭记,也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此次百色之行,虽因时间仓促,没能找到百色起义纪念碑,也错过了粤东会馆,但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历史记忆,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离开百色起义纪念园,坐车回田东县的路上,我拍下了田东右江大桥的美丽夕阳,那如血的残阳,仿佛是革命岁月的余晖,提醒着我们,历史虽已远去,但革命精神永远不会磨灭,但愿它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div><br><h5>(1894 图60 2025/3/26)</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