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映象

石落银

<p class="ql-block">泾县映像最深最难忘的莫过皖南事变。84年前发生的悲剧,是新四军的痛,是泾县人民的痛,是全中国人民的痛。</p> <p class="ql-block">九千余名战士冲出包围圈的不过千余人,连同副军长在内的近八千英雄儿女的鲜血洒遍泾县的山山水水,那该是一幅何其悲壮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题词。过上平和、幸福日子的我们,只有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瞻仰这些英雄,记住他们的牺牲。</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后,中央重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军部设置江苏盐城。</p> <p class="ql-block">王稼祥故居(桃花潭镇)。他是我党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他,提议撤销李德指挥权的第一人,是他,提议召开和参与主持了遵义会议并成为三人(毛泽东、周恩来)小组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政协会议期间,就新中国定都问题,毛泽东专门听取他的意见,建国后任外交部副部长(部长周恩来)兼驻苏第一任大使。</p> <p class="ql-block">中国宣纸之乡。凡学书画者,无不对泾县宣纸独有情钟,怕有很多人都想亲眼见见它是怎样制作的、一睹泾县的风采一一而我,有幸实现了这个愿望。</p> <p class="ql-block">泾县有520余家宣纸产业、3万多从业者,是泾县重要的经济支柱,其产量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对中国书画文化贡献之大无庸质疑,被列入世遗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中学生体验捞纸。宣纸制作看似很简单。第一道程序是纸浆制作,第二道是捞纸。4至6尺的由两人(4尺以下一人操作)手握竹帘(象筛子),在纸浆(看不出是浆,更象一缸浑水)里左右各摇摆一次(不能多),摊开(就象做卷粉)即可。第三道:晒。简单吧?看来其奥秘在纸浆制作上。</p> <p class="ql-block">3丈3宣纸制作,则需要30余人,这成本够大的!</p> <p class="ql-block">桃花潭村。接下来的印象该说说桃花潭了。大家都会背一两句李白桃花潭的诗,但知道桃花潭在泾县的怕是不多。冲着这份好奇,也是为寻觅李白和汪伦的故事吧,我终于亲临现实中的桃花潭。</p> <p class="ql-block">桃花潭。青弋江不大,但流淌至此竟然形成了一弯很大的潭水。当然它不可能有千尺深(最深处39米),但深篮色的河水配上青山,青瓦白墙微派房屋点缀其间,别有一番景色,再加上汪伦的热情,不让李白写诗那真是太难了。</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汪伦送别李白的码头(当然是改造了的)。一拨又一拨的中学生们,挤满了码头,可能与我一样都想体验一把当年汪伦送李白的情景吧?我想,若干年后,他们当中涌现出几个中国诗人那是极有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汪伦旧居。旧居临河,河对岸有他的坟墓。他做县令时,听闻李白到了宣城,盛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村做客,于是便发生了传颂千年的友情故事,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追星族最成功之第一人一一否则,谁会记住一个小小七品芝麻官呢?</p> <p class="ql-block">我就是坐这只船到的桃花潭村南岸,看到了汪伦的坟墓和祠堂。</p> <p class="ql-block">外国朋友也懂得李白?</p> <p class="ql-block">它还有红色故事哩。</p> <p class="ql-block">流连忘返,忍不住再留它一影。请留意,从拱门望出去,那一抹深蓝色就是桃花潭。</p> <p class="ql-block">查济村(1300年历史)隶属桃花潭镇,两地相距不到10公里。当年李白离开桃花潭村后又受邀到访该村,有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查济村古建筑群为4A乡没景区。初唐山东人查某任宣州(现宣城)刺史,退休后恋此地风景,便把老家从济阳搬到此地,故取名"查济″。世代繁衍生息,高峰时达10万人。1960年金庸(本姓查)先生曾到此地寻根问祖。</p> <p class="ql-block">古村一督。别看它小却人才济济,出了文进士11人武进士4人,县官以上至知府、封彊大使、翰林等127人。现在,它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3个名头,系全国重点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