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文研究的是一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清代第四次邮资明信片,1912年4月8日由上海寄往英国伯明翰大学,该片不仅承载着中国邮政历史的珍贵信息,更见证了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关键时刻。此片加贴清代蟠龙3分邮票一枚,销上海4月8日汉英文小圆戳,旁盖同日英汉文腰框戳及次日汉英文小圆戳、“客邮”转口戳。尤为珍贵的是,寄件人署名为近代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永远的校长”蔡元培先生。</p><p class="ql-block"> 明信片正面英文收件人为:"Secretary, University, Birmingham, England"(英国伯明翰大学秘书);背面英文内容为:"We are now organizing the University of Peking, Will you please send us your catalogue. Y. B. Tsai Minister of Educ-ation Board of Education Peking China 8.4.1912"(我们正筹备北京大学,请您将目录寄过来,中国北京 教育部 教育总长 蔡元培 1912.4.8)。</p><p class="ql-block"> 这段简短的文字,实则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明信片正面</p> <p class="ql-block">明信片背面</p> <p class="ql-block"> 一、时代背景:新旧交替中的教育革新</p><p class="ql-block"> 1912年是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教育制度正经历着从封建科举到现代教育的深刻变革。蔡元培(1868-1940)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推动者,其个人经历颇具代表性: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898-1900)、中国教育会创始人(1902)、光复会组织者(1904)、同盟会会员(1905)。1912年1月3日,他出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袁世凯继任后仍留任此职,直至7月辞职赴德留学。</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北京大学(时称“京师大学堂”)正处于历史转折点。这所创立于1898年的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在辛亥革命后面临着从封建学堂向现代大学的转型。1912年5月3日,经蔡元培的推动,民国政府正式批准“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被任命为首任校长。而蔡元培寄出这枚明信片的日期4月8日,恰处在这一历史变革的关键节点。</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教育部总长蔡元培明信片(191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 二、邮路背后的历史细节</p><p class="ql-block"> 据《蔡元培年谱长编》记载,1912年4月3日蔡元培陪送孙中山离宁赴沪,4月8日在上海接见京师大学堂旅沪学生。学生们呈请“主持风化,乐教英才,早定课期,宏开校舍。”蔡元培深表嘉勉,允诺到京即速筹开校。正是在这一天,蔡元培从上海寄出了这件致伯明翰大学的公函明信片。</p><p class="ql-block"> 明信片的邮政信息颇具研究价值:清代第四次邮资片加贴蟠龙邮票,民国延期使用,体现了政权更迭时期邮政系统的过渡特征;英汉双文邮戳和“客邮”转口戳,则见证了半殖民地中国的邮政实况。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切片。</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年谱长篇》</p> <p class="ql-block"> 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视野</p><p class="ql-block"> 这枚明信片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生动展现了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思想的早期实践。在北大筹备阶段,蔡元培就主动向伯明翰大学等国外名校索取资料,其国际视野可见一斑。伯明翰大学作为英国红砖大学代表,创建于1900年,其办学模式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具有参考价值。蔡元培此举,实为1917年执掌北大后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先声。</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距蔡元培正式出任北大校长(1917年)尚有五年,但这枚明信片证明,他早在民国初年就已深度参与北大的转型工作。这种渊源,为其日后改造北大埋下了伏笔。正如历史学家所言:“蔡元培与北大的关系,不是1917年突然开始的,而是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p><p class="ql-block"> 四、邮政实物史料的独特价值</p><p class="ql-block"> 作为现存罕见的蔡元培亲笔邮政实物,此明信片具有三重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1. 制度史价值:见证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过程;</p><p class="ql-block"> 2. 思想史价值:反映了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形成轨迹;</p><p class="ql-block"> 3. 社会史价值:记录了新旧交替时期的社会运作实态。</p><p class="ql-block"> 相较于官方档案,这枚经由邮政邮路寄递的明信片,以其原始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证据。其上的每一个邮戳、每一处笔迹,都是历史现场的真实留存。</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永远的校长”蔡元培原地封</p> <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这枚穿越百年的明信片,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新视角。它不仅是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历史渊源的物证,更是中国高等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见证。当我们在北大120余年的校史中追寻“蔡元培精神”的源头时,这枚朴素的明信片提醒我们:伟大的教育变革,往往始于这样具体的实践探索。它跨越时空,将1912年的教育理想与今天的学术传承紧密相连,彰显出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历史延续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