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9日星期天,晴。湖南博物院《西方遇见东方-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展厅。</p><p class="ql-block"><b>序言。</b></p><p class="ql-block"> 这个展览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生命与激情的故事。当马克·吕布在30岁那年辞去工程师工作,告别家乡里昂时,他的生命与激情就此迸发。他先是去了巴黎,之后前往南斯拉夫,接着去了伦敦,然后到达印度。他开着一辆老式路虎车,从贝鲁特到加尔各答,穿越了整个中东。最后,他终于获得了第一张中国签证,并于1957年抵达这个一直以千年文化和近代历史吸引着他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这个展览既是一次空间之旅,也是一次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之旅。马克·吕布一直对他所处时代的戏剧性事件十分敏感,并关注同时代人的命运。20世纪60年代,他拍摄了非洲和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随后又拍摄了越南的长期悲剧和美国的学生运动。</p><p class="ql-block"> 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时期,参观这个回顾展的人都会发现马克·吕布独特的视角。他的目光恭敬而谨慎,与拍摄对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便按照绘画的规则来构图。他的双眼善于发现形状的美感、姿态的优雅,有时甚至是情境的幽默。</p><p class="ql-block"> 马克·吕布的这种爱美之心无处不在,不仅在吴哥,当然还有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中国画家笔下的黄山--马克·吕布曾六次重返之地。</p><p class="ql-block"> 这个展览的观众不难猜出中国在马克·吕布生命中的地位。继1957年、1965年、1971年三次中国之行后,从1978年至2010年,他几乎每年都会回到中国。为了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的热情,我们不妨让他自己来谈谈中国:"我热爱的国家就像我的朋友。我喜欢再次看到她们,了解她们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经常回到中国,这里的一切都比其他地方发展得更快,即使细心的人也可以看到在这躁动的表象下事物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凯瑟琳·吕布</p> <p class="ql-block"><br></p> <b>马克·吕布生平年表。</b><br> 1923年6月24日,出生于法国里昂附近的圣格尼斯-拉瓦尔。<br> 1937年,用父亲送给他的柯达口袋相机拍摄了第一张照片。<br> 1942-1945,参加抵抗纳粹德国的游击队。<br> 1948-1951,完成里昂中央理工学院学业后担任工程师,决定投身摄影事业。<div> 1952-1954,移居巴黎,加入玛格南图片社,前往南斯拉夫和英国拍摄。</div><div> 1955-1958,穿越西亚、中东和南亚,首次进入中国和日本拍摄。</div><div> 1960-1963,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阿尔及利亚和古巴等国进行拍摄。</div><div> 1965年,第二次进入中国拍摄。</div><div> 1967-1969,拍摄以越战和美国反越战游行为主题的照片。</div><div> 1971年,再次进入中国拍摄,报送孟加拉国独立运动。</div><div> 1979-1981,报道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人质危机、波兰团结工会等事件。</div><div> 1986-1991,多次前往中国黄山和柬埔寨吴哥拍摄。<br> 1992-2002,定期访问中国,拍摄中国社会的变化。<br> 2001年,在纽约接受徕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br> 2001-2002,连续两年参加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br><p class="ql-block"> 2011年,192幅摄影作品被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8月30日,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 2019年,生平核心档案被捐赠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p></div> 马克·吕布在中国大桥上拍摄的工作照。 <p class="ql-block"><b>马克•吕布简介/ Biography。</b></p><p class="ql-block"> 马克•吕布( Marc Riboud ),法国著名摄影家,1923年生于法国里昂,1937年开始拍摄照片,29岁成为一名摄影师。在巴黎他结识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并受邀加入玛格南图片社。</p><p class="ql-block"> 马克·吕布曾先后赴欧、亚、非、美等大洲拍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是马克·吕布拍摄最多的国家,1957年到2010年间,马克·吕布先后二十多次访问中国。他满怀热情地观察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他记录中国五十年关键历史的照片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珍贵见证。</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富有直觉,见微知著,优雅生动,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视觉建构的节奏和韵律",温暖而深刻地触及人与物之间转瞬即逝的共鸣与默契。正如玛格南图片社前任主席马丁·帕尔所言,"吕布是少数几个将新闻摄影和艺术世界结合起来的摄影师之一。"</p><p class="ql-block"> 马克·吕布是蜚声世界的摄影大师,曾担任玛格南图片社欧洲分部主席,其作品曾刊登于《生活》《国家地理》《巴黎竞赛画报》等知名杂志,并在全球多家著名博物馆和美术馆展出。他还曾获得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奖、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无限奖"、徕卡终身成就奖、索尼世界摄影大赛终身成就奖等。</p> <p class="ql-block"><b>Part 1 第一单元 早年欧洲的画卷。</b></p><p class="ql-block"> 马克·吕布14岁时就开始拥有一台自己的相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摄影的兴趣日益浓厚。29岁时,他决定放弃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1953年,当他30岁时,他离开里昂前往巴黎,认识了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当年在巴黎拍摄的著名照片《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在《生活》杂志发表,这是马克·吕布发表的第一张照片,这张获得巨大成功的照片使他得以进入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之后,他赴南斯拉夫旅行,这是他首次出国拍摄。1954年,他采纳了罗伯特·卡帕的建议,在英国生活了一年,期间在伦敦和利兹等地拍摄了大量作品,其中不乏经典的传世之作。</p> <b>手拿两根“法棍”面包的年轻人</b>,巴黎/1953年/30x45厘米。 <b>运河船上晾晒的衣物</b>,巴黎圣路易斯岛/1953年/36x24厘米。 儿童们在杜伊勒丽花园跳圆舞曲,巴黎/1953年/36x24厘米。 <b>巴黎</b>,1953年/31x36厘米。 <b>巴黎贫困郊区的儿童</b>,1953年/36x54厘米。 <b>在埃菲尔铁塔上吃午餐的油漆工们</b>,巴黎/1953年/38x25厘米。 <b>圣母院前与出租车司机攀谈的修女</b>,巴黎/1953年/24x37厘米。 <b>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b>,巴黎/1953年/36x55厘米。当年为了拍这张照片,马克·吕布差点就从埃菲尔铁塔上掉下来,堪称敬业。 <b>倒映在谛艾仕车身上的埃菲尔铁塔</b>,巴黎/1964年/20x30厘米。 <b>法兰西号邮轮建造现场的工人们</b>,圣纳泽尔/1959年/52x35厘米. <b>纺织厂工人</b>,法国/1956年。 <b>艺术家费尔南·莱热的葬礼</b>,法国/1955/44x30厘米。 <b>威廉·克莱因在香特鲁普塔脚下休息</b>,法国图兰/1962年/24x36厘米。 <b>草地上的影子自拍照</b>,法国图兰/2002年。 <b>拉雪尼耶马克·吕布乡间别墅旁的池塘</b>,法国图兰/2002年/31x46厘米。 <b>杜伊勒里码头</b>,巴黎/1963年。 <b>时装秀</b>,巴黎/1964年/36x23厘米。 <b>“五月风暴”中用垃圾桶盖保护自己的学生们</b>,巴黎/1968年/37x25厘米。 <b>“五月风暴”期间释放的催泪瓦斯</b>,巴黎/1968年/37x25厘米。 <b>跳蹦床的男孩</b>。 <b>杜布罗夫尼克的跳水者</b>,南斯拉夫(现克罗地亚)/1953年/31x46厘米。 <b>杜布罗夫尼克街景</b>,南斯拉夫(现克罗地亚)/1953年。 <b>“危险的栏杆”</b>,英国伦敦/1954年/34x23厘米。 <b>宠物角</b>,英国伦敦/1954年/36x25厘米。 <b>大英博物馆</b>,英国伦敦/1954年。 <b>在格林尼治玩耍的儿童</b>,英国/1954年。 <b>英国伦敦</b>,1954年。 <b>英国利兹</b>,1954年。 <b>英国利兹</b>,1954年/22x43厘米。 <b>伦敦码头工人大罢工</b>,英国/1954年。 <div> <b>温布利体育场的足球比赛</b>,英国伦敦/1954年/52x34厘米。<br></div> <p class="ql-block"><b>Part 2 第二单元 一路向东的旅途。</b></p><p class="ql-block"> 早在少年时代,马克·吕布就有离家冒险的念头。去陌生的地方旅行并安静地拍摄,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人生状态,而摄影师的职业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1955年秋天,马克·吕布开启了独自旅行的漫长征程。他开着一辆从乔治·罗杰(玛格南图片社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手里买下的二手路虎越野车,离开欧洲,向东出发,去探索广阔而又神秘的东方世界,期间跨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印度等国。他以自己的节奏旅行,沿途拍摄各地的风土人情,并通过信件与在法国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保持紧密联系。在法国驻印度和尼泊尔大使斯坦尼斯拉斯·奥斯特鲁格伯爵的帮助下,马克·吕布最终获得了去中国的签证。在中国采访拍摄结束后,他最后于1958年抵达日本。</p> <b>加拉塔桥上的男孩</b>,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955年/30x45厘米。 <b>赛罕大坝施工现场</b>,土耳其/1955年。 <b>卡加洛格鲁土耳其浴室</b>,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955年/29x44厘米。 <b>伊斯坦布尔的咖啡馆</b>,土耳其/1998年/36x25厘米。 <b>土耳其伊斯坦布尔</b>,1998年/38x26厘米。 <b>在路上</b>,伊朗/1955年/44x29厘米。 <b>前往凡城路上的乌龟</b>,土耳其东部/1955年/31x46厘米。 <b>开伯尔山口</b>,阿富汗/1956年/44x30厘米。 <b>路上的儿童</b>,伊朗/1955年/29x44厘米。 <b>巴米扬悬崖</b>,阿富汗/1955年/42x29厘米。 <b>茶馆里的乐师</b>,阿富汗/1955年。 <b>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一家机械厂里的男孩</b>,1956年。 <b>新德里天文台</b>,印度/1985年/44x30厘米。 <b>纳戈尔的骆驼市场</b>,印度/1956年/45x30厘米。 <b>渔民</b>,印度/1956年/45x31厘米。 <b>加尔各答附近难民营里的一对年轻母子</b>,印度/1971年/25x44厘米。 <b>勒克瑙</b>,印度/1956年/30x44厘米。 <b>尼泊尔的雨季</b>,尼泊尔/1956年。 <b>加德满都</b>,尼泊尔/1956年。 <b>恒河岸边印度男子的“多蒂”腰布</b>,印度/1956年/55x36厘米。 <b>加尔各答的黄昏</b>,印度/1956年/24x36厘米。 <b>大象沐浴</b>,印度松布尔/1956年/46x15厘米。 <b> 德黑兰壁画</b>,伊朗/1979年/35x53厘米。 <p class="ql-block"><b>Part3 第三单元 风云激荡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美苏两大阵营对立日益加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各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面对冲突动荡的国际形势,出于职业的敏感性,马克·吕布总是尽可能地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比如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古巴导弹危机、巴黎"五月风暴"、越南战争、华盛顿反战游行、水门事件、伊朗伊斯兰革命等都留下了他大量的摄影作品,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手持鲜花的少女》,暗淡失焦的士兵手持刺刀,与手持鲜花的女孩形成鲜明对比,十分具有感染力。马克·吕布在此期间拍摄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瞬间,还捕捉了人们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与情感。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得以窥见历史事件的真实,以及在战争冲突阴影下人们对和平与自由的渴望。</p> <b>港口附近</b>,古巴哈瓦那/1963年/51x34厘米。 <b>纽约涂鸦</b>,美国/1983年/36x25厘米。 <b>纽约</b>,美国/1987年/55x36厘米。 <b>阿拉斯加的公路</b>,美国/1958年/43x29厘米。 <b>洛杉矶的公路</b>,美国/1959年/46x30厘米。 <b>情侣共舞</b>,几内亚科纳克里/1960年/30x45厘米。 <b>It's great to be young“年轻真好”</b>,加纳阿克拉/1960年/46x31厘米。 <b> 尼日尔风光</b>,1963年/43x25厘米。 <b>摩洛哥非斯</b>,1978年/46x31厘米。 <b>摩洛哥非斯</b>,1978年/44x30厘米。 <b>新年攻势后在顺化一所旧学校里避难的母子</b>,越南/1968年/31x46厘米。 <b>新年攻势后的顺化</b>,越南/1968年/54x37厘米。 马克·吕布最著名的摄影作品之一《<b>反越战示威游行中手持鲜花的少女</b>》,美国首都华盛顿/1967年/53x35厘米。 <b>阿尔及尔独立日</b>,阿尔及尔/1962年/44x36厘米。 <b>水门事件审判期间</b>,美国/1973年/36x2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