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给你讲讲晋城景德桥,这桥可不简单,历史相当悠久。它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由知州黄仲宜倡导修建,到明昌二年(1191年)才正式落成。后来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为桥西兴建了景德庙,就改名为景德桥了。在漫长岁月里,它历经多次自然灾害,像元大德七年(1303年)的晋城大地震,明成化八年(1472年)的大水,可依然稳稳当当地保存了下来,1956年国家还专门拨款对它进行了维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建筑构造上看,景德桥的设计十分精巧。主拱净跨21米,拱高9米,拱厚1米,桥身加上东西桥堍总长33米,桥面宽5.9米。主拱圈是等截面圆弧形坦拱,由15道立券石并排砌成,大券的两肩各有一个小券,这种敞肩式结构特别实用,洪水季节能分流水量,还能减轻桥身券脚的荷重。东西两岸设有金刚墙,用来保护桥基;桥北两侧金刚墙里还埋着两根铁柱,作用是预报水情。桥面是用青石铺砌的,纵向稍微有点弧度,走在上面感觉很特别。两侧的护栏都是石质的,由栏板、望柱、抱鼓三部分组成 ,古朴又美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桥的艺术特色也很突出,主拱券侧面雕刻着兽头、海马、龙形、海水、螭首等浮雕,刻工细腻,布局严谨,形象栩栩如生,虽然历经八百多年的风吹雨打,这些浮雕至今依然清晰可辨。在1/4拱券位置的侧墙上,还伸出4个龙头,上下游各2个,给这座桥增添了不少艺术美感和威严气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景德桥可是山西晋城市城区通往阳城、沁水的交通要道,对促进地区间的人员往来、物资交流、商业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地交通网络里的关键节点。在桥梁建筑史上,它是继赵州桥之后我国现存历史悠久的古代珍贵桥梁之一,也是山西省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石拱桥,其敞肩式拱桥的建造技术和精美的石雕艺术,对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实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到景德桥,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的时期,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后梁派大将董璋率领大军攻打泽州。当时,泽州城由后唐节度使李继韬派副将景德、景忠兄弟俩镇守。泽州城处于低洼盆地,后梁军队占领了四周山头,居高临下,又是放炮又是射箭,还扬言要开渠挖沟,引来丹河水灌城。李继韬害怕了,下令让景德、景忠随他献关投降。可这兄弟二人坚决拒绝,他们对泽州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不愿做投降的懦夫。景德言辞激昂地表示泽州城虽小,但城高墙厚,还有白水河环绕作为天然屏障,城中士兵加上百姓,只要团结一心,坚守几日,唐王定会派兵支援。景忠也拔剑高呼,宁愿战死,也不当贪生怕死的降将。将领们被他们的忠烈所感动,歃血为盟,连夜制定护城方案,景忠守东门,景德守西门,偏将裴约守北门,李继韬守南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战斗打响后,泽州城四周炮火连天,火箭飞舞,云梯林立,杀声震耳欲聋,双方展开了激烈厮杀。城中军民苦苦坚守了一个月,可援军却迟迟未到,粮食也断绝了,大家只能杀战马、剥树皮,甚至连老鼠都挖出来吃,但依然顽强抵抗,绝不放弃。然而,贪生怕死的李继韬在收到梁军的劝降信后,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偷偷打开了泽州的南大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公元923年九月九日凌晨,梁兵如潮水般涌进城来,见人就杀,见房子就烧。景忠急忙带兵前去堵截,刚到永济桥边,就被梁兵团团围住。他前后受敌,却毫不畏惧,奋力拼杀,手中的大刀虎虎生风,吓得梁军纷纷后退。但敌人见强攻不行,便使出毒招放箭,一瞬间,景忠身中数箭,疼得大叫一声,连人带马从永济桥上栽下,被滚滚的白水河淹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门和东门相继失守后,北门也很快沦陷,裴约战死。大批敌军又涌到了西门城下,景德见状,毫不犹豫地挥手召来剩下的几十名士兵,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宁可战死,也绝不投降。景德素有“快三枪”之称,一杆银枪使得出神入化,如出水蛟龙般神出鬼没,只杀得敌兵抱头鼠窜。可就在这时,梁军主帅董璋赶到,与景德在沁阳桥上展开了一场恶战,二人战了百十个回合。由于敌人众多,战斗持续时间太久,景德渐渐体力不支,最终被董璋生擒。董璋劝他投降,景德却誓死不从,最后扭头撞在沁阳桥头石栏柱上,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景德和景忠牺牲后,泽州城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两位保家卫国的英雄,便把西关的沁阳桥改叫“景德桥”,东关的永济桥改叫“景忠桥” 。这段英雄故事,也随着岁月的流转,一直流传至今,让后人铭记他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 。</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得一,闫红瑞编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