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九中记忆

逸林闲客

<p class="ql-block">图片:小米 逸林闲客 网络 (感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文字 / 制作 :逸林闲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福州市仓山区,风景如画的烟台山山脚下,公园路39号,一条樟荫拥翠的道路伸向前方,这就是福州外国语学校,它的前身是三一学校、福州第九中学。其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四年(1878)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创办的广学书院和榕南两等小学堂及1907年创办的圣马可书院(原址在施埔)。1912年,三校并为三一学校迁入今址,辖小学、中学、汉英书院三部。1928年,改称私立福州三一中学和私立福州三一中学附属三一小学。 1941年夏,迁到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与同样从福州迁来的陶淑女中合成三一陶淑联合中学,1945年回迁。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收并更名为福州第九中学,后曾附设一所业余中学。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将10月25日定为校庆纪念日。同时,三一小学迁到原十二中校址并改名象山小学。1993年6月又更名为福州外国语学校。 2020年6月成立福州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学校现占地面积29726㎡,建筑面积29496㎡。</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卅三年(1907),圣马可书院开办之初,校舍狭小,仅能录取学生10人 ,至宣统元年(1909),报名150人,录取100人,但宿舍仅能容纳60人。筹划资金,修建校舍,适应发展所需的任务迫在眉睫。是于宣统三年(1911)12月购买了现今福州体育运动学校(原为跑马场,继而先后更名为林森公园、人民公园、市体育场)邻近的俄国领事馆及其周围的4座洋房和园地,并在校园内新建了一批建筑。建筑工程由兴豫和上海外国工程师设计施工。</p> 校门 <p class="ql-block"> 一.三一校门</p> <p class="ql-block">现存三一校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嵌入地面的圣马可书院的部分门楣,为英文校名ST. Mark's College中的RKS.co.建于1907年。另一部分为三一学校原校门门柱,为当初三校合并时候建此校门,石柱上刻有三一学校中文字样,大门基石散布于文化广场四周,是学校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学校发展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之一。 </p> <p class="ql-block">进门路口右边这个位置原先是个小足球场,我们班上的同学经常在这里踢球。福州人习惯穿木屐,但它进不了校门,所以赤脚上学、踢球是我们的常态。足球场的南侧是原教堂,西面隔墙外为民宅可园。如今这里开辟为文化广场,陈列着校门的记忆,这柱子以前没见过,不知是何时发掘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三一学校旧校门 ,残存旧校门门柱,镌刻有“三一学校”字样。校名取名“三一”,有三重含义 : 1.学校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有直接关系,而负责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的核心团体是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的有关人士。2.学校由原来的广学书院、圣马可书院、桥南两等小学校“三”校合并为“一”。3.“三一”这个名词是基督教的一个基本教义,上帝的性质是“三位一体”的,如此校名亦可以标明学校为基督教性质。</p> <p class="ql-block">三一学校残碑, 为校名残碑,尚存RKS·CO字样(圣马可书院 - ST.MARKS COLLEGE)</p> <p class="ql-block"> 二.九中校门</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九中校门有两重,外门为双开木门,内门为双开铁栅门(内镶一小门)。门房中部为门厅(过道),厅左为传达室,厅右为会客室。</p> <p class="ql-block"> 三.外国语学校大门</p> 林荫路道 <p class="ql-block">路口左侧立着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校庆90周年题字的铭石,路口左拐原有一羽毛球场,其后面有托儿所(还是幼儿园,具体情况忘记了)。</p> 教堂 <p class="ql-block">顺林荫路道前行几十米,其右侧为圣马可书院礼拜堂,民国二年(1913)建成,改为九中后先后作为礼堂、图书馆、校办工厂、停车棚使用,现已拆毁。当时窗户上镶嵌的彩色玻璃令人相当惊奇。</p><p class="ql-block"><br></p> 外景 内景 <p class="ql-block">三一教堂奠基石</p> 初中部 <p class="ql-block">从教堂返回林荫路道拐向左侧的小操场,其为初中部所用,场后为教学楼。操场有篮球场、跳箱运动等场所。其左侧有石台阶通下方的托儿所,其右侧有小路通后方的食堂、工匠房(从没进去过,不知是否这个命名)、高中部(有二座,上面一座的一楼好像曾设卫生室,下面一座则是大礼堂前面的那座)、厕所等处所。勤工俭学时,学生们从厕所里掏出大粪,一担担地挑到数公里外的首山番薯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原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汉英学校校舍,民国元年(1912)落成,是一座典型的英式风格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屋顶呈三角形,方形的窗户,拱形门,带前廊。大部分为初中部教室,印象中改九中后广播室在二楼右侧。</p> <p class="ql-block">  二.布质校徽与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新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br></p> 俄驻榕领事馆官邸 <p class="ql-block">从初中部退出沿林荫路道走到思万楼右拐即到校长楼,为九中校长、总务处等办公楼。该楼原为俄驻福州领事馆官䣌,动建于凊同治五年(1866),坐北朝南,为二层砖木结构表面刷灰的东欧式洋楼。楼内一向设门、二向开窗,窗上部为拱形,木框玻璃并安铁栅。入口有木制俄式门廊,制作精良。这楼我只进去一次,印象不深,据校友回忆,至少到1993年,原貌均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原领事馆官邸</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五年(1866),俄国首任副领事德理在福州仓山区象山建造俄国驻福州领事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官邸为俄国驻福州领事馆的组成部分之一。</span>民国元年(1911年),该馆舍卖给圣公会三一书院(现福州外国语学校)作为校舍,并在校园内新建了一批建筑。该楼总占地面积289㎡,共2层,建筑高7.6米。 2006年公布为仓山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96年,本建筑的使用者为福州九中校友会。该年中,校友会组织校友们捐资,对本建筑以“修复”的名义进行改造。据说由于主事者将本建筑错认为另一座楼——已经被改名为“必翰楼”的原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办公楼,导致原来保存完好的木制俄式门廊被拆毁,而改造成英式混凝土门廊。</p> <p class="ql-block">正面</p> <p class="ql-block">侧面</p> <p class="ql-block">背面,楼前雕塑群于校庆90周年(1997年)由校友捐资建成。</p> <p class="ql-block">  二.景润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数学家陈景润于1946年2月至1948年1月‌就读于三一中学初中部。2007年百年校庆之际,特建造景润园,陈景润夫人由昆女士与时任福州市教育局局长赵素文女士共同为陈景润雕像揭幕。绿荫环绕,紫藤飘香,景润雕像竖立其间,引无数后学永志纪念。</p> <p class="ql-block">陈景润雕像</p> <p class="ql-block">花架</p> <p class="ql-block">外语角</p> <p class="ql-block"> 三.实验楼</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一年(1922)修建科学室一座,附有小型煤气设备。不知它是否就是九中时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其东面为俄领事馆旧址,二者间原为坑洼不平的荒地,后整平辟为篮球场),第一次坐在这阶梯式教室上课,其新奇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今实验楼应在原篮球场与教堂这范围内新建,而实验室旧址可能是今行政楼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br></p> 思万楼 <p class="ql-block">林荫路道尽头为思万楼,民国八年(1919),校友(教师)们为纪念三一学校第一任校长、英国传教士万拔文,发起兴建,民国十四年(1925)建成。为中世纪罗马风格红砖砌筑塔式建筑,高三层,底层面积较大,二三层缩小,二、三层间有城堡碉楼意味的小出挑,犹如装饰性的线脚;塔楼一、二层为清水红砖墙面,顶层粉刷成白色,女儿墙造型也若如城垛口。塔楼坐北朝南,正对学校大门,占地25㎡,高约18米左右。思万楼于2020年1月2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楼成,英国都伯林威尔逊公园基督堂赠送一座大钟,悬于该楼最高层。钟为紫铜铸成,直径约1米,高1.3米左右,钟上刻有诗章一行:“要对万国万民宣告主是王”,有一长绳直落底层,逢起床、预备上课、下课、熄灯等规定作息时间,均由传达室依伯(工友)拉动牵绳敲击,当时我家离此楼二百来米,宏亮的钟声每每清晰入耳。好像是1957年还是1958年学校改装电铃,该钟才停止使用,据说该钟于文革时被当作废品出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面,其后为今综合楼,该处原为九中教务处办公楼及图书馆,后拆。</p> <p class="ql-block">左侧面,后左今综合楼,后中今行政楼,后右原领事馆官邸。</p> 文物保护单位碑石 <p class="ql-block"><br></p> 原九中教务处办公楼·图书馆 <p class="ql-block">思万楼后面有一小花圃,花圃左侧是图书馆(不知是否为原俄驻福州领事馆办公楼,即学校改名之“二楼”,上世纪50年代初曾为九中图书馆),花圃后面是教务处办公楼,正面下几个台阶为小学部的操场。今图书馆及办公楼都己拆除新建了综合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综合楼</p> 小学部 <p class="ql-block">  一.大榕树·小学部操场</p> <p class="ql-block">从思万楼往右下方走是一个小操场(足球场),场前(北向)是一个砖土砌成的主席台,台后有一棵百年榕树,树围数米,小同学们经常围着大树戏耍。这儿是小学生作广播体操的地方,如今主席台己拆除,小操场犹存。</p> <p class="ql-block"> 二.原小学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操场南侧有一座教学楼,为小学部,三层砖木结构(北面为地面二层,地下一层;南面为地面二层半,地下半层)。该楼于民国元年(1912)落成(同时落成的有圣马可汉英学校红砖大楼)。地下室是学生们课间、课后游耍的地方,也是雨天时上体育课的场所,里面还摆有乒乓球台。在小学的日子里有二次的事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次是有一位男同学因什么事惹怒了老师,挨了戒尺的惩罚;另一次好象是上二年级时的</span>期末考,天气实在冷,冻的都握不住铅笔,最后二道题实在做不下去了,只好缴卷。</p> <p class="ql-block">  三.今活动中心·今行政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活动中心,可能是当年小学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今图书馆,可能是跳高跳远沙坑及小学部厕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今行政楼,该处应是原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前的场坪。</p> 运动场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柏林布道会拨付600英镑(约3000元)</span>购得田地十余亩,建成当时福州中等学校唯一的标准足球场,从此足球成为学校传统体育项目,三一男子足球驰名遐迩,历久不衰。而女学生虽有人跃跃欲试,但因参加者甚少无法单独开展活动,终未有成就,如今回味,令人嗟叹。</p> <p class="ql-block">原先这里有一个标准足球场(又分隔成三个小足球场)、木构大礼堂(先为篮球场)、排羽场、两个篮球场、高中楼。以浆砌护墙与沙坑及厕所、小学教学楼、图书馆及教务处办公楼相邻,以围墙邻积兴里及公园东路。而大礼堂及高中楼以围墙邻积兴里。</p> <p class="ql-block">记的我上初中时,校足球队长是一名高中生,司职守门,身材壮实,大冷天,人们普遍穿厚秋裤(福州人叫卫身裤),他却只穿短裤,大家都非常钦佩。</p> <p class="ql-block">说明:校园旧建筑物状况止于上世纪50年代。时间久远,难免记忆有误,盼请知情者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