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鲁迅家隔壁的感觉

寥汀花溆

<p class="ql-block">这次和朋友一家到绍兴,没有选上次住过的咸亨酒店,而是选了鲁迅故里景区内的花间府·朝花夕拾。原因有二:一是酒店与鲁迅故居一墙之隔,想啥时去就啥时去,不用起早排队,也不用顾忌人流高峰;二是酒店每天傍晚五点半有个“夜游鲁迅故居”的节目,有人带着你在鲁迅故居里边走边讲,就像到鲁迅家串门一样,而且网传店里有个小哥讲的特别好,幽默风趣接地气,很想一试。事实证明,选择正确,的确不错。</p> <p class="ql-block">一直觉得自己对鲁迅先生还是很了解的,不仅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卓越贡献,而且对他家从官宦小康到穷困破落的生活经历、在日本弃医从文的原因都能说出个七七八八,他的作品大多数也都不止读过一遍,所以当“正史小哥”(给今天带我们夜游的小哥起得称呼)为了活跃气氛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回答时,我还有点礼让性地没有每题都去抢答(主要是没的奖品)。</p> <p class="ql-block">真是应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老话,酒店同游的人中有一位中年女性(我左手边拿白色帽子者),每次都能快速正确抢答,而且一进入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中,脱口就背出“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一大段文字,而且谦虚地说是中学时背的,让我赞赏的目光多看了她好几次,然后俩人相视一笑,颇有找到同好和知己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有人带着游,总是比自己随意看看收获大的多。新的发现也有两个:一个是鲁迅家的园子当年因生活困顿卖出去一部分,买家居然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制铜非遗传承人朱炳仁家;另一个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距离并不远,最多只有一里路,想来当年还是个小顽童的迅哥并不喜欢去上学,不仅经常迟到还会觉得上学的路有点远。</p> <p class="ql-block">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回到所住的《朝花夕拾》,许是有点劳累,两家的先生一倒上床就鼾声大起,而且一夜《呐喊》,惹的我们两位女士先是《彷徨》,然后抓狂,只好戴着耳机玩手机。最后,实在睡不着,我翻身而起,效仿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之名,写下这篇“狂人夜记”。</p> <p class="ql-block">此文发后,有朋友看了觉得不够尽兴,于是我找出九年前的旧文《绍兴自古多名士》,选了其中的一段内容附后,看能否过审:</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鲁迅故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i></b></p><p class="ql-block">在现代作家中,鲁迅可能是我最熟悉、作品读过最多的一位,几乎买齐了他所有公开出版的书籍,包括书信集。这一方面是由于那个特殊年代只有他的作品出版最多,另一方面也受他独特的文笔和经历吸引。我从鲁迅故居的大门进入,先是路过闰土父亲做过杂务的厨房,接着就急急寻找那个记载着他童年乐趣的百草园,随后又过街穿巷来到他家祖居对面的三味书屋,似乎是想佐证一下这两个地方在他成长环境中的特殊意义。这个目的好像没有达到,倒是激发出了另外两则杂感出来:</p><p class="ql-block">一则:早年间听过一段坊间传闻,说有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问毛泽东,如果鲁迅先生现在还活着情况会是怎样?毛主席沉吟良久后说,也许还让他说话,也许他已不想说或不能说了。此刻站在这里,从心里佩服毛的坦诚,佩服鲁迅那种现代文人少有的犀利和风骨,同时也为他的早早离世而有点庆幸。</p><p class="ql-block">另一则:鲁迅家族本是当地的殷实大户,只因其祖父为了儿子前程卷入科场舞弊案,事发后虽没按律处决,但蹲了八年大狱,子孙三代都不允许再参加科考,整个家族因此迅速败落。如果我们现在也能用此重典,那些贪污腐败的事件会不会少很多,高考舞弊的现象会不会就此禁绝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