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九)

流浪绅士

<p class="ql-block">  乘桴居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北大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作家、诗人来校举办各类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的我,作为入学不久的新生——入学之前几乎没有机会听到像样的文化讲座——倾心于听各类讲座,尤其热衷于听知名作家和诗人的讲座。作家萧军、诗人雷抒雁和叶文福的讲座特别是作家萧军的讲座留下深刻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应该是作家萧军复出不久,北大即邀请他到校举办讲座。讲座地点安排在一个可以容纳几百人的大型阶梯教室。和当时较为流行的讲座比较,萧军的讲座别开生面,从出场开讲,到问答环节,直至讲演结束,都充满意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萧军走上讲台,站到麦克风前,一开口,立刻让听众感到他压根就不需要麦克风。他嗓门很大、底气十足。我是早早地就赶到了教室,争得靠前座位,所以能清晰看到,这位当年已70多岁的老先生,个子虽然不高,但身材魁梧,肩平腰直,目光炯炯,尽显一幅威风凛凛的派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各位不一定知道我是谁,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个出土文物。”这是他演讲开场白。话音方落,满教室听众都笑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之前我只是从鲁迅的书信和文章的注释条目中,略微知道了一星半点关于萧军和萧红的生平往事。对于他为何开讲自封为“出土文物”,我不明觉厉。之后一些年,陆续读了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和《生死场》,又找来两本萧红传记看,近年又在网络上零星读到《萧军日记》,才对萧军多了一些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萧军(1907-1988),辽宁锦州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出身贫寒,幼年丧母,早年从军,后转向文学创作。1932 年与萧红合作出版《跋涉》开启文学生涯;1935年初版抗战文学经典《八月的乡村》,鲁迅为该书作序称该书“显示中国的一份和全部”。1940年萧军赴延安,至1945年底才离开。在延安期间,他曾任鲁迅研究会主任,参与延安文艺座谈会,并提出“作家独立人格主张”与毛泽东文艺 政策形成思想碰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因《文化报》事件受到批判,文革中被关押8年,1979年平反后,出任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萧军的作品以粗犷的现实主义风格与充满抗争精神为鲜明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萧军演讲中说,他是鲁迅的孝子贤孙,值得他崇拜的人只有鲁迅,他不崇拜其他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问答环节,有同学问到延安时他与毛泽东的交往的情况,他用云淡风轻的口吻说,当时见伟人比较容易,曾在窑洞里和窑洞前与伟人交谈,伟人和江青也曾宴请他,不像伟人进了中南海以后,难得一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讲座接近结束时,一位女同学提问,口气似乎还有指责的意味:萧红是怎么死的?您是否应该负有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萧军老先生没有发怒,淡淡回应道:这个问题,你不应该问我,应该去问端木蕻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