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漫游(三)万荣东岳庙·稷王庙(2025.2.12)

雪松

<p class="ql-block">尽管客人并不多,但德馨大酒店的自助早餐依然品种很多。餐厅面积不大,但布置的井然有条,各种面点、菜肴十分精致。在此之前,也来过山西多次,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山西人待客十分讲究,尤其是面食方面,更是做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用过早餐,我们驾车前往飞云楼。</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所在的东岳庙位于万荣县的后土大道上,东边临着飞云北路。在当地乃至全国,飞云楼明显比它所在的东岳庙名气更大。</p> <p class="ql-block">万荣东岳庙,亦称岱庙、泰山庙。创建年代不详,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置汾阳郡时即有此庙。万荣东岳庙坐北朝南,总体布局宽舒有序,中轴线主要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东岳殿、阎王殿。</p><p class="ql-block">东岳庙中,位于山门之内的飞云楼以其富丽多变、巍巍壮丽之势冠于全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建筑布局尚存早期建筑中楼塔设置于中轴线前端的规制。</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万荣东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迎面便是东岳庙的核心景观飞云楼。</p><p class="ql-block">飞云楼,通高23.19米,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式楼顶,底层左右筑壁,前后穿通。四根高15.45米的通天柱直达楼顶,四柱间分层设额枋、间枋、地板枋、穿插枋等多层枋材相连贯,形成庞大的正方形筒式框架,作为整个楼阁的骨干。楼体明三(层)暗五,均飞檐起翘,二三层皆有勾栏,每面各出抱厦。檐下斗栱密布,全楼共有315组斗栱,依不同位置结构造各异,有五踩、六踩、七踩,耍头有蚂蚱头、麻叶形单幅云、龙头式等,昂有象鼻昂、琴面昂等,宛如云朵簇拥,与翘起如飞的翼角组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建筑的艺术造型。</p><p class="ql-block"><b>飞云楼</b>外观玲珑精巧,富有变化<b>,</b>在建造技术、结构力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占有独特地位,<b>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b></p> <p class="ql-block">即便是一个古建外行,置身飞云楼一层,依然会被目之所及的斗拱造型所吸引、震撼。目前飞云楼除了外观和楼梯一层可以参观外,二层、三层已不允许登临了。</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的旁边,有黑神话悟空的造型。前些时《黑神话:悟空》游戏火遍全国,其在全国的取景地共有36处,其中山西就占27处,由此可见山西古建在全国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的北边是午门。以前只知道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是配有午门的,这里配置午门应该是为庙内的东岳大帝赋予了不低于人间帝王的待遇吧。</p><p class="ql-block">飞云楼的午门是一座元建明修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屋脊上这几个骑马的小人实在是栩栩如生,就像真的在奔跑一样。</p> <p class="ql-block">午门的中间是两米多宽的甬道,两边是高出甬道半米左右的地面。走进午门,就能看到它的梁架十分简朴,不施彩绘,维持了元代的狂野风格,斗拱甚至还保留了金代的遗风。有些柱子甚至都打上了补丁,有一种忒修斯之船的美。仔细看屋顶,还能看到民国时期的修缮记录,檐下两侧有28通功德碑,记载有历代修葺募捐的相关内容,西侧地面立有几块残碑,字迹磨损相当严重,已经难以辨认年份了。</p> <p class="ql-block">午门的东边有一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离开午门继续前行,就到了献殿。献殿,又称“南天殿”,原为古代陈列贡品、祭祀遥拜之所。迎面两侧暗间各砌墙体,乍看上去面阔三间,实际上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屋脊两侧有黄绿相间的琉璃大鸱吻。明间采用移柱造,前檐下明间有大额枋手法,粗梁瘦柱,为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一座亭子,名曰“香亭”,也叫“献亭”,是朝拜者焚香行礼的地方。香亭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4.05米,十字歇山顶,屋脊上饰黄绿二色琉璃瓦,顶端还有一个琉璃宝瓶。由四根蟠龙石柱支撑,四周设望柱、狮子栏板,雕工细腻,造型生动,并留有明正德年间题刻。</p> <p class="ql-block">香亭与大殿之间的距离很近,但并不相连,中间有条缝。既不是勾连搭,也不算前出抱厦,纯粹是挨得近而已。</p> <p class="ql-block">正殿,又称“东岳殿”“岱岳殿”,位于香亭北端,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五架梁前后剳(dá)牵通檐用六柱,重檐歇山顶,围廊式建筑,柱子为石质蟠龙柱,元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内供奉东岳大帝、云霄娘娘,不过造像比较新,其所在神龛的木座则是非常精巧。</span>环顾殿内,其梁架虽然仍然是元代画风,但两层栿基本是直的,仅仅是粗犷,还到不了狂野的级别。</p> <p class="ql-block">穿过正殿往后是一个名叫福寿园的花园。不是开花的季节,所以花园显得有些凄凉,只有冬青和松柏绿意盎然,给周围增加了一些生机。花园里除了一些磨损严重,难以辨别字迹的石碑,还有一匹石马,也是历经岁月沧桑,不过模样还在。</p> <p class="ql-block">花园再往后便是阎王殿。阎王殿位于东岳庙最北端,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四架梁后接单步梁,通檐用三柱,单檐悬山顶。该殿创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据题刻载,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大修。</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两侧供奉的则是十殿阎王。壁画所描绘的则是十八层地狱,不过丹青颜色看起来很新。</p> <p class="ql-block">走到最后方,能看到一个卷棚顶小房子。走近了才知道,原来这里就是地狱。可惜门上了锁,没法下地狱去好好看看。</p> <p class="ql-block">按旁边的牌版介绍:地狱位居地下,是古代宗教教义记载的地狱场景之复原、重现,内塑有十殿阎君、判官鬼吏、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134尊彩塑,造型逼真,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结束了万荣东岳庙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准备前往距东岳庙8公里的稷王庙。</p> <p class="ql-block">跟着导航,我们来到了万荣县城西北边的南张乡太赵村。</p> <p class="ql-block">将车子停在村子里的广场宽阔处,开启步行导航。</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大名鼎鼎的稷王庙竟然隐藏在村子里的巷道内。</p> <p class="ql-block">万荣县稷王庙是我国最早奉祀中国农业始祖后稷(俗称稷王)的场所。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后人为纪念后稷而建庙。</p><p class="ql-block">万荣稷王庙是一个AA 级景区,免费开放。景区面积不大,只有山门、戏台和正殿。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位于高台之上的古戏台的背面,看着十分普通。</p> <p class="ql-block">从侧面看,戏台由南北两部分建筑组成,南边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北边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南半部稍宽,但在平面、梁架、屋顶方面依然与北半部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个整体,使得戏台平面整体上呈“凸”字形,为全国少有的硬山“勾连搭”歇山顶风格。</p> <p class="ql-block">绕行到戏台的正面,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古朴典雅,尤其是檐上的木雕十分精美,精雕细琢中显露的是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中间的两根石柱上有一副对联:“教稼得人解愠阜财歌实德,庆丰作乐吹豳饮蜡乐钧天。”正好和舞台内后面写的“阳春”“白雪”四字对应。春天是农业的开始,大雪的时候,人们聚在这里庆丰收。</p><p class="ql-block">戏台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现在看到的戏台,主要是民国时期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戏台与大殿之间空旷的院落内,东西两侧对称布置着七间硬山顶厢房,现作为展厅使用。</p> <p class="ql-block">正殿是稷王庙景区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建于一长方形台基上,台基长23.6米、宽5.85米、高0.4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居中的明间以 5.05 米的宽度,展现出一种开阔之感,两侧对称的次间和梢间稍窄,共同构建出一种和谐的秩序。梁架结构为厅堂造,五铺作六架椽前后乳袱通檐用四柱,檐柱与金柱之间形成回廊,三面围合,向南敞开。斗栱为五铺作双昂偷心造,殿顶筒板瓦覆盖,脊刹、吻兽完好,<b>是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座北宋庑殿顶建筑。 </b></p> <p class="ql-block">注意看殿顶正脊两端的鸱吻,可是全龙哎,以前看到的其他地方殿顶鸱吻可均为半龙。</p> <p class="ql-block">走近主殿,一眼便会看到立在明间东檐下的石柱。因为它太过“与众不同”,檐下共有6根柱子,其他的5根都是木柱,只有它是砂石质蟠龙柱,那精美的雕刻工艺,让蟠龙仿若随时都会腾空而起,为这座古朴的建筑增添了一抹灵动与威严。传说石柱可能是唐代所立,因为唐后的花纹比较细腻,没有这么的明显凸起。</p><p class="ql-block">看到我在蟠龙石柱前驻足良久,旁边的当地村民主动上来搭讪。据他介绍,在离万荣稷王庙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张翁庙,也叫鬼王殿。张翁庙也有6根柱子,与稷王庙不同的是,它有5根石柱子、1根木柱子,两座庙的石柱有很多相似之处,张翁庙是唐代建筑,是有明确记载的。可惜的是,张翁庙已毁于战乱。至于两座庙的石柱子有什么关联,他也说不清楚。</p><p class="ql-block">主殿最中间四根柱子下垫的础石,据考证是唐代的,而最外侧两根柱子下的础石却是北宋的,因为其上的花纹是倒地莲花,这在宋朝非常盛行。</p> <p class="ql-block">大殿廊下悬挂着一口大铁钟,高2米,直径1.3米,钟面铭文显示,是大宋宣和四年(1122)铸的铁钟。</p> <p class="ql-block">按墙上镶嵌的“宋宣和年钟迁址说明”,这口钟原是太赵普照寺的遗物,2001年移置于此。</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主位祭祀的是稷王。两侧是关公和祖师爷,是后加祀的。</p><p class="ql-block">稷王姬姓,名弃,因出生时被母亲姜嫄(帝喾元妃)抛弃而得名。后世尊其为“后稷”(意为“帝王与谷物的结合”)、“稷王”、“农神”等,是古代华夏族的农耕始祖。稷王是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与尧帝、商祖契为同父异母兄弟,尧舜时期任相,为司农之神。后辅佐大禹治水,位列三公之一。其子孙不窋、叔均延续部落传承,最终建立周朝,因此他也是周族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大殿东梢间的外口有两座石碑,尽头供奉着药王。</p> <p class="ql-block">从大殿的东梢间进入,通过殿内后边的廊道可达西梢间。绕行一周可以看出,大殿的明、次间是一个整体,从平面上来说它们是大殿中单独的存在,通俗的说便是“殿中殿”或“屋中屋”,这种通过“屋中屋”的建筑形式达到减少整个大殿的跨度而形成的“无梁殿”,与以我前见过的“无梁殿”相比还是很有创意的,至少是我目前所见到的无梁殿中“绝无仅有”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大殿西梢间的尽头供奉着送子奶奶。</p> <p class="ql-block">在大殿前檐台基东西两侧,各有一块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9.5厘米,厚16厘米的角石,这是宋式建筑台基的主要石材构件之一,《营造法式》中有记载。其顶部异兽相传为“虺(huī)”,南朝《述异记》载其“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起到指示方位、避火守殿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南角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南角石</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整个大殿的后边,墙边堆放着雕成的石龙。</p> <p class="ql-block">万荣稷王庙,不仅仅是一座顶着“国保”头衔的古建筑,更是一部凝固的历史。这里的戏楼、蟠龙石柱、角石,乃至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每一处斗栱,都承载着古人的心血与智慧。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却始终屹立不倒,用沉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吸引着我们前来欣赏、探索。如果你对历史文化和古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万荣稷王庙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它将带你穿越时空,领略北宋建筑的不朽传奇。</p><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同行多次探寻万荣稷王庙未果,错失了考察全国唯一一座北宋单檐庑殿顶建筑的机会。今天我们借助导航可以很轻松的找到它,不过切记要导航“万荣县稷王庙”,因为万荣县北边30公里的运城稷山县也有一座稷王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游</b>于2025.2.12 <b>记</b>于2025.4.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