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新华日报》视角下的许地山(上)

羊羔书话

<p class="ql-block">按:这应该是许地山中国文字研究文章第一次《新华日报》上全文发表。</p><p class="ql-block">在一年之后的1941年8月4日许地山突发心脏病在香港去世的第二天,《新华日报》就转发“中央社香港”的电讯(1941年8月5日第1版)。9月21日香港文化界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后,《新华日报》又在9月24日刊登来自“中央社香港”的电讯:(中央社二十二电)我国十余文化团体,于二十一日午借孔礼堂追悼许地山,到各团体代表及各界名流七百余人,公推张一尘主祭,马鉴报告许氏生平事略……”。</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在《悼念许地山先生》一文中特别提到,“老舍先生将有昆明之行,8月5日那天,我们约他到乡寓为他小饯,他一早便从歌乐山来了。恰巧当天下午恩来先生由城里来访,把城里全部的报纸带了来…恩来也很惋惜,他是早知道了的。他问我:和地山先生的交游是不是很密切?”许地山去世后,周恩来第一时间得到许地山去世的信息。</p><p class="ql-block">1941年9月,茅盾悼念许地山的文章在《新华日报》上刊出。1942年,与许地山相熟的吴学昭刊登另一篇悼念许地山的文章。</p><p class="ql-block">在这短短的两年中,《新华日报》如此重视许地山,乃是他积极响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主张,肩负起在香港地区领导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责任与使命;在于他积极协助《华商报》在香港创刊,热情接待茅盾、夏衍、范长江等抗日文艺界人士;在于他已是香港社会的“顶流”,“役于人”无怨无悔,一往直前。</p><p class="ql-block">回到《新华日报》视角下许地山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本文介绍许地山的文字学领域的研究性文章,同时也是一篇中国语文与文字改革的政策建议书。</p><p class="ql-block">虽然“中国文字改革的关键何在——拼音字和象形字的比较”一文是以“来论”方式出现,共有3249字,占了半个版面。而且,许地山以中国文字的由来逻辑及文字变化的历史,从新时代获得知识的宽广需要,从三万万民众扫盲,为中华民族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的几个角度,主张拼音新文字。其条理理之清晰,逻辑之合理,真是一篇新文字的力作。许地山在主张新文字的同时 并没有主张废除旧文字,而是保留中追求进步的潮流。至于许地山这篇文章为何投到了《新华日报》,是许地山本人与《新华日报》编辑熟悉,还是通过了香港的南方局香港同志,目前不得而知,但相信许地山的文章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因为他在《新华日报》上刊登出来。——杨仁飞)</p> <p class="ql-block">许地山:中国文字改革的关键何在?——拼音字和象形字的比较</p><p class="ql-block">(《新华日报》,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九日,1940年9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许多年来,我们一向用着汉字,因为用惯了,对于它也一不感觉到有什么特殊困难的地方。但是现世界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的昌明,智识的范围比前宽广了几十倍,我们发现原有求知的工具落后了,落后底最大原因就是费时。</p><p class="ql-block">语言和文字都是表达情意的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传达思想的方法,祗有在高地或隐蔽的处所呼喊,以表示“我在这里”或此地有什么等。一般禽兽在喜欢或惊谔,必定发声告诉它底同伴。世界上许多低等动物,如蚁鱼龟……是不能发声底。唯有高等脊椎动物才能够发声。这些声就是语言底起源。所以语言的起始祗是表示情感,如蛙在繁殖时常常发声表示它的情感。再进则有表示意志的,如马被人强迫牵走的时候,每发出呻吟的声音。更进,就是用声音来传递心思。但这是不容易的专情,必须有完备的发声器官和精密的思想。有些家蓄经过人的进修,也能够发一些心思,但一般动物就很少能够用声音来表示思想。</p><p class="ql-block">人类语言发展底原则和兽类相同。初时只有一些感叹词如鸣呼,噫噎这一类,学童初学作文底时候,总是好用这一类的感叹词,这就因为在他们简单的头脑中,最易触发他们要表示出来的,就是这一类含有丰富情感的声。</p><p class="ql-block">物我的分类,也是语言底要素,讲话会是一种抽象的意念,非必有些实物,比如说花,则花有许多种,未必知是什么花,但花的概念是有的。</p><p class="ql-block">在初时,不能有许多名词就因为没有许多思想。</p><p class="ql-block">生理的关系,是语言底第一条件,口底器官,并不容易控制。动物的口大,脑小、颚长、唇圆,所以发声不便。原始动物不是容易控制其唇,尝以颊腮的动作来表示情感。人类常有露齿作冷笑,为鄙弃他人底表示,人种学家认为这是原始动物恶意的表情。</p><p class="ql-block">动物的声带,张驰底管制不很灵活,因为它不怎样需要语言,人类因多需语言,所以口部底构造较为完备,声带底张驰也很自由。这也是生理对语言底影响。</p><p class="ql-block">语言第二条件是社会性,生理的条件之外,就是社会关系。</p><p class="ql-block">猩猩具有与人同样的声音,但何以不会说话?还是因为它们社会关系少,表情简单。</p><p class="ql-block">人类所以能够说话,是因为他底祖先从哺乳动物栖息到树上之后,又不满足而再走下地来,人类就因为下树之后语言的需要增加起来,于是就是在洞穴里陶冶他们的言语效能了。这一过程对人类文明底意义是很重大的。</p><p class="ql-block">最初的说话并非单靠以手指动作,故语言底起始是动作与声音温混合表示,所以谐音造成文字底要素。语言底初期,实在是谐音和象形同起的。</p><p class="ql-block">古人记事方法盖图画,文字有一个时期被称为做助记时期。当时的人遇着事情就画些助记文字,从那些图文上可以得到事物底概念,但没有读音,或可以确定说出它所表示底意义。画人常常依着自己的意思来画,不一定画整个的图形。原始的助记文字虽然比较结绳进步,但可称为半象形。现在美洲红印度人中还有用它的。</p><p class="ql-block">过此进代,进而为象形。象形字以中间底比较好些,后来绘画者为节省空间时间起见,所绘之形,只取侧面底一部分,但求会意。所以当时的字,实际兼有象形和会意两个意义,以后更进为纯表义的。但这种像形字毕竟有限度,意义过多就无可表太空。字底产生昌因为需要造的,又因为应用方便而改变的。唐朝以前,人多造字;唐朝以后就很少人造字,现在所存的字,多为唐人所定,已经不是古代的字了。在宋朝,制作文字已被认为是皇帝专权,人民不能随便制造。从此以后谁也不敢擅自制字了。</p><p class="ql-block">我国通用的字约五千字左右,但字典上却多至四万以上,这里头有所谓“字典字”,在普通的书中找不到的,只有字典上存着这个字罢了。这种它以同意字为多,所成为字典字的道理。因为时间空间的关系,当时各地读音日渐转变,“时找不着原字,便造一个新的,新的方音关系的字遂多。在这一类的字中,大概取谐声造字,甲地用这个,乙地用那个,音虽然不同,意义却是一样,这就是所谓“同意字”。</p><p class="ql-block">我国文字复的原因除了“同音字”之外,还有许多受外国字影响的,像“菩萨”本文是Budhi-Satrve,应译作“菩萨萨垂”,若照意义来译,则为“觉有情”,初时译者以为不合国情,就译它底声。现在许多叫“发动机”而叫“马达”也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象形字的缺点是不能以有限的字形,记无限的意义。古人读书少,知识需求有限,故尚不感到字少的缺点和困难。近人因为不想将时间和精神全用在文字上,文字改革底要求因而发生。我们对于文字应用的理想,在能够于短时间中可以写所欲写底文章。外国人能够智识高超,就因为所用底文字容易学容易用,我们要求改良文字的理由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需求的智识太多,绝不能仍用古代落后的工具,我们只可研究古人,却不能成古人。科学是进步的,我想像将来人们可以不必用文字,而用一种留声机片和符号造成会说出话来底书,我们对于旧有不易学的文字,一则暂留它以了解专物,二则因为祖先籍它遗留下许多知识给我们,所以我们底感情上就不想去掉它。但这种心理,可以说只是感情而非理智的。</p><p class="ql-block">有历史眼光者,必知人类文化是由黑暗进入光明(怎样去分辨人类的落伍和进步,主要的是在于他们所用求知工具的难易),我国文化非不进步,但太迟慢,我们因而不满足,想追上外国人,外国人比较我们进步底时间不过二百年左右,何以会相差这许多呢?这全在他们底表意工具底改良。</p><p class="ql-block">比如活字印刷术,本来是我国发明底,但外国人在短时间内把它推行到各地去,而且六大进步,这可以做落后底殷鉴,若更不改良,则人家愈前进,我们愈落后,相距更远。</p><p class="ql-block">西人底精神、物质等等会影响我们底生活,我们对于文化的向前,并非只因经济和社会问题!工具也是一大原因,因为有简易的工具,才能表情达意。文字可以影响语言,语言可以影响思想,思想可以影响习惯,对于表情达意底文字,如不求合理的解决,则一切都走不通。现在颇有人用外国文字而放弃本国文字底,他们都因本国文字困难,而宁习外国字。因此,我们与其学别人的,倒不如自己改良。</p><p class="ql-block">拼音字和表意字底比较,常是争辩底中心,拥护表义字者总说“字是用来读,不是用来听底”,一个字不论那一处底人读它,音虽不同,但都可以明白它底意义,这是表义字的优点。</p><p class="ql-block">我以为字有二种,视觉型和听觉型的。表意字属于视觉型,拼音字则属于听觉型的。读者有近于视觉型或听觉型的,有许多人须读然后明,小孩也必经读然后明,故稍为“读书”不叫“看书”。能看而懂的则他的程度便高了,一个对于外国拼音字和汉字有同样程度的人,看拼音字不会比表意字慢或不了解。再说表意字底形也是从象形字变底,这个原因和书写工具底应用有关,汉字由榴变篆,变隶、变楷、变草都和所用来书写的工具,刀漆笔,丝绸,纸有连带关系,多趋向利便而改变。近来学生们好写所谓“美术字”墨水笔是一个最大原因,所以说,工具变迁,字形也随而变迁。</p><p class="ql-block">“拼音字占地位”这也是反对拼音字者底说法,他们以为新文字是白话体的,比较简洁的汉字多占许多地位,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这是语法底关系,不是文字本身的问题。古人底说话底简单和祭神有关系,祭司在祷靠或告卜底话,意存作弊,特将言语变简,使它有弹性为伸缩地步,话说错了还可以纠正,古文字由古卜进而为诗歌,仍属简单,不足以尽表情达意,已经离开了文字底作用,所以说文字以简单为美则可以简单为上,为正轨则不可。</p><p class="ql-block">字音是当变的,拼音字因音变而形亦变,汉字则不变,但汉字形虽同,读音却无从统一。拼音训练的目的,在加紧读音统一底要求,使敢觉统一而视觉统一,因音底改变比较视觉为快。拼音字母虽然人与人之音不同易变,但因为我们所表示底意义并非给那些和我们大有差别底人而是当地的现时的。拼音字将可逐步修正而免除表意文字底缺点,不管字形变到怎样只要求所表示底是现代人所懂的,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一致。</p><p class="ql-block">四声问题,常被反对新文字者作为攻击的资料,他们说新文排班表无四声,意义每有含混,这个见解,总是爱了汉字的影响。而忽略了接音字的形式一般语文学家对汉字最大的错误是认汉字为一字一音,一音一义底文字,反对拼音字者陷入同样错觉。他们不理会到中国字有许多是复音的䬋音字更比单音字为现代人所采用这是一种进步。拼音字底组织形式以表示一个概念底词为单位,词底分辨能够完善,就是没有四声也无多大影响,更何况拼音字以纪录活底口语为原则,有整句底意义相关,事实上是不成问题底,所以,我们可以说,同音字只是语言上,修辞上的关系,并不是拼音本身的缺点。</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应当知道表义文字问题的严重,在这知识范围宽广的现代里面,我们要跟上世界底进步,如果仍然使用那种钝慢的表义字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对于文字改革问题不得不把它看得这样严重:降了对于三万万文盲要救济之外,为子孙的文化着想,更属不可忽略的严重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