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研共育新苗,多维融通同赴山海​​——4月慧和工作坊活动总结

汉阳区七里小学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春风化雨,研思并进。教研活动是激活教育智慧、赋能教师成长的核心动力。四月,我校各教研团队紧扣新课标理念,以学科融合、课堂创新、实践育人等为主线,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班主任工作坊深耕德育范式,数学团队聚焦思维建模,英语课堂探索跨学科融合……多样化的探索实践不仅破解了教学难点,更让核心素养在课堂生根开花。现撷取四月教研精华,共览育人新图景。</h3> 语文慧和工作坊 高段语文 2025年4月,高段语文慧和工作坊以“聚焦核心素养,创新课堂实践”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三位教师立足新课标理念,分别从革命文化传承、人物细节描写、游览顺序写作三大维度展开教学探索,构建起贯通小学中高段的语文能力培养链。通过情境化任务驱动、读写思维深度融合以及实践性学习设计,课堂不仅夯实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基础,更在文化浸润、思维进阶与素养提升中彰显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br>  4月11日下午,尹晨老师执教了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人民服务》一课。本节课紧扣革命文化传承与语文要素培养,以新课标“文化自信”为导向,围绕“红色精神代代传”大单元主题,创设“延安精神宣讲团”情境任务。通过真实历史情境还原与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在落实“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的基础目标同时,厚植家国情怀。尹老师的课堂以"情境体验—论点探究—精神传承"为主线展开教学。 <p class="ql-block">  本课和以往所学的课文不同,《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尹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既帮助学生构建议论文阅读的思维模型,又让“为人民服务”的红色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一堂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优质语文课。</p> 4月14日上午,易文瑶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两茎灯草》习作指导课,本节课紧扣“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细节”的语文要素,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巧妙创设“人物画廊”学习情境,围绕“如何用典型事例与动作描写塑造鲜活人物”的核心任务展开教学。<br><br> <p class="ql-block">  教学中,教师注重读写结合与思维进阶:一方面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发现“典型事例需契合人物特点”“动作描写需连贯且有层次”的写作逻辑;另一方面以“作家工作室”任务激发创意,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用精准动作折射人物内心。课堂既夯实了“抓细节、写具体”的写作基本功,又通过“观察—分析—表达”的思维训练,为初中人物描写的深度刻画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本课以经典文本为支架,以生活实践为源泉,既让学生掌握“以事塑人、以动传神”的写作策略,更培养了细致观察、逻辑分析与创意表达的综合素养,是一堂立足能力生长、贯通读写思维的优质习作课。</p> 2025年4月22日上午,苏力主任执教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示范课《游______》。苏主任以“按游览顺序写景物”为核心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设计,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真实足迹,书写独一无二的游览记忆。<br>  本单元习作聚焦“顺序”与“真实”,强调学生需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按游览路线清晰描绘景物。苏主任通过“补题—画图—过渡句—重点描写”四步法,帮助学生构建逻辑分明的写作框架。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更让抽象的文字与具象的路线紧密结合。<br>  “画图”是本次习作的一大创新环节。学生需为所选景点绘制包含“景区标注、重点圈画、路线描摹、特点批注”的示意图。苏主任强调:“如果画不出来,说明地点选得太大,要换一个小而具体的景点。”这一方法既降低了写作门槛,又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深化对景物的理解。此外,课堂上还引入本单元习作例文《颐和园》的过渡句分析,教授“首尾呼应”等技巧,让文章段落自然衔接、浑然一体。<br> “AI能生成华丽的句子,但无法替代孩子亲身经历的感动。”苏主任表示,“让每一次游览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印记”。本单元教学以“顺序”为纲,以“真实”为魂,让学生笔下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承载着珍贵的记忆。这不仅是写作技巧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远行。 步履不停,行以致远。本月度研讨课活动,既是教学智慧的碰撞,亦是育人初心的映照。尹晨老师以红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易文瑶老师以细节描写雕琢观察力与表达力,苏力主任以真实体验唤醒文字的温度,三堂课共同绘就了语文素养培育的立体图景。未来,慧和工作坊将继续以新课标为灯塔,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道路上深耕不辍,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点亮思维的星火,让每一次研讨都化为滋养教学的甘霖。 低段语文 四月芳菲季,七里小学低段语文“慧和”工作坊以《蜜蜂》为载,围绕“科普文教学的思维可视化”为主题展开研讨。作为一篇融科学观察与语文要素于一体的精读课文,《蜜蜂》以法布尔的实验记录为媒介,既承载“借助关键词复述实验过程”的语文目标,又蕴含“体会严谨求实科学精神”的育人价值。通过品味科学语言、填写实验报告、解析实验方式、感受科学精神,实现语言和科学思维的训练。<br> 段老师以“昆虫学家实验室”为情境场域,构建三大进阶任务链:<br> 基础层:学生通过细读课文提取关键词,作为小助手填写实验报告,在支架辅助下完成实验过程的完整复述。引导学生聚焦“捉、做、放、走、放”等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性。<br>  提升层:小组合作表格梳理实验数据,对比“放飞二十只”与“至少十五只”的差异,同时理解“大概、几乎”等副词体现的科学严谨性。此外,段老师抛出“为什么放在纸袋里?为什么让小女儿在原地等他?为什么要走四公里路?为什么要做白色记号?”等问题,引发深度讨论。<br>  拓展层:教师适时引入课后链接中法布尔名言“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实现科学精神的价值引领。<br> 课后研讨中,工作坊的成员们认为段老师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br> 1.思维可视化工具赋能。万君老师指出,使用实验报告支架使抽象的实验过程具象化,有效破解科普文复述难点。<br> 2.邹芃老师认为,从语言建构到思维提升再到感受科学精神,课程设计呈现清晰的螺旋上升梯度。<br> 3.张接力老师赞赏,把握科普文文体特点,指导学习方法,目标设定精准,抓住关键词句,教学流程清晰。<br>  同时,大家也对段老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可以渗透科学方法,让学生试着修改实验变量如:改变放飞距离、天气条件,培养科学思维,同时,课后延伸阅读《昆虫记》其他篇章,深化学习迁移。<br>  本次教研以《蜜蜂》为媒,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并蓄之花。当科普文教学跳出知识灌输的窠臼,转而以任务为舟、思维为桨时,学生离科学理性又富人文温度的学习者又近了一步。慧和工作坊将继续探索“语文+科学”的融合育人路径,让课堂成为滋养童年智慧生长的沃土 慧和数学工作坊 高段数学 自数学工作坊成立以来,在朱艳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每月《小学数学教师》杂志共读、常态化课堂诊断、示范课与磨课实践,3名青年教师逐步实现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型。4月,杨露露老师执教的《比例尺的认识》一课,成为工作坊“研教融合”理念的生动注脚。<br> <p class="ql-block">一、理论研修筑根基,思维碰撞启新思</p><p class="ql-block"> 工作坊以《小学数学教师》为载体,每月聚焦一个教学痛点展开深度研讨。在《比例尺的认识》备课阶段,大家从杂志“跨学科融合”专栏中提炼教学策略,将“比例尺”与地理测绘、建筑设计等真实场景勾连,重构教学目标:从“机械记忆公式”转向“在问题解决中理解比例尺的本质”。杨露露老师借鉴“地铁线路图设计”案例,设计“绘制校园平面图”项目化任务,让学生在实地测量、比例换算、图纸绘制中,自主建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数学模型。</p><p class="ql-block">二、课堂浸润促蜕变,精准指导破迷障</p><p class="ql-block"> 工作坊朱艳老师全程参与杨老师的备课、试教与优化,形成“三轮打磨”机制:1. 首轮聚焦知识建构:针对学生混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问题,增设“地图实物对比”环节,通过故宫导览图、地铁线路图等生活素材,搭建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桥梁。2. 二轮强化思维显性化:针对“比例尺应用题”解题困难,设计“三步解题支架”(画图分析—标注关系—列式计算),学生解题正确率从58%提升至82%。3. 三轮凸显学科育人:融入“古地图中的比例尺演变”微课,渗透数学史教育;设置“绘制社区应急疏散图”实践任务,培养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三、反思迭代聚合力,共享共生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课后,工作坊以“假如我再教这一课”为主题开展复盘,形成三点共识:一是开发“比例尺工具箱”(含微课视频、分层任务单、典型错例集),供全体教师优化使用;二是构建“图形与位置”单元主题课程,强化知识关联性;三是建立“生成性问题资源库”,将学生提出的“为何地图比例尺常用1:50000”等疑问转化为探究课题。</p> 一年来,工作坊以“理论共学”厚植素养,以“课堂共生”锤炼技艺,以“资源共享”凝聚合力。杨老师的课堂蜕变印证了“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的成长逻辑。未来,工作坊将持续深耕“研—教—评”一体化建设,助力青年教师从“站稳讲台”迈向“站好讲台”。 低段数学 为深入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探索教学创新路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4月,七里小学北校区低段数学组以“研读·思辨·践行”为主题,开展了数学期刊研读分享活动。本次活动聚焦跨学科整合、合作学习、核心素养培养等前沿教学理念,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剖析与实践反思,助力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背景与目标<br> 基于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素养导向”的要求,结合低段学生认知特点,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研读数学教学期刊中的创新案例与理论成果,拓宽教师对跨学科整合、问题提出式教学及单元整体设计的认知;引导教师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策略,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构建教研组内“共学共研”生态,推动教师团队协同发展。 <br><br>二、活动内容与实施 <br> 活动分为“专题研读”“案例研讨”“实践迁移”三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br>1. 专题研读:聚焦核心议题<br> 教师分组研读四类主题文献,深化对教学改革的理解: <br>跨学科主题学习:蒋守成《主题创新活动》一文提出以真实问题为纽带,如“校园最佳逃生路线”“一碗米饭有多少粒米”,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们认识到,主题设计需兼具挑战性与真实性,并注重价值观渗透。 <br> 合作教学模式:俞波与蔡金泳的《以合作的方式,学习上好一堂课》以“两位数加减法的问题提出”为例,展示了“问题提出—小组探究—图示表达”的教学流程,强调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合作归纳算理的重要性。 <br>  口诀教学优化:俞正强《乘法口诀教学中的种子课分析》提出将口诀教学从“机械记忆”转向“意义建构”,通过文化故事(如武功口诀)、句式分析(如“四个字”“省略乘号”)激发学习兴趣,深化对口诀本质的理解。 <br>  单元整体教学:肖海峰《小数的初步认识》案例通过三次教学改进,倡导基于学情前测的单元整体设计,以“预学—分享—拓展”模式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p class="ql-block">2. 案例研讨:模拟课堂实践 </p><p class="ql-block"> 教研组结合文献内容,开展模拟教学与互动评析: </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主题设计:教师以“设计校园菜园”为主题,模拟数学测量(面积计算)、科学(植物生长周期)、劳动教育(种植规划)的融合实践,探讨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实现学科横向关联。 </p><p class="ql-block"> 问题提出式教学:分组设计“乘法口诀创编”任务,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如文具分组)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图示法归纳口诀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维价值。 </p><p class="ql-block"> 单元教学优化: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研讨如何利用前测数据精准定位教学难点,设计分层任务(如“购物清单预算”“价格对比分析”),促进知识结构化。 </p><p class="ql-block">3. 实践迁移:反思与改进 </p><p class="ql-block"> 教师结合自身课堂撰写反思日志,总结以下改进方向:跨学科主题需贴近学生生活,避免“为整合而整合”;合作学习应注重思维可视化工具(如表格、图示)的运用,提升探究效率;口诀教学可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学习趣味性与文化认同感。 </p><p class="ql-block"> 本次期刊研读活动以理论为引领、以案例为载体,为低段数学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阶梯。未来,教研组将继续秉持“学以致用、研以促教”的理念,推动教学创新落地生根,助力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p> 英语慧和工作坊 4月18日,彭莺老师带领慧和工作坊全体教师成员及教研组长与陈家咀小学、玉龙小学青年老师相聚于七里小学南校区进行了两节英语好课堂案例分享。 毛丽丽老师分享了一节选自译林版五下unit2《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故事板块的对话课,老师围绕英语新课标核心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育人价值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分享。分享结束后,毛丽丽老师也提出了两点困惑,彭老师和教研组长给出了解答:个人独白式的语言输出比对话输出更适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语言的运用;老师如果前期在新授环节进行单词和句型教学,为文本学习进行铺垫也是可取的。 左静静老师也分享了一节选自译林版五年级《What do they do》故事板块的对话课,左静静老师演示了“问题链”设计:从展示不同职业类别 what job do they 到探讨对不同职业的看法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job?And why?Is this job important?why再到Do you want to be a...?why or why not?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这些课堂提问恰到好处,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的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了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在两位老师分享结束后,彭莺老师进行了总结: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读图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具有深远意义,通过读图,学生能够提升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为语言输入提供直观支架,而辩证思维则是引导学生超越简单的是非判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需转变观念将“怕学生不会”转化为“帮学生突破”,在实践与反思中提升教学智慧。 班主任慧和工作坊 四月,慧和班主任工作坊围绕“红色教育、专业成长、实践融合”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展现班主任团队的育人风采与责任担当。本月,慧和班主任工作坊以多元活动为载体,既筑牢学生思想根基,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推进学校德育与教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红色教育润童心,缅怀英烈传精神:在清明节期间,工作坊联动市教育局、长江日报“超级课堂”栏目,组织学生参与“清明祭英烈”活动,引导学生以线上献花、撰写悼词等形式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相关活动获媒体专题报道,进一步扩大德育影响力。同时,冯倩、曾红霞、胡祎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崇尚英雄 缅怀英烈”共建活动,通过宣讲英雄故事、制作主题手抄报等实践,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刘文佳老师班级别具一格的作业形式,如“生活中的语文发现”和“创意阅读手抄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些创新作业的诞生,离不开班主任工作坊日常关于教学创新的研讨与经验分享。在工作坊的交流中,刘文佳老师汲取多方灵感,结合班级学情精心设计作业,最终使得作业成果登上《现代少年报》,为全校教学创新提供了优秀范例。<div>  4月这些教育成果,是班主任工作坊理念与智慧的结晶。未来,班主任工作坊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校园教育迈向更高台阶 。</div> 专业赋能促成长,融合创新展风采:刘文佳老师积极参与汉阳区小学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课优质课竞赛,将前沿技术融入课堂,探索教学新路径,展现班主任在学科创新中的示范作用;谢梦老师于4月11日赴新洲小学送教,带来《神奇的水资源》一课,通过跨校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彰显工作坊教师的辐射引领能力。 同样,谢梦老师在“长江大保护”优质课比赛中凭借《神奇的水资源》大放异彩,这也得益于班主任工作坊对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视。工作坊组织的各类培训与交流活动,拓宽了谢梦老师的教学视野,让她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多种互动环节,如多媒体展示、课堂辩论和实验演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助力其在比赛中赢得好评,充分展现学校生态教育的实践成果。 总结与展望 <p class="ql-block">  四月教研以深耕之姿结硕果,以创新之志启新程。从红色教育浸润童心到跨学科课堂突破边界,从青年教师蜕变成长到教研机制优化升级,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担当。站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校将继续深化“研—教—学”一体化建设,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跨越,促进学科间“共生式”融合,让教研真正成为撬动课堂变革、培育时代新人的支点,共赴教育理想的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撰稿人:温巧玲</p><p class="ql-block">‍审核人:郑娅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