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寒窗壮志兵(重回修水五中)

五湖四海

<p class="ql-block">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2025年4月30日,在这个人间最美的四月天,趁着西平文学社揭牌成立的好日子,我回到了曾经求学三载的高中母校修水五中。</p><p class="ql-block"> 大门口的校名是沈学长题写的。1992年9月1日我从水源乡来这里就读,她还叫“白岭完中”,因她还有个初中部。父亲请了一辆中四轮送我来的。把谷子卸在粮站后,车子装着我和邻居的箱子、被子,忐忑不安的往白岭完中来,我是第一次离开家,父亲的同事开玩笑说“下了两千斤,又上来个两千金”(邻居两姐妹都在白岭完中读书)。我们高一有两个班,都是白岭老区附近的初中毕业生(白岭、古市、路口、水源、黄龙)。好像是高二时,学校改名为修水五中;渣津小斗岭完中改名修水四中,修水县高中部联考的四校,就由此两校加上修水三中、724矿中。白岭镇政府把一辆旧的吉普车送给了学校,一下子就是两件喜事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食堂二楼吃完午饭,我冒着细雨在校园内转了一圈。当年的大门已用砖头封了,原女生宿舍也拆了,扩大了操场。宿舍对面的旧教学楼也重新做了,只是那“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的口号没变。那操场是我们运动、看电影的地方,我们曾经在哪里打败过高三的男子篮球队,而高三的又打败了高二的,我不记得怎么颁奖的,却记住了高三失败的原因:傍晚时分,队员近视看不清。到了高三时,睡不着觉的晚上,我就在月光下的操场上跑几圈,随后睡得特别香。从大门出就是小河边,傍晚时可以去散步,看看夕阳、田野、炊烟袅袅……许多学生租房住在附近的农家里,高一时我跟表哥住在学校对面,后来回到学校宿舍。宿舍是低矮的瓦房,四、五个同学一间。下晚自习后,有人想用电炉搞点吃的,管发电的工人会立马发现的:一用电炉,灯泡就只剩下一丝丝黄晕的光。宿舍的窗户是木头做的,中间有几间木棒,也被几个“练武术”的同学用手快速的推断了。我因在四校联考中获了奖,学习劲儿足,加上几个优秀的同学都去了隔壁理科班,于是“山中无猛虎,猴子称霸王”。每天除吃饭、上厕所、睡觉外,都呆在教室里看书。中午看书,累了就爬在桌子上睡一觉。日子过得紧张又充实。饭是学校蒸的,自已带米;菜可以买,二角钱一份(一勺),贵的就是五角了,味道也更好(豆瓣酱炒白豆腐)。我那是跟本就没想到以后吃饭会有好几个菜;正如“大哥大”刚出来时,要五千多元,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而现在呢,手机很普通了。所以我们宁可自信,也不要盲目悲观,车到山前必有路。</p> <p class="ql-block">  1999年我准备来五中教书的,被找了个上课没条理的借口打发了。我试讲了一节复习课。其实不让我进来早有苗头。98年五中搞校庆,我没收到请柬,别人以为我是一中毕业的。我后来想这是怕尴尬吧。十几年后我又遇到了当事人,他伸手来握,我却缩回口袋了。我和先叔聊天,说我做人的宗旨是“待人如镜”。不是唐太宗的那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是孔子的那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后人总想别人会以德报怨,说是孔子说的,反映了心怀宽广,这是断章取义。就像批评格力空调的董,不用海归怕间谍(董大姐看不上普通留学生,没啥背景国内搞不定高考和一二流大学去国外镀金的)。真相是现在的海归大多数是富二代、官二代,在国内上不了好大学,用钱搞的假文凭,不学无术。所以我就是如此简单行事,越大越不想改变,真诚坦率,礼尚往来嘛。</p><p class="ql-block"> 2010年10月,县人大、政协、县教体局组织县五中、白岭镇中学、白岭镇小学三所学校行政领导、人大代表调研。作为参会者,我知道领导想把五中搬到县城。但有几位代表说不可,五中为附近培养了人才,各村里书记都是五中毕业的,所以比别处要搞得好。五中历史悠久。领导最后总结陈述这是趋势,让五中自生自灭去吧。十五年后,五中高中部搬到了修水县黄田里,叫南圳高中。由县一中的校长兼职校长。县一中有多余的教室,宁州镇中学一千多人,连个相样的操场都没有。在人口下降的情况下,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利用,任重道远啊!</p> <p class="ql-block">午饭</p> <p class="ql-block">世界所赠与的,都应深情回敬~</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此丰富,去接受,去释怀,去感恩,去拥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