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太行山深处有一座历经600多年历史却保存完好的石头古村落——英谈古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谈古寨,即英谈村,是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下辖的行政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深山腹地,村域面积6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谈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路姓移民兴建,部分建筑可追溯至唐末黄巢起义营盘遗址。英谈村是中国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北方古石寨之一,是研究明清冀南太行山东麓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遗迹,是集堂院文化、河桥文化、抗战文化为一体的太行山区红石寨,素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红石建筑群和抗战红色遗址为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走进英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满眼的“石头”。</b>这里不见一片砖瓦,也没有钢筋水泥,村寨里每一条道路、每一座房子全部都用石头铺就,且多为明清时期修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走进英谈,给人的第二印象是遍地的“红色”。</b>由于当地盛产一种红石材,所以大部分民居都是红色的。这里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冀南银行旧址所在地。村里有八路军总部旧址,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左权和白求恩都曾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谈村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遗存,该村174座村民住宅为二、三层楼房,全部由青红两种沙石岩建成。古寨落于“一城四门”之中,村内大小石孔桥36座,还有古石楼、窑洞、古石栏杆、石巷、石街、龟背石壁、古井、一滴泉、古木雕刻和财主院等古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谈村整座村落每一条街、每一条巷的两端都有出口,都可以相互贯通,可谓四通八达。村四周建有约两千米红石寨墙,将村庄与山野分隔开来。村子西、南、东、北四寨墙上建筑着四座寨门。处处体现着英谈村祖辈在建村过程中为防御外敌入侵而展现出来的无穷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谈村域有“一川、三山、六崦、九沟、十八垴”之说。聚落形态依山势筑建,北高南低,错落有致。村南有南山,南山后为太平沟;西南有后长沟、梯子沟和风景峻秀的雾子垴,其北有北岭,东有桥驾山,南西北有三道梁将村庄围住,形成—个簸箕形。三个自然村庄面对蹲财垴,南有英谈沟环绕,村中有座后沟穿过,东约1.5千米处为龙门川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谈村亦有一姓三支四堂之说,全村大多数村民姓路,路姓有三支,三支又分设四堂,四堂分别是德和堂、中和堂、汝霖堂、贵和堂,中和堂是从德和堂分出来的,属同一支脉。三支四堂鼎盛时,是顺德府的首富,土地遍及冀晋交界处五县,商号遍布晋冀鲁豫和京津等地。德和堂、贵和堂、汝霖堂建于清乾隆年间,中和堂始建于咸丰年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谈村东寨门(正门),门板由五块柞木组成,称为“五福临门”,若关闭起来则是“十全十美”。这一独特的设计,在一开一合之间,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寨门上有一实木横梁,至今清晰可见“大清咸丰柒年九月吉日立”十一个楷书墨字。1857年至今,已经过去了168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的对联非常有特色,四个字或三个字艺本性地叠在一起。如上图中间两门上一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氏一脉六百春秋山川福地群英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象罗布大千石蕴忠义之乡多美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弌,古同“一”。东寨门上的对联更长,像一篇分成了两段的小短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石板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古井</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红色岩石,地质学上称“石英砂岩”。这些花纹,也是天然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亿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浅海环境,红色石英砂沉积后,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形成红石岩层,后经燕山造山运动山体形成褶皱,又经千万年的流水切割和侵蚀形成的地势地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小知识】</b>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西北、华北等地根据地、解放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银行体系。这些银行包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陕甘宁边区银行:1937年10月1日由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正式成立。1941年皖南事变后,边区政府决定边区银行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作为边区境内法定货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西北农民银行:1940年2月以兴县农民银行为基础建立,是晋绥边区的根据地银行,发行西北农民银行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7年11月,陕甘宁边区银行与晋绥边区西北农民银行合并,定名为“西北农民银行”,成为西北解放区的银行,发行西农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晋察冀边区银行:1938年3月在山西省五台县石咀镇的普济寺内正式开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第一家银行,发行边币,在支持根据地经济建设和抗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冀南银行:1939年10月在山西省黎城县小寨村成立,是冀南、太行和太岳三个战略根据地的银行,发行冀南银行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8年4月,晋察冀边区银行与冀南银行合并为华北银行,统一了华北解放区的货币,以冀南币为本位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 鲁西银行:1940年5月在鲁西地区正式成立,发行鲁西银行币。1946年1月,鲁西银行并入冀南银行,改组为冀南银行冀鲁豫分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 北海银行:1938年12月1日在掖县城内正式开业,是山东根据地的银行,发行北海银行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 华中地区银行:包括1941年4月1日在盐城成立的江淮银行、1942年2月成立的淮南银行、1942年4月10日成立的盐阜银行、1942年8月10日成立的淮海地方银行等,各银行分别发行相应货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5年8月在华东地区成立,发行华中银行币,统一了江淮、淮南、淮北、淮海、盐阜等根据地的金融机构和货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 东北银行:1948年11月东北地区全境解放后,实现了以东北银行为主的统一银行,建立了东北解放区独立统一的货币、金融体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 中州农民银行:1948年5月10日在中原解放区创建,发行中州币为本位币,为中原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金融支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各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统一货币和金融机构成为迫切需要。1948年,在合并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开始筹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式成立,同时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标志着新中国统一货币制度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结束了过去各解放区分散的金融局面,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金融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