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刘禹锡巧对诗

润物无语

<p class="ql-block">《醉赠刘二十八使君》</p><p class="ql-block">与君把箸击盘歌。</p><p class="ql-block">诗称国手徒为尔,</p><p class="ql-block">命压人头不奈何。</p><p class="ql-block">举眼风光长寂寞,</p><p class="ql-block">满朝官职独蹉跎。</p><p class="ql-block">亦知合被才名折,</p><p class="ql-block">二十三年折太多。</p><p class="ql-block"> 译文 :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歌。 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渡光阴。 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p><p class="ql-block">注释 :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刘禹锡在同宗弟之间排行为第二十八,所以称二十八。使君,汉代称呼太守为刺使,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p><p class="ql-block">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这里形容诗人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p><p class="ql-block">箸(zhù):筷子。</p><p class="ql-block">举:抬。</p><p class="ql-block">蹉跎(cuō tuó):不顺利,虚渡光阴。</p><p class="ql-block">合被:应该被。合,应该。是与命中注定相符合的应该。例:《说唐全传》:合当归位。</p><p class="ql-block">才名:才气与名望。</p><p class="ql-block">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公元805(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赏析 表达人对刘禹锡的深深理解和真诚劝慰,同时也对其遭遇深表同情和不平。  这首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平。诗人说: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为此,刘禹锡作了一首酬答诗,即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p><p class="ql-block">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这句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虽然写诗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表达的应该是乐天对刘禹锡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愤恨。虽然说命运不可逆转,但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满朝的官吏和当权者的,抱怨他们不珍惜人才。白居易有两个好友,年轻的时候跟元稹交往最深,两人并称“元白”。而晚年则跟刘禹锡的关系较近,并称“刘白”</p><p class="ql-block">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 class="ql-block"> 巴山楚水凄凉地,</p><p class="ql-block">二十三年弃置身。</p><p class="ql-block">怀旧空吟闻笛赋,</p><p class="ql-block">到乡翻似烂柯人。</p><p class="ql-block">沉舟侧畔千帆过,</p><p class="ql-block">病树前头万木春。</p><p class="ql-block">今日听君歌一曲,</p><p class="ql-block">暂凭杯酒长精神。 </p><p class="ql-block">注释 :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p><p class="ql-block">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p><p class="ql-block">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p><p class="ql-block">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p><p class="ql-block">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p><p class="ql-block">怀旧:怀念故友。</p><p class="ql-block">翻似:倒好像。</p><p class="ql-block">翻:副词,反而。</p><p class="ql-block">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p><p class="ql-block">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p><p class="ql-block"> 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作法: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赠诗相赠,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唱和诗与酬赠诗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含义和应用场景。酬赠诗是与人交往或者亲友同人间赠答的诗作,分为赠诗和酬诗。赠诗,是当诗人有所感受,有所思念或者需要叙述事情、阐述观点时,写给亲友同人的诗,有时候可以代替书信,或者附在书信后面作为补充。赠和酬一般都有特定的对象,所以赠酬双方的交流是闭合式的。唱和诗是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赠酬诗大多可以看作是一种唱和诗。步韵、次韵、依韵、用原韵的要求。步韵和次韵要求使用相同的韵字且顺序不变;用韵则允许韵字顺序变化;依韵则是使用同一韵部但不同韵字。这些技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p><p class="ql-block"> 《赠汪伦》唐朝-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唐朝-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p><p class="ql-block"> 《赠崔侍郎》唐朝-李白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唐]张籍越女新妆卜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