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周末休闲游纪实 ‍-2025,4,18-20

蒋明同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8日,趁小外孙期中考试完放假一天,我们来到杭州游玩。高铁到杭州后,乘地铁来到杭州滨江世融艾美酒店。</p> <p class="ql-block">酒店大堂</p> <p class="ql-block">酒店走廊</p> <p class="ql-block">酒店就在钱塘江边,能看到远处的钱塘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下面地图是酒店位置及下午游览的龙井、九溪及晚上游览的西湖位置</p> <p class="ql-block">来到龙井村,在“茶人村”餐馆吃午餐</p> <p class="ql-block">生意不错,只能坐在户外,有点热</p> <p class="ql-block">饭后,先来到龙井村的一个茶室,喝上一杯龙井茶,等女婿过来(他上午有事,因此乘下午高铁过来)</p> <p class="ql-block">下午从龙井村走到九溪十八涧,九溪烟树等地。</p> <p class="ql-block">清末大学士俞樾对九溪十八涧评价甚高,下图是西湖旁俞樾对九溪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AI“文小言”对俞樾这段话的解读:</p><p class="ql-block">俞樾这段对九溪十八涧的评价,核心在于以对比手法凸显其作为西湖山水精华所在,并通过文化意象的叠加赋予其超越传统名胜的审美价值。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解读:</p><p class="ql-block">一、地理认知的突破:重构西湖审美体系</p><p class="ql-block">俞樾以“西湖之胜,不在湖而在山”打破传统西湖游赏范式。自白居易《冷泉亭记》确立冷泉亭为余杭胜景以来,西湖审美长期聚焦于湖光山色与人文建筑,而俞樾将视线转向被忽视的九溪十八涧。他通过“尤在冷泉之上”的断言,将九溪十八涧置于西湖山水体系的核心地位,这既是对白居易评价的超越,也是对西湖游赏空间的重新定义——将审美重心从“湖舫雅集”的社交场景转向“履石渡水”的山水体验。</p><p class="ql-block">二、文化意象的叠加:构建诗画交融的意境</p><p class="ql-block">俞樾以四组叠词(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构建九溪十八涧的立体意象:</p><p class="ql-block"> • 空间维度:以“重重叠叠”的层峦与“曲曲环环”的路径,形成视觉纵深与探索趣味;</p><p class="ql-block"> • 听觉维度:借“丁丁东东”的泉声,赋予山水以音乐性;</p><p class="ql-block"> • 生态维度:用“高高下下”的林木,展现植被的垂直分布与生态多样性。这种诗画交融的笔法,使九溪十八涧成为可游、可居、可感的立体山水画卷,其意境远超冷泉亭的单一建筑景观。</p><p class="ql-block">三、精神价值的升华:隐逸文化的当代诠释</p><p class="ql-block">俞樾将九溪十八涧置于冷泉亭之上,实则是对隐逸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冷泉亭因白居易、苏轼等文人题咏,已成为士大夫阶层“中隐”文化的象征;而九溪十八涧的“愈转愈深,亦愈幽秀”特质,更契合道家“大隐于市”的哲学——虽近城郭却远离尘嚣,既保留了隐逸的纯粹性,又赋予其世俗生活的可能性。这种“山水移情”的体验,使九溪十八涧成为都市文人平衡出世与入世的精神场域。</p><p class="ql-block">历史回响与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俞樾的论断并非孤立的文化判断。清末文人群体中,九溪十八涧已成为逃离城市喧嚣的“文化飞地”。例如,俞樾在罢官后多次探访此地,其《九溪十八涧》诗中“履石渡水者数次”的细节,正是文人通过身体实践与山水对话的实证。这种审美范式对当代杭州文旅仍有启示:在西湖景区过度商业化的背景下,九溪十八涧作为“未被完全驯化”的自然空间,恰可成为都市人重拾山水本真的精神锚点。</p> <p class="ql-block">九溪烟树的说明:</p><p class="ql-block">九溪位于西湖西鸡冠陇下,其发源有二,一自龙井之狮子峰,一自翁家山之杨梅岭,汇合青弯、宏法、猪头、方家、佛石、云栖、百丈、唐家、小康九坞之水,向南注入钱塘江,故称九溪。这九泓九条溪水,穿林绕麓,汇合众多细流,故又有“十八涧”之名。九溪景区素以“小径屈曲,峰峦夹崎,涧泉琤琮,篁楠交翠”著称。</p><p class="ql-block">1985年“九溪烟树”被评为“西湖新十景”之一。1986年景区辟建人工瀑布,碧露新添,秀树带露,满谷迷蒙,更有“烟树”之趣。</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在龙井村和九溪烟树处的航拍,点击箭头观看。</p> <p class="ql-block">下面地图是这两天在西湖的几个景点位置</p> <p class="ql-block">在西湖杨公堤附近的“遇湖湾”餐馆吃晚餐</p> <p class="ql-block">在西湖边的“花港观鱼”处逛逛</p> <p class="ql-block">远处是雷峰塔</p> <p class="ql-block">远处天空中有无人机表演</p> <p class="ql-block">4月19日,吃了早餐后来到西湖的“曲院风荷”处</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撰写的“苏堤”碑刻。下面文字是碑上的文字导出:</p><p class="ql-block">苏堤是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草淤泥构筑而成,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抵栖霞岭下,全长约2.8公里,依次建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束)浦、跨虹六桥,是跨湖连通西湖南北两岸的主要通道。苏堤春晓,为南宋西湖十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武松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查询AI关于西湖边武松墓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在西湖边的航拍,点击下方箭头观看。</p> <p class="ql-block">女儿他们今天有事回沪了,我们继续游览,明天回去。</p> <p class="ql-block">苏小小之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末大学士俞樾纪念馆</p><p class="ql-block">说明牌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清未著名学者俞樾住宅。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罢官潜心学艺研究,主持苏州紫阳书院,同治七年(1868)任杭州诂经精舍山长,擅长古文字学,著述颇丰,为一代朴学大师。其弟子有吴大徵、徐花农、章太炎、吴昌硕等。此楼为弟子及友人清光绪四年(1878)集资兴建,</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八年九月重建。</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门口楹联如下:</p><p class="ql-block">上联: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p><p class="ql-block">
下联:傍山南山北沿堤选胜,恰在六一泉侧,其胜何如。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AI对此对联的解读:</p><p class="ql-block">这副楹联体现了俞樾对俞楼落成的感慨及对其地理位置的赞美,可从以下方面理解:</p><p class="ql-block">上联“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p><p class="ql-block"> •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点明俞楼的建造并非一人之力,而是汇聚了名臣名士的助力。这既体现了俞樾在学术和社交领域的广泛影响力,也反映出当时文人雅士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支持。比如名臣彭玉麟与俞樾结为至交,还结为亲家,在俞楼建造过程中或许也有助力。</p><p class="ql-block"> • “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化用“五百年后必有王者兴”的典故,意思是俞楼无需等待漫长的时间,在当下就已建成并声名远扬。这表达了俞樾对俞楼迅速落成的欣慰,也暗示了俞楼将如历史上的名楼一样,在当下就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下联“傍山南山北沿堤选胜,恰在六一泉侧,其胜何如”</p><p class="ql-block"> • “傍山南山北沿堤选胜”:描绘了俞楼选址的精心,它背靠孤山,面临西湖,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俞樾在建造俞楼时,沿着堤岸精心挑选了这一胜景之地,体现出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 “恰在六一泉侧,其胜何如”:六一泉位于孤山南麓,是苏轼为纪念欧阳修而命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俞楼恰好建在六一泉旁,进一步增添了俞楼的文化氛围。此句以疑问的形式表达,实则是在强调俞楼所在之处的景色之美和文化之胜,让人不禁遐想其美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秋瑾墓</p><p class="ql-block">秋瑾墓前的说明牌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因烈士生前有“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冷”的遗愿,秋瑾墓几经迁徒后,于1981年9月自鸡笼山迁至西冷桥畔。新墓墓基高2米,上端汉自玉石雕秋瑾烈士像高 2.7米。墓座正面嵌孙中山先生当年挽悼烈士题字“巾帼英雄”。墓为浙江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秋瑾是在绍兴就义的。</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有“篆书篆刻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吴泰伯碑像”。</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AI关于吴泰伯半身碑像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下面碑是2013年时,西泠印社当时共430位社员的签名碑</p> <p class="ql-block">碑尾的说明:</p><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自1904年成立到现在,共有社员653位,截止2013年8月20日,已去世223位,现有430位,社员签名按年龄、姓氏笔画,分国别排列。</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仰贤亭</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AI对仰贤亭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说明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明代故迹,年久为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承袭“仰贤”旧名。三面匾额分由沙孟海、赵朴初、王个稼所书。亭内有丁敬身大像碑、三十八印人画像石、吴昌硕《西冷印社记》石刻、张景星撰王寿祺(王禔)书《西冷印社记》石刻、创社四君子共作石圆桌。</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书写的西泠印社介绍及释文。</p><p class="ql-block">释文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西冷山水清淑,人多才艺,书画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钝丁至赵悲盦数十余人。流风余均,被于来叶,言印学者,至今西冷尤盛。同人结社,并立石勒钝丁、悲盦诸先生像,为景仰观摩之所,名曰西冷印社。社地与梅屿柏堂近,风景幽绝。集资规画,创于甲辰,成于癸丑。堂舍花木,位置点缀,咸得其宜。于是丁君辅之、王君维季、吴君石潜、叶君品三修启立约,招揽同志,入社者日益众。于甲寅九月开社,份份秩秩,觞咏流连,洵雅集盛事也。</p><p class="ql-block">印之佩见于六国,著于秦,盛于汉。有官印私印之别。刓玉笵金,间以犀角象齿。逮元时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钝丁诸人尤为浙派领袖。浙派盛行于世,社之立盖有由来矣。顾社虽名西泠,不以自域。秦玺汉章与夫吉金乐石之有文字者,兼收并蓄,以资博览考证,多多益善。入其中如探龙藏,有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之概。尝观古人之印,用以昭信,故曰印信。上而诏令文移,下至契约笺牍,罔不重之。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p><p class="ql-block">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像。</p><p class="ql-block">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书画既有社,印社之设,又曷可少哉。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同人谬重予。</p><p class="ql-block">社既成,推予为之长。予备员,曷敢长诸君子,惟与诸君子商略山水间,得以进德修业,不仅以印人终焉,是则予之私幸耳。甲寅夏五月二十又二日,安吉吴昌硕记并书。</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西泠印社历任社长</p><p class="ql-block">历任社长共七位,现任社长空缺</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AI回答的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介绍及现任社长的空缺情况</p> <p class="ql-block">来到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河南夏商周青铜文明展”</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常书鸿美术馆”(设在浙江省博物馆内)。</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展会的说明牌文字导出如下:</p><p class="ql-block">常书鸿(1904-1994),浙江杭州人,早年曾在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的前身之一)学习染织,1927年远赴法国学习西画。留法十年间,</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屡获大奖,并被多家法国知名艺术机构收藏,为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的拓荒之旅写下了难得的一章。</p><p class="ql-block">与敦煌艺术的邂逅,成为常书鸿人生道路的转折。塞纳河畔的I书摊上,由法国学者伯希和所著的《敦煌石窟图录》带给他巨大的心灵震撼,这位曾“自豪地以蒙巴那斯的画家自居”的东方学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艺术传统,自责“对待祖国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实在是数典忘祖,自顾形惭”。1936年,已当选为巴黎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肖像画协会会员的常书鸿放弃了安定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回到局势动荡的祖国。</p><p class="ql-block">1943年,常书鸿几经辗转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由此而开创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中,他虽然承受了骨肉离散、遭遇迫害等种种磨难与打击,却仍以苦行僧般的坚忍与执着,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从沉浸于优雅沙龙中的年轻艺术家,到大漠深处饱尝寂寞与艰辛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以传奇的历程,绘就了人生华彩绚烂的“经变图”。根据他生前的夙愿,家属将其二百余件画作捐赠故乡杭州作永久珍藏。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浙江省博物馆内专设常书鸿美术馆,以志纪念。在此,我们对常书鸿先生家属的慷慨捐赠致以诚挚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内关于清行宫的介绍:</p><p class="ql-block">清行宫遗址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性史迹之一,曾为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时的居住之地,见证了18世纪上半叶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并对“西湖十景”进行“康熙钦定、乾隆题词”的史实。位于孤山南麓,南临西湖。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雍正五年(1727)改为圣因寺,乾隆十六年(1751)在圣因寺西另建行宫,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仅存遗址。清末,圣因寺部分园地与西太乙宫庭院连接辟为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公园。2008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行宫整体院落坐北朝南,南部为建筑院落,北部为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院落和园林建筑遗较为丰富,包括院墻墙基、头宫门、垂花门遗址、楠木寝宫遗址、鹫香庭遗址、玉兰馆遗址等。后苑现存“行宫八景”的部分园林建筑遗迹,包括戏台、贮月泉、领要阁、御碑亭、绿云径、四照亭等。</p> <p class="ql-block">来到钱塘江西岸的来福士广场等处</p> <p class="ql-block">晚上的来福士广场</p> <p class="ql-block">杭州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洲际酒店</p> <p class="ql-block">地图上的洲际酒店(圆球)和杭州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江对岸的“杭州之门”大楼(像一双筷子形状)和奥体中心(莲花状)</p> <p class="ql-block">杭州大剧院前的广场上的喷泉表演。</p><p class="ql-block">点击下面箭头观看。</p> <p class="ql-block">在城市阳台上观看“灯光秀”。点击下面箭头观看。</p> <p class="ql-block">4月20日游览了肖锋艺术馆,天目里,及万象城附近的CBD公园。下面地图标识了位置。</p> <p class="ql-block">4月20日,在酒店附近的麦当劳吃了早餐后,酒店退房,将行李寄存在酒店,乘地铁来到肖锋艺术馆。</p><p class="ql-block">肖锋为新中国第一代留苏艺术家,著名油画家、教育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为新中国艺术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肖峰艺术馆收藏有肖峰、宋韧教授伉俪各时期的油画代表作,是肖、宋二人作品收藏最丰富、集中之机构。艺术馆空间规划合理,分类明确,以强烈的内向性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的关键特征,是一个融于杭州山水的当代文人庭院。</p><p class="ql-block">艺术馆致力于国内外艺术推广和交流,是杭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革命文化教育和公共美育的重要基地。-肖锋艺术馆介绍</p> <p class="ql-block">肖锋艺术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在此地飞了无人机进行了航拍,能俯瞰整个艺术馆的全貌。</p><p class="ql-block">点击下面箭头观看航拍视频</p> <p class="ql-block">正在展出肖锋、宋韧伉俪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随后来到杭州天目里</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在这里的无人机航拍视频</p> <p class="ql-block">在天目里的“目里空间”展厅参观“无有慰藉.陈杰摄影作品展”</p><p class="ql-block">陈杰,摄影艺术家,荷赛和金像奖得主,以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度追问而著称。他聚焦生态、灾难、贫困等议题,通过影像揭示人类脆弱与困境,探索个体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其作品不仅是现实的记录,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反思,唤起观者对价值与伦理的审视。代表作《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天津大爆炸》、《悬崖村系列》等,展现了艺术与生存的深层关联。</p> <p class="ql-block">“长江源头第一滴水”</p> <p class="ql-block">左:《姜古迪如冰川》-2017.6</p><p class="ql-block">右: 沱沱河沿岸沙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通天河”</p> <p class="ql-block">“爆炸之后”</p> <p class="ql-block">悬崖村系列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上学路”</p> <p class="ql-block">“六一”</p> <p class="ql-block">“溜索村”</p> <p class="ql-block">离开天目里后,来到钱塘江边(西岸,靠近城市阳台附近)的CBD公园处。</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飞了无人机。天空灰蒙蒙地,能见度不高。点击下面箭头观看。</p> <p class="ql-block">来到杭州万象城</p> <p class="ql-block">豪车展示</p> <p class="ql-block">在万象城的“金牌外婆家”吃晚餐</p><p class="ql-block">晚餐后,到酒店取了行李乘地铁到杭州站,乘晚上九点多的高铁回到上海,上海地铁还在运行,因此就乘地铁顺利到家。</p><p class="ql-block">杭州游纪实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