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卫国固疆 浩气长存</p><p class="ql-block"> —— 清末西和籍名将姬国举在新疆事迹资料补轶</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源于网络,请勿对号入座)</p> <p class="ql-block"> 新疆,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历经千年沧桑,到清朝时期,由于新疆的局势复杂多变,清政府对新疆的控制力度,相较于前朝历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巩固疆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晚清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治疆戍边将领,除了家喻户晓的左宗棠、刘锦棠、陶模等封疆大吏,还有众多杰出的将士,他们在歼寇绥疆的战场上奋勇搏击,为新疆的长治久安立下赫赫战功,西和籍人姬国举就是其中的一位。</p><p class="ql-block"> 姬国举,西和县姜席镇赵河村姬家庄子上人,生于清咸丰7年(1857年),卒于民国初期(具体时间不详),是清末绥疆战场上成长起来的著名将领之一。他魁梧奇伟,精通驭马射术,熟悉兵法韬略,且智勇过人。自光绪9年(1883年)以武童投军,初在伊犁参赞大臣升泰麾下效力,转战于伊犁、哈密、喀什、和阗(今和田)等地,在新疆度过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以骁勇善战深得伊犁参赞大臣升泰,伊犁将军金顺,陕甘总督杨昌浚,新疆巡抚陶模等封疆大吏的赏识。光绪16年(1890年)之后奉命驻守喀什噶尔提督府辖下的和阗军营数载,竭尽忠诚,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作出了贡献。历任新疆喀什噶尔提督董福祥、张俊、张宗本、余虎恩等爱国将领对他十分倚重。由一名普通士兵擢升为百长、外委、哨长、把总、千总,厥功至伟,屡获朝廷嘉奖,钦赐花翎都司衔(武职正四品),官至新疆和阗营中军马队中哨千总(武职正五品),宣统年间兼署新疆和阗县巡警队。解甲后回到西和,在县城安家。以热心地方公益、乐善好施,为阖邑士民所称道,尊列乡贤。</p> <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藏【姬国举履历折】图一)</p> <p class="ql-block"> <b>名耀史册、典籍有载</b></p><p class="ql-block"> 〔1〕国家图书馆藏《清末甘肃新疆将官出身履历清册》记载</p><p class="ql-block"> <b>署甘肅新疆喀什噶爾提屬和闐營中軍馬隊右哨把總姬國舉</b></p><p class="ql-block"><b> 計開</b></p><p class="ql-block"><b> 署把總,現年四十四歲甘肅鞏昌府西和縣人。由武童於光緒九年投入伊犁參贊大臣升 部下效力。</b></p><p class="ql-block"><b> 十年十一月防剿各匪,案內賞給六品軍功。是年十二月内收還伊犁。歷年剿辦竄匪,在事出力,案内蒙欽差、幫辦新疆軍務、伊犁將軍金 𢑥案保奏。</b></p><p class="ql-block"><b> 十一年十二月初一日奉上諭:六品軍功姫國舉,著免保外委,以把總侭先拔補,並賞戴藍翎。欽此</b></p><p class="ql-block"><b> 十六年投入和闐營馬隊,效力新疆防戍,異常出力。案内蒙陝甘總督部堂楊,新疆巡撫部院陶𢑥案。 奏准侭先拔補把總姬國舉,俟補把總缺後以千總拔補。</b></p><p class="ql-block"><b> 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喀什噶爾提督軍門董劄委充當和闐營中軍馬隊右哨百長。</b></p><p class="ql-block"><b> 二十六年十月初一日蒙署喀什噶爾提督軍門張 牌,委署理和闐營中軍馬隊右哨把總弁缺,遵於是日啟鈐視事,現供今職。 </b></p><p class="ql-block"><b> 須至履歷者三代;曾祖 登俊;祖 殿公;父 福如。</b></p><p class="ql-block"><b> </b>这套《清末甘肃新疆将官出身履历清册》,是由当时新疆的喀什噶尔提督衙门①向朝廷保奏的褒奖员弁名册,全称“喀什噶尔提属和阗营中军守备造赍②,卑旅署事各员弁年、籍、履历及三代清册”,现保存于北京“中国国<b>家</b>图书馆”,图书编号56594号。全函(套)共55册,每册规格为19cm×27cm。姬国举名列第一册,本册存录4人,分别为“姬国举、甘肃巩昌府西和县人;王明玉、山东兖州府汶上县人;张得友、新彊迪化府迪化县人;赵凤寅、甘肃固原州平远县人”。</p><p class="ql-block"> 姬国举的<履历折>共22行,计324字,落款时间为光绪27年6月。首先这份履历折为我们推算姬国举的生年提供了依据,根据落款时间光绪27年,即公元1901年,姬国举时年为44岁。由此可以推算其生年为公元1857年,即清文宗咸丰皇帝7年。其次是记载了姬国举十七年戎马生涯经历:自光绪9年投军,至光绪26年,姬国举的足迹遍及新疆的伊犁、喀什、和阗等地。参加收复伊犁、防剿窜匪的战争,时长达7年,历经大小战役<b>不计其数。光绪16年入和阗军营,从此</b>又肩负起戍守边防的重任,期间获得朝廷嘉奖五次,由一名普通士兵擢题为哨长、把总,累功官至正五品千总。</p><p class="ql-block"> 〔2〕西和地方文献资料中有关姬国举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民国10年(1921年)王访卿纂修《西和县志》载:姬国举,本城人。拔补千总,奏给五品顶戴。历署和阗营中军马队右哨把总,委带于阗县(今和田县)巡警队。</p><p class="ql-block"> 民国32年(1943年)朱绣梓纂修《西和县志》卷十耆旧志载:姬国举,本城人。拔补千总,奏给五品顶戴。历署和阗营中军马队右哨把总,委带于阗县(今和田县)巡警队。</p> <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藏【姬国举履历折】图二)</p> <p class="ql-block"> <b>乡风慕义 世代铭传</b></p><p class="ql-block"> 〔1〕西和民间遗存与姬国举有关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姜席镇姓氏文化研究学者姜世秀先生向笔者提供了一份保存至今的宣统4年③【<b>皇清例贈鄉飲正賓思齊先生姜伯兄大人懿行序】</b>,其落款有“<b>欽賜花翎都司銜、補用首府、前署新疆和闐營中軍馬隊中哨千總、眷叔、鄉賢姬國舉 頓首拜閱”</b>的署名。</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幛文中,需要解释三个职衔。一是“钦赐花翎都司衔”,都司是明朝首设的官制名称。清朝建立后,沿袭其官制,一般为绿营武官。在清朝,该官品为正四品,位于参将与游击之下,县府守备官之上,或任协将或副将的中等军官,也可称为协标都司。至于花翎则是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所以姬国举是一位在清朝立了功的都司,因功劳较大,所以有钦赐,即皇帝赏戴的花翎。</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补用首府”。首府一词在中国行政区划概念中,通常特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首作为形容词包含有首要、重要的含义,府的涵义,则是指驻地的或治所。这里指的是和阗营所在地和阗直隶州(清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隶喀什噶尔道。</p><p class="ql-block"> 三是“千总”。千总是清代绿营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统领之,称“营千总”,为正五品武官。</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乡贤这个词义。“乡贤”一词最早始于东汉,是朝廷对有作为的官员或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的荣誉称号。到明清时期,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方纪念和祭奠仪式。因此,乡贤不仅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人,还在古代中国乡村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p><p class="ql-block"> 〔2〕西和民间流传的姬国举逸闻轶事</p><p class="ql-block"> 西和县城中山街曾经有他的旧居,姜席镇建有他的墓地,这些古迹虽然早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但终归有迹可寻。</p><p class="ql-block"> 2008年彭战获等人编撰的《姜席史话》【人物篇】载:姬国举,赵河村姬家庄子上人,清光绪年间,曾任新疆和田营千总,五品衔。另外,在该书中也简略记载了民间流传的事迹:姬国举,人们尊称“姬二老爷”,姬家窑人,清朝时期的举人。曾任新疆和田县令,因判案如神,受到朝廷嘉奖,荣归故里时带着朝廷御赐半幅銮驾。</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的口述历史记载:某年姫国举前往巩昌府(府治今陇西县)参加武科府试,考场上有位考生骑的一匹高鬃烈马突然受到惊吓,四处狂奔,一时无人敢近前制服。就在众人惊愕之际,只见姬国举健步如飞,瞅准时机飞跃上马,稳坐马鞍,只见那马腾空而起,一声嘶鸣,犹如疾风呼啸,但他毫无畏惧,紧紧抓住马缰绳,烈马一口气跑出数十里之外,想把他从身上甩掉,但始终未能如愿,烈马被他征服的老老实实。事后,某位监考官员惊服其勇略过人,将他举荐到新疆伊犁军营,从此踏上了效力疆场,卫国保家的戎马生涯。</p><p class="ql-block"> 据姬天义(健在,现居住于姜席镇青沟村,系姬国举曾孙)说:“我现在家住姜席镇青沟村四社,祖籍赵河村姬家庄子上。从我曾祖父(即姬国举)发迹后定居到西和县城中山村。曾祖父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人称“姬二老爷”。清朝光绪、宣统年间曾在新疆和田当过游击,解甲归来时还带着朝廷赏赐的半幅銮驾,据传后来献给了南关的城隍爷庙。早些年我爷爷活着的时候说过,曾祖父后来卒于肚子疼,但具体卒年我忘记了。”</p> <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藏【姬国举履历折】图三)</p> <p class="ql-block"> <b>歼寇剿匪,绥靖边疆</b></p><p class="ql-block"> 综合本地文献及其后裔中新发现与姬国举有关联的资料,笔者依据国家图书馆藏“姬国举履历折”内容涉及的人物、时间,以及期间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对其从军经历略陈浅见,以弥补史载缺憾。</p><p class="ql-block"> <b>光绪9年(公元1883年),姬国举在时任伊犁参赞大臣升泰麾下效力。因在新疆多地剿匪战斗中身先士率,作战英勇。时年27岁。</b></p><p class="ql-block"><b> 光绪10年(公元1884年)十一月赏赐六品军功。时年28岁。</b></p><p class="ql-block"> 升泰 清末官员。蒙古正黄旗人、卓特氏。初捐赀为户部员外郎,后出为山西汾州知府。历任浙江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职。光绪7年(1881年)为伊犁参赞大臣。</p><p class="ql-block"> 升泰在任伊犁参赞大臣期间的主要功绩包括积极协助新疆将军办理垦荒政务,并提出了“屯田耕战”的策略,以备不时之需。在任上“寸土不让”,据理力争,与俄国重新勘定阿尔泰山边界。</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还留心西陲边防,指出伊犁驻军的职责是“静以绥中原,动以御外侮”,并告诫新疆各级官吏不要因表面上的暂时平静而麻痹大意。在新疆的三年期间,充分展示了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博大胸怀,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 <b>光绪11年(公元1884年)12月,在收还伊犁以及历年剿办窜匪战斗中,在事出力。由钦差大臣、帮办新疆军务、时任伊犁将军金顺保奏,旨谕“著免保外委,以把总侭先拔补,赏戴蓝翎”。时年29岁。</b></p><p class="ql-block"> 金顺,清代将领。满族。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光绪2年(1876年)调任伊犁将军。</p><p class="ql-block"> 金顺作为伊犁将军,其功绩主要体现在收复新疆和防御外敌方面。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1875年接任乌鲁木齐都统,次年与刘锦棠合击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等地,直逼玛纳斯,斩其首领马兴,克南北二城,成功接收伊犁,并按图划界。这些行动为清朝重新控制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金顺在防御外敌方面也有显著成就。他率部作为清军右翼军团,成功攻取了古牧地外围的黄田,并在战斗中击毙了白彦虎手下的重要人物,歼灭敌军五六千人。这些战斗不仅展示了金顺的军事才能,也为清朝的边疆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p><p class="ql-block"> <b>光绪16年(公元1890年)入新疆喀什噶尔提督所属的和阗军营。从此,效力于新疆南部的边防守戍要务,且“异常出力”,期间受到时任陕甘总督杨昌浚,新疆巡抚陶模的保奏“请准侭先拔补把总姬国举,俟补把总缺后以千总拔补”。时年34岁。</b></p><p class="ql-block"> 杨昌浚,又作“杨昌濬”。字石泉,号镜涵,别号壶天老人,晚清军事将领。先后担任甘肃布政使、署理陕甘总督、漕运总督、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官至太子太保。</p><p class="ql-block"> 陶模 字方之。清同治7年(1868)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任甘肃文县、皋兰知县,光绪元年(1875)冬任秦州知州。10年署甘肃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14年迁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17年迁新疆巡抚。</p><p class="ql-block"> 杨昌浚和陶模在治疆方面的功绩主要体现在稳定当地局势,发展农业、筑城设防,收复失地,缓和民族关系,这些努力为新疆的长期安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姬国举在和阗军营任上激励士卒,安抚边民,政绩十分显著;而且竭忠尽智,任劳任怨,获得历任喀什噶尔提督的多次嘉奖和提拔。光绪19年(公元1893年)9月14日时任喀什噶尔提督董福祥委任其为和阗营中军马队右哨百长。</p><p class="ql-block"> 董福祥 字星五,宁夏固原人,清末将领。光绪2年(1876年)入新疆,参与平定阿古柏之乱。光绪12年(1886年),新疆建立行省,于阿克苏设立军镇,董福祥被任命为镇守总兵官。光绪16年(1890年),升任喀什噶尔提督。光绪18年(1892年),迁乌鲁木齐提督驻节喀什噶尔。驻疆期间,福祥在治军御边的同时,率众治理喀什噶尔河、葱岭南河、叶尔羌河,疏浚渠道,兴修水利,开垦屯田,发展养蚕缫丝,恢复生产,并对南疆诸城进行修整、扩建、重建。</p><p class="ql-block"> <b>光绪21年至23年,张俊接替董福祥任喀什噶尔提督,姬国举在其麾下效力。</b></p><p class="ql-block"> 张俊,字杰三,甘肃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清同治初年,随董福祥参加陕甘回民起义。后为湘军所败,投陕甘总督左宗棠,编入董字三营,掌左营。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督军驱逐入侵新疆之浩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军官阿古柏军。光绪2年,随总理行营营务刘锦棠出关作战,因功授提督衔。15年八月,由甘肃西宁镇总兵调任伊犁镇总兵。21年11月,署喀什噶尔提督。</p><p class="ql-block"> <b>光绪24年至光绪26年张宗本任新疆喀什噶尔提督。26年(公元1900年)个10月初一日张宗本委署理姬国举任和阗营中军马队右哨把总。时年43岁。</b></p><p class="ql-block"> 张宗本 字修卿,清末将领,山东巨野县老张庄人,光绪24年(公元1898年)任喀喇噶尔提督。张俊幼年家贫,成人后倜傥不羁,因越货事发,离开家乡。同治7年(1868年),投靠陕甘总督左宗棠,随军营去陕西,因多有功劳保举守备,赏戴蓝翎,奉命统领西征马队。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军纪严明,训练有方,勇而有谋,攻城掠堡,屡立战功。1872年进军肃州,连破城堡百余座,补为都司,赏戴花翎。光绪元年(1875年)赴疆讨伐阿古柏叛乱,收复乌鲁木齐、和阗等地,阻碍遏制了俄英帝国主义对新疆的侵略。</p><p class="ql-block"> <b>光绪27年,在新疆喀什噶尔提督余虎恩麾下效力,兼任于阗县巡警队④。时年44岁。</b></p><p class="ql-block"> 余虎恩,字勋成,湖南平江人。因其作战勇猛,骁勇异常,军中呼之为“余蛮子”。一生战功卓著,被朝廷授为二等男爵。光绪26年(1900年),授喀什噶尔提督。余虎恩卒年69岁,在军营几近50年,为维护祖国领土安全和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 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姬国举是清末民初一位深明忠孝大义,恪尽职守,战功卓著的将领,防戍边陲于阗二十余载,为维护新疆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他的功勋也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清末甘肃新疆将官出身履历清册》的发现,是了解其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也为研究清代西和历史人物补充了新材料。</p><p class="ql-block"> 岁月更迭,姬国举的精神历久弥新。他的英勇事迹至今仍被后人们传颂,他的功绩不仅在于收复领土,更在于他为国家统一和巩固边疆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 ①喀什噶尔提督 统辖提标五营(提标中营、左右两营、前营、城守营),兼辖回城协(回城协中营、左右两旗)、莎车协(莎车协中营、中左右三旗)二协,英吉沙尔营,和阗营,玛喇巴什营。归提督管辖着参将3人、游击5人、都司2人、守备15人、千总10人、把总55人、经制外委35人及步马各营队。(《新疆百科知识辞典》)</p><p class="ql-block"> ②赍 读音为“jī”,释意是赠送或送给,也可以表示携带或提携。</p><p class="ql-block"> ③宣统四年 1909年是宣统元年。照此类推1912年当然是宣统四年。但是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这一天是旧历新年前6天。没过年,年号当然不用改。所以历史上并没有“宣统四年”。 这是因为当时民国刚成立,清朝的遗民们在书写时仍沿袭使用前朝皇帝的年号。</p><p class="ql-block"> ④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在内忧外困的压力下实行新政,以求自强,挽救风雨飘摇的统治。巡警事务作为新政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政府积极筹设。同年,清廷正式谕令各省裁汰绿营、改练巡警。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月,设立于阗县巡警队。(《清末新疆巡警建设历程探析》)</p><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 〔1〕国家图书馆藏《清末甘肃新疆将官出身履历清册》(档案编号为:56594号)</p><p class="ql-block"> 〔2〕王访卿编纂《民国重修西和县新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p><p class="ql-block"> 〔3〕朱绣梓编纂《民国西和县志》(西和县志办内部资料 蒲公英、蒲立点校 2006年 7月版)</p><p class="ql-block"> 〔4〕《西北民族论丛》2018年01期 176页《清末新疆巡警建设历程探析》(作者赵水、王欣,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教授)</p><p class="ql-block"> 〔5〕彭战获等人编撰《姜席史话》(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版173页)</p><p class="ql-block"> 〔6〕宣统四年【皇清例赠乡饮正宾思齐先生姜伯兄大人懿行序】(西和县姜席镇姜尧村民家藏)</p><p class="ql-block"> 〔7〕蒲开夫《新疆百科知识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780页)</p> <p class="ql-block"> 本文已刊发于政协西和县委员会《西和文史资料》2025年4月9日第323期,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p> <p class="ql-block"> 搜集整理</p><p class="ql-block"> 王 力,男,甘肃西和人。业余喜欢搜集整理与本地有关的古今文史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