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听说由叶辛、郭小东倡议,以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名义主办的“天淼康养基地·知青文学座谈会”将在溧阳的天淼山庄举办,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也积极行动起来了。很快就有十多人报名参加,有的还准备了发言,并且提前十多天就买好了去溧阳的动车票。</p><p class="ql-block"> 购票后没几天,接到会务组通知:</p><p class="ql-block">“@所有人</p><p class="ql-block"> 紧急通知</p><p class="ql-block">为能保证叶辛和郭小东两位活动发起人参会,经与两位老师沟通,现将会议时间提前一天,4月14日报到,15日开会,以后活动顺延。</p><p class="ql-block">为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p><p class="ql-block">会务组2025.04.03。”</p><p class="ql-block">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所属的重庆知青博物馆(筹)接到通知:必须在“五.一节”前搬迁至两江影视城。欲参会的人员中绝大多数都是重庆知青博物馆(筹)的义工成员。“五.一”时间临近,不得已全部放弃参会,只委托胡长安一人前往参会。</p> <p class="ql-block"> 当晚八点零四分,列车准时点到达溧阳站。接站的吴师傅就给我电话啦。他今天是第三趟跑溧阳站接参会人员了,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天淼山庄。钟慎明、顾林芳他们已在大厅等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早上不到五点天就亮了,早餐后,各地代表利用开会前的时间与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聊天叙旧,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最后,所有参会人员由主办方拍摄“全家福”留念。</p> <p class="ql-block"> 4月15日上午9点,“2025知青文学座谈会”正式拉开序幕。来自二十多个省市的知青组织代表,以及旅居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的知青朋友,匈牙利籍复旦大学知青文学史研究生陶洛兰女士等二百余人出席了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金光耀代表主办方“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致欢迎词。</p> <p class="ql-block"> 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主持了上午的会议。</p> <p class="ql-block"> 会议首先邀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郭小东作主旨发言。郭小东以《中国知青史的若干问题 》为题,回顾了自己不到15岁就赴海南岛黎母山林场做伐木工长达七年的经历,介绍了《中国知青文学史稿》的曲折出版过程。</p><p class="ql-block"> 郭小东认为:知青文学不限于作者是否知青,凡反映知青问题的作品都属于知青文学范围。</p> <p class="ql-block"> 旅居美国43年的刘康教授说,他后来几乎每年都回国,所以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颇有心得。他这次发言的题目是《知青与后苏联主义文化》。</p><p class="ql-block"> 他从“怎么定义知青运动” ,“如何反映知青运动”,“知青运动与后苏联主义的关联”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应该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中央文件为指导思想来研究知青问题。因此知青问题也是十年内乱的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反动。他例举了红卫兵的创始人张承志堕落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例子,说明作为知青重要组成部分的红卫兵,既是文革的加害者,也是文革的受害者。</p><p class="ql-block"> 知青文学仅仅写实是不够的,应该对荒诞的行为进行反思。应该超越怨恨,深度挖掘,表现“迷失的一代”、失落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他从知青源自前苏联五十年代开发西伯利亚的史实,讲到现在仍有很多“知青”力图粉饰自己那段光辉人生,诠释了他对“知青与后苏联主义文化”的定义。</p> <p class="ql-block"> 沈乔生作了题为《历史是要积淀的》发言。他在发言中说:人们经历第一次痛时不觉得痛,经历第二次痛时才真正感到痛。有的人对过去的事不反思,还沉浸在自己的“光荣”经历中而赞赏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能因为两次世界大战中存在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就去肯定世界大战。历史并不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到内蒙古兵团,在草原生活了近八年的老鬼(马波)本来要去医院做腿部手术,为了参加这次座谈会他就往后推了,并请夫人一起从北京自驾来到会场。</p><p class="ql-block"> 他以《关于知青文学的一些想法》为题说:有人说我的作品是真正的知青文学,也有人说我写的书是“伪知青文学”。我父亲也反对我写这些知青题材,还一把火烧掉了我的书稿。</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说的上山下乡特指WG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应该彻底否定的。我们当年下乡是“接受再教育”,而兵团现役军人到兵团后有失落感,自己都不安心,怎么教育我们?</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你们知青有农民苦吗?无病呻吟”!他们忽视了知青从城里到野蛮地区的精神落差,忽视了知青到农村时举目无亲与当地农民乐和一家的差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岳建一回顾了他以前在工人出版社做副总编辑的经历。他认为当时的一些有关知青的作品缺乏触及灵魂的深度,显得清浅、苍白,对历史真相的表述残缺、迷糊。于是决定编辑一套反映划时代的、具有本元精神、平凡而高贵、有血性、具有民间记忆的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丛书。</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没有民间记忆的历史文学不是真正的历史文学。作为专业编辑他深感愧疚和痛心。因此他不敢懈怠,夜以继日,吃住都在印刷现场,还要克服经济拮据的困难,终于发行成功。</p><p class="ql-block"> 他的行为也感动了很多知青作者,他鼓足勇气决心继续编辑下去,计划出十辑。</p><p class="ql-block"> 上级领导说:涉及WG的内容不能继续出版。并要他对以前的事作检讨,否则调离编辑部。他拒绝检讨,赶在离开编辑岗位前出版了杨建的《中国知青文学史》。随后毅然离开了供职三十多年的编辑岗位。</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提醒他发言已超半小时,但多数听众要求他讲完,遂同意他继续讲。一持不同观点的女士打断他的讲话。最后不欢而散的结束了上午的会议进程。</p> <p class="ql-block"> 下午会议由郭小东主持,代表们继续发言。</p> <p class="ql-block"> 在武汉从事出版工作的张福臣从“人、书、命运”三个方面讲述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想。认为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不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p> <p class="ql-block"> 旅居日本,研修心理学的王一敏女士认为:人在青春期心里很脆弱,心理受伤后很难愈合。只要发现理想与现实分裂,负面的情绪得不到缓解,就容易自暴自弃影响到一生。</p> <p class="ql-block"> 旅居美国的湖南大学终身教授肖文讲述了他在海外生活的状况。2016年在美国目睹了川普民粹主义当选总统,他跑遍了三十个州,深挖川普民粹主义的社会基础和根源。这次川普再次上台,他准备写川普的十个故事,来诠释民粹主义在美国得势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下乡十年,1978年考入南昌大学的郑荣昌,以《用个人记忆击败集体记忆》为题发言。他解释说:用“解构”比用“击败”更恰当,因为解构是指对既有框架、观念、制度的深度剖析与批判性反思,比较难理解,所以用了击败一词。</p><p class="ql-block"> 他首先反问:建国前、建国后和知青一代人主导的国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他态度鲜明地说,对WG中的上山下乡运动不赞成“青春无悔”,现在“无悔”已有一种“集体记忆”的趋势,要用具像的、个人的真实记忆去击败抽象的、模糊的虚幻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 入党50多年的张和平女士说,她曾在党校给年轻人讲课,提倡讲真话,不讲假话。现在的年轻人连“5.16”通知,“三大差别”这些都不懂了。要趁我们还在世,给后人留下真实的东西。这就是她以《红色青春中的灰色记忆》为题发言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最后她用一首耶稣的诗结束了发言。</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杨剑龙教授以《血雾中苦难的美丽玫瑰.21世纪中国知青文学研究巡礼》为题推介了郭小东等知青作家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当过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周晓陆用哪吒比喻知青文学,认为应经过刮骨疗伤才能获得重生。他从四个方面论述“知青文学的历史维度”:</p><p class="ql-block"> 时间维度:我党建国后没有尽快从革命党转型为执政党,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p><p class="ql-block"> 空间维度:没有由农村转为城镇建设,而是“将城市农村化”农村面貌没有大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人的维度:集体化后,农民对土地无感情,磨洋工。马克思曾说,工业革命后,农民成了反动阶层;</p><p class="ql-block"> 比较维度:美国农庄的现代农业与中国当时低下的人海战术的差别。</p> <p class="ql-block"> 香港历史文化出版社社长张穗强以《知青文学出版的若干思考》为题发言:</p><p class="ql-block">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文字出版在历史文化的承传中仍有独特的作用;步入老年的知青虽有强烈的出版情结,但内容较受限;愿利用香港出版较自由,帮助知青申请书号出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明皓认为: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阅历,给自己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p> <p class="ql-block"> 莫申认为由于老年人的记忆缺失,知青文学已渐行渐远。有如下特点1、经过多年积淀,更加明确了知青文学的定位;2、潮涌般出现的知青作品,说明那些特殊的经历在特殊的群体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3、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作品的体验感减轻了</p> <p class="ql-block"> 岳建一因上午的发言被打断,向主持人申请继续发言。他说,上午我说了“我愧我痛”的原因,现在接着说结果:我们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到一切文字都无法记载的种族;从泛神到无神再到自省、自律、自我救赎;从一日三省吾身到“见恶思意”;忏悔,是对天地间有正气的信赖。</p> <p class="ql-block"> 4月16日的安排是分为四个组交流座谈。第一组由杨建龙和赵一工主持;第二组由岳建一和阮显忠主持;第三组由老鬼和钟慎明主持;第四组由沈乔生和张穗强主持。</p> <p class="ql-block"> 重庆胡长安参加了第三组的交流座谈,并且第一个发言。胡长安紧扣座谈会主题“对知青文学的回顾、现状和展望”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最后说:由于政审和费用的原因,很多知青作者不想出版纸质书刊,也不想要稿费,只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一小朵浪花,只向各种网络平台投稿。所以,今后的知青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不要忽视这一块庞大的园地。</p><p class="ql-block"> 随后,第三组有十个省市的二十余位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p> <p class="ql-block"> 会议在晚餐时举行了简单的闭幕仪式。张刚和钟慎明发表了总结感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