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玉渊潭的悠久历史,可以远溯到金代。因玉渊潭距金中都城西北的会城门只有两里路,是皇帝游幸的场所,皇亲国戚和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到此游历,因此玉渊潭成为金中都城有名的风景游览胜地。相传金章宗完颜璟也曾在这里建宫筑台,并多次于此垂钓。金哀宗有诗云:“金主銮舆几度来,钓台高欲比金台。”《析津志辑轶》载:“钓鱼台,在平则门西花园子,金章宗于春月钓鱼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及至元代,元朝一代名相廉希宪在玉渊潭畔(今钓鱼台望海楼附近)修建一处别墅,因绕水池种植柳树百株,取名“万柳堂”。该池中多莲,岸边垂柳,风景秀丽,为玉渊潭畔增添新的景色。每到春暖花开之际,玉渊潭畔风光迤逦,游人如织,是元大都西郊盛极一时的旅游胜地,著名画家赵孟頫曾为万柳堂作画,当时景色之优美可见一斑。相传元朝皇帝也常来游乐,并因其水色碧、深且水面宽大,命名为“玉渊潭”。从此这方碧水便有了自己的名字,而玉渊潭之名也于此时著于史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夏,大雨滂沱,山洪暴发,西郊山水因无处可泄,决堤淹村,沿河附近成了汪洋一片。为根除水患,还京师百姓一方平安,清廷于次年奉旨挖掘钓鱼台河泡,浚治成湖,并于香山新开引河,将碧云、卧佛两寺一带的山水下泄注入玉渊潭,又于下口建闸,蓄泄湖水,合引河水由三里河达阜成门护城河。这是玉渊潭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疏浚工程。这次整治,极大的缓解了山洪暴发带来的灾害,使得玉渊潭水域有了较大扩展,玉渊潭在北京水系中防洪蓄洪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2002年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也将玉渊潭作为古代水源河道加以保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渊潭疏浚工程后,乾隆皇帝于公元1774年重修古钓鱼台,在古钓鱼台东侧建澄漪亭,设立行宫养源斋,作为皇帝去西陵拜谒时驻跸之所。钓鱼台行宫的建立开启了玉渊潭皇家御苑的传奇历史。同时也为玉渊潭湖畔增添一道新的景致。当时,玉渊潭四周砌石栽花,湖边柳堤环抱,禽鸟聚集,古台映辉,景色怡然。那时的玉渊潭不仅是风景名胜地,也是举办民俗活动的场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玉渊潭及会城门一带还进行驰车赛马活动,盛极一时,场面十分热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近代,玉渊潭因林木茂盛、水源丰沛成为了我国第一座农业高等学府农科大学的校址。东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也是无数学人士子一心向往的地方。1910年,农科大学在这里选址办学,以玉渊潭作为农、林科实习用地。以后近半个世纪,国立北京农科大学、北平大学农科院以及北京农业大学各个时期的在校师生,多次在玉渊潭的土地上征地改土,培育优良品种,种植花草树木。长时间的农林场圃建设使玉渊潭充满生机,山清水秀,郁闭浓荫,被赋予“东方小瑞士”的美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将钓鱼台行宫建筑外的140公顷土地开辟为人民公园,并于1960年建成正式定名为玉渊潭公园,使玉渊潭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玉渊潭公园的建园时间不算长,但公园所依托的山水环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记录了京城的变迁,承载着北京的记忆,游客置身其中不仅能享受到清新与舒缓,也能体会到历史的积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