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之《中华百年看天津》

Lucy(露茜)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2号,其前身可追溯至民国七年(19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院正式成立。后经多次更名、合并等变更,2007年底天津博物馆旧馆对外免费开放,2012年5月,天津博物馆新馆建成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浅黄色石材‌,表面凹凸有致,既体现厚重感又与天津文化中心的建筑群风格协调。整体以古铜色为基调,象征天津的悠久传统与大气明快的城市个性。介绍说建筑以“世纪之窗”为核心设计概念,通过贯穿建筑内外的公共空间序列展现天津作为历史“窗口”的定位。北向主入口采用宽50米、高17米的“重门叠涩”结构,形成深邃的入口空间,引导观众从广场进入博物馆。时值春暖花开季节,门前的樱花海棠紫叶李美不胜收,广场前一片湖水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的馆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截至2022年末,有珍贵文物137909件(套),藏品总数217638件(套)。2008年,天津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常设三个基本陈列展:《天津人文的由来》(古代天津)、《中华百年看天津》(近代天津)和《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重点展示天津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意义和重要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进程中积淀的丰厚物质遗存。由于时间关系,我将此次观赏重点放在近代天津和馆藏文物精品两个部分,本篇专门介绍《中华百年看天津》,即近代天津部分,我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听完讲解更加清楚的知道,在这近百年的历史当中,天津的发展最为迅速、变化最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代中国的变迁历史。</p><p class="ql-block">《中华百年看天津》展示了天津自鸦片战争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年间的风雨历程,表现了天津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在屈辱中奋起抗争,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津沽大地上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奋斗。从抵御外侮、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交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突出了近代天津在百年中国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天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工商业城市和中西文化交汇前沿的曲折过程。</p> <p class="ql-block">天津因水而兴,海河在水运特别是漕运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直到明清时期,天津才真正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三次大沽口保卫战,成为了天津近代史的转折点。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天津成为较早的通商口岸,开启了被各国划分为租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李鸿章、梁启超都曾在天津居住,这里成为了两次社会变革的焦点,弘一大师李叔同也是天津人。通过文物,模型,图片,照片的展示,更加生动而贴切的描述了天津在这百年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每一次其实都惊心动魄,而每一个“第一”背后,都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努力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抗日将领陆军上将张自忠蜡像</p> <p class="ql-block">天津开埠后,英、美、法率先在天津建立租界。随后,德、日、俄、意、比和奥匈帝国划定租界。至1902年,形成九国租界,面积是当时天津城厢的八倍。1900年7月至1902年8月,八国联军还在天津设立了殖民机构—都统衙门。1901年1月21日,都统衙门发布拆除城墙的告谕。天津成为第一个拆除城墙的中国城市。《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天津成立了中国驻屯军司令部。此后,又迫使中国政府签订《塘沽协定》与“何梅协定”。沦陷后的天津成为侵华日军后勤基地和贩运华工的重要港口。</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书七言联</p> <p class="ql-block">“津海新关”牌匾现存于中国海关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的为复制。该匾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861年,当时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津海关设立。1888年,津海关扩建办公楼,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题写了“津海新关”四个字,制作成匾额悬挂于新办公楼‌。</p><p class="ql-block">游览到这里偶遇讲解员在给游客讲解,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更加详细的了解了天津近代百年发展史。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提到天津这一时期的无数“中国第一”,由衷的为天津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与来访的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会晤。</p> <p class="ql-block">自1870年首次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起,至1895年甲午战争后卸任(期间虽有短暂调离,但主要政治活动均以天津为中心),李鸿章实际驻天津时间近25年(1870-1895年),是历任直隶总督中任期最长的‌。</p><p class="ql-block">李鸿章在天津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洋务运动、军事建设、工业发展及外交事务等领域:</p><p class="ql-block">1. ‌洋务运动与军事建设‌</p><p class="ql-block">‌组建北洋水师‌:李鸿章在天津主导创建了北洋水师,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力量,并配套设立军事学堂(如水师学堂、水雷学堂)培养专业人才。</p><p class="ql-block">‌扩充天津机器制造局‌:1870年李鸿章接办后,将其发展为综合性军工厂,生产火药、枪炮、子弹及水雷,并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水艇和疏浚船“直隶号挖泥船”。该局还承担北洋水师军舰维修任务,并曾为慈禧太后建造御用游船。</p><p class="ql-block">2. ‌工业与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创办开平矿务局‌:1878年设立,开采唐山开平煤矿,推动近代煤炭工业发展。</p><p class="ql-block">‌支持铁路建设‌:推动中国第一条自行修筑的铁路(唐胥铁路)建设,促进北方交通现代化。</p><p class="ql-block">‌设立电报局与洋药公司‌:推动通讯和医药行业的近代化。</p><p class="ql-block">3. ‌外交与政务‌</p><p class="ql-block">‌处理外交事务‌: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在天津频繁与列强谈判,如甲午战后主持《马关条约》签署前的筹备工作。</p><p class="ql-block">‌参与“东南互保”‌:八国联军侵华时,与南方督抚联合避免战火蔓延。</p><p class="ql-block">4. ‌教育与文化‌</p><p class="ql-block">‌兴办新式学堂‌:如医学堂、新武学堂(后改名保定行营将弁学堂),引入西式教育,培养军事和技术人才。</p><p class="ql-block">‌修建淮军公所‌:兼具祠堂与安徽会馆功能,纪念淮军将士并强化淮系集团凝聚力。</p><p class="ql-block">李鸿章在天津的作为体现了晚清“自强求富”的洋务思想,其军事、工业成就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外交失败与个人争议亦成为历史评价的复杂点。</p> <p class="ql-block">1902年袁世凯从都统衙门手中接管天津时巡捕制度被完整保留下来并改称“巡警”,这是中国城市除租界外最早的警察。</p> <p class="ql-block">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制定了一套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粮饷制度等为内容的建军方案。小站练兵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淮军的旧制,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的草创先河。</p> <p class="ql-block">“新政”中创设的游民习艺所石匾。</p> <p class="ql-block">1878年津海关书信馆发行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国近代邮政事业在天津诞生。</p> <p class="ql-block">1885年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冯国璋、曹锟、段祺瑞均出自这所学校。</p> <p class="ql-block">1888年,天津至唐山铁路全线贯通,天津成为中国第一个通火车的大城市。右上图为李鸿章自天津乘火车至唐山,考察铁路工程。</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所大学-国立北洋大学(1895年批准设立的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更名北洋大学堂,1913年改名国立北洋大学)</p> <p class="ql-block">图中两位分别是北洋西学学堂首任总教习丁家立(美国人)、创办北洋西学学堂的盛宣怀。</p> <p class="ql-block">1903年创立的北洋工艺学堂,次年更名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1902年在天津创刊的《大公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纸之一。</p> <p class="ql-block">1906年12月诞生天津的权仙电戏园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1907年开学的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是中国第一所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是第一届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1908年直隶体操音乐传习所成立,它是中国第一所培养近代音乐体育老师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和著名教育家严修。</p> <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者与团体</p><p class="ql-block">上排左起:华衡芳、詹天佑、张相文、姜立夫、饶毓泰、杨石先、李继侗、侯德榜;</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刘仙洲、茅以升、潘承孝、张含英、张克忠、吕彦直、杨廷宝、张镈、陶孟和;</p><p class="ql-block">下排左起:陈序经、赵元任、靳以(与曹禺合影)、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李霁野、王襄、罗振玉</p> <p class="ql-block">1916年竣工投产的久大精盐厂是中国第一家生产精制盐的工厂。</p> <p class="ql-block">1933年中国第一部电话机由天津中天电机厂试制成功。建于1921年的利生体育用品厂是中国第一家从制革开始一条龙生产球类的专业厂家。</p> <p class="ql-block">天津是北方曲艺之乡,上排左起: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白云鹏;评剧演员白玉霜(右)</p><p class="ql-block">下排左起:梅花大鼓演员金万昌、京韵大鼓艺人刘宝全、河北梆子演员小香水、刘喜奎、评剧演员刘翠霞</p> <p class="ql-block">天津是《评剧的摇篮》 图中中间为曹禺(万家宝)</p><p class="ql-block">下排左起:评剧名家爱莲君、李金顺、导演黄佐临、导演艺术家焦菊隐、(第五位名字不详)</p> <p class="ql-block">近代文化事业的繁荣</p><p class="ql-block">上排左起:2、电影演员石挥;3、导演沈浮</p><p class="ql-block">下排左起:5、相声演员侯宝林;6、相声演员马三立</p> <p class="ql-block">1919年李大钊到天津讲演,会后到觉悟社与社员座谈。</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驻节天津25年,天津成为洋务运动的北方中心和近代中国的外交中心。八国联军侵华后,天津成为清政府“新政”的实验基地。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天津活动频繁,天津共和会发动的滦州起义震动北方。孙中山曾三次到天津,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活动,使天津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政治运动的中心。1912年,天津府、道裁撤,变为天津县。1913年为直隶省省会。1928年,天津被定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的特别市。同时直隶省改为河北省,省会设在天津。</p> <p class="ql-block">大沽船坞从英国引进的汽锤</p> <p class="ql-block">金汤桥会师</p> <p class="ql-block">探索天津博物馆,就像是翻阅一部浓缩的百年中国史。天津以其低调的实力,在历史变革的浪潮中屹立不倒。当国家和社会经历剧变时,天津也经历了从租界林立到现代化的转变,其历史进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