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悟出了写作的真谛,就两个字!

广宇辰星

<p class="ql-block">  九/1 </p><p class="ql-block"> 读红楼梦小说,我从中悟出了两个字,就是感情态度,就是一个爱字,就是一个待人待事的动作,<b>写一个人,没有一个动词,没有这个具体人的动作,像身体没有灵魂,像一个思想,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是抽象的。</b></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中,第九十回,贾妃给宝玉送了糖蒸酥酪,宝玉想:上次袭人喜吃此物,便命留与袭人了。这个糖蒸酥酪本是贾妃给宝玉的,这可以看作是贾妃对宝玉关爱的感情表达,宝玉命人留给袭人了,这可以看出宝玉对待袭人的关爱情感。</p><p class="ql-block"> 李妈妈,是宝玉的奶妈,可以说因为年纪大了,像现在的职工退休了,单位的事情,与之无关了。李妈妈拄拐进来请安,瞧瞧宝玉,见宝玉不在 家,丫头们只顾玩闹,十分看不过。丫头们不把李妈妈当一回事,但她还在操宝玉的事情,可以说宝玉如今的事情,不与她相干了,她却还问:“宝玉如今一顿吃多少饭?”“什么时候睡觉。”丫头们胡乱答应她。这里面,李妈妈拄拐进来请安,想瞧瞧宝玉,就是她有走进宝玉屋子的动作,才发现了她看不惯的事情。还有她说的话,都是与宝玉有关,说明她还是着在关心着宝玉,尽管宝玉长大了,心不在她的身上,把她看得很轻,看宝玉比她重。</p><p class="ql-block"><b> 袭人待宝玉关爱也是一些动作动词上表现出来。</b></p><p class="ql-block"> 宝玉和茗烟到了袭人家门口,茗烟先喊袭的哥花自芳,花自芳听到后,忙跑出去,见是宝玉和茗烟二位,连忙把宝玉抱下马,到他家院子前喊道:“宝二爷来了。”袭人是什么感情回应呢?茗烟这么一句话,别的人听见也是很平常的 袭人听了,像是一个感情的惊叹号,都不她如何是好了,忙跑出来迎着宝玉,一把拉着宝玉的手,问道:“你怎么来了。”宝玉说:“我怪闷的,来瞧瞧你做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袭人来家,袭人的母亲和袭人的哥,恐怕宝玉冷,又让他上炕,又忙另摆果桌,又忙另倒新茶。注意这上炕的上字,另摆,另倒,主要看后面这摆字,这个倒字,有这些动作,才能表达家里人对宝玉来到的一片热情之心。也可以看出人对的人一种什么态度,当然人待人也有不好的一面的态度的,批判不好的,主要是发扬提倡正向的爱的感情态度。人人都奉献一点爱,到处是爱的幸福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读李娟老师的一篇散文,写在阿勒泰,李娟住的地方,到很远的地方用袋子装雪,背回到家里,一天只能背两趟。用这背的雪,化成水,家里人做饭用。这水来之不容易,而且量很少,李娟和家里人都节约着用。有一位邻居,也是和她一块去很远的地方,扛一袋子雪扛到家里,照样用这雪水洗头。</p><p class="ql-block"> 李娟也学习人家能用这雪化成的雪水洗头发,洗了后,头上的洗发剂照样还在头上,头发上的污垢根本洗不掉。这说明什么呢?就是像李娟在缺水不好的生存环境里,对生活还是满腔热情的爱,还是积极地想办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不是洗头发洗得干净或是洗不干净,这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洗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李娟有一篇文章,写到她穿衣,把一个扣子都扣好。李娟一回骑摩托,因风大,把一张十元钱,被风吹跑了,还是停下了摩托,去追那十元钱,被风把那十元钱,不知刮到千万里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过年前,用了二十七天,每天写作时间十个小时以上,这真是一次意志力的磨炼,写了二十七万字的小 说也有散文,不是写得好坏,主要在于写作的写的这一个动词的上,表现在是对生活的爱,对写作的爱。有人说人家写的文章是垃圾,因为他还没有经历过写作的训练,不知道真正写好一句话也是不容易的,如果他真动手写作了,才知道他这样的说法,是没有一丝根据的。对于普通作者,就是写的都算是垃圾文章,经过了这个写的经历后,才会慢慢地知道怎么才能写得好一点儿,是从量到质的进步,这是一个过程,对任何作者都是一样公平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如果说,“我爱好 写作。”连一个写作的这个写的动作都没有,如何谈对写作的爱好呢?</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对生活爱,也是需要用动作表现出来,比如认真洗好一个碗,贴好被子,用心倾听一首歌曲,用心去读一本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习近平主席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 这个干字就是行动,是一个动词,没有这个干字,何有中国目前这样的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强国地位。</p><p class="ql-block"> 生活给的教育,读书给我的教育,写小说,写的就是人物动作,通过这个动词,就能一眼看出他对人生对他人,对万物万事,是不是一种真正爱的感情态度,那个动词中含盖了一切。</p><p class="ql-block">可以任意找红楼梦小说中,一段话,细细地读读,那痴的感情,那个待人的真情等,和生活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自百度/爱芹贾莫言/2025年02月01日 20:32/上海/专栏内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文一】</p><p class="ql-block"><b>自然场景描写:当自然遇见通感与隐喻!</b></p> <p class="ql-block">  先来回答这个问题:用群鸟飞过湖面写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暮色中的湖面是一卷未裱的宣纸,惊起的白鹭群以翅尖蘸取霞光,在青灰色水幕上写狂草。飞掠处绽开十六种涟漪:前五道是《滕王阁序》的平仄,中间七波藏着流体力学公式,末梢四纹恰似老人数念珠的节奏。当最后一只鸟影融化在雾霭里,整片水域都成了震颤的活字盘——每个水分子都拓印着飞行的哲学,每道波纹都在重演候鸟族谱里篆刻了百万年的归途密码。</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来说说在作文中如何进行自然场景描写?</p> <p class="ql-block"> 一,自然场景中的通感魔法</p><p class="ql-block"> 在文学的奇妙世界里,通感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轻轻挥动手中的魔杖,便能让我们的感官界限变得模糊,为自然场景的描写注入别样的魅力。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在这里,他把嗅觉感知的 “清香” 转化为听觉感受到的 “渺茫的歌声”,让无形的香气变得具体可感,给宁静的荷塘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缥缈,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月色笼罩的荷塘边,既能闻到荷香,又能隐隐听到那如歌声般悠扬的气息。又如,“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江河将听觉上的 “声音” 赋予了视觉上 “闪闪烁烁” 的特质,把视觉里的 “白丁香” 与听觉感受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梦幻、朦胧的意境,让我们对远方的景象产生了无尽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通感在自然场景描写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使抽象的感觉变得生动形象。当我们用常规的描写手法难以将自然景色的神韵精准展现时,通感就能巧妙地搭建起不同感官之间的桥梁。比如,要描写春天的微风,若只是说 “微风拂面,很舒服”,就显得平淡无奇;但如果运用通感,写成 “微风轻拂,像母亲温柔的手抚摸着脸颊,带来丝丝甜意”,将触觉与味觉、视觉相结合,不仅让微风的触感更加真切,还增添了温馨、甜蜜的情感色彩,使读者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春天微风的美好。它还能丰富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采,让自然场景的描写充满诗意,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充满奇幻色彩的感知世界,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仿佛亲身领略到那美妙的自然之景。</p><p class="ql-block"> (一)通感的奇妙世界:概念与原理</p><p class="ql-block"> 通感,从定义上来说,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也被称作 “移觉” 。它打破了常规的感知界限,让不同感官之间的感觉相互沟通、交错。在通感的作用下,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能够彼此挪移转换,将原本表示甲感觉的词语巧妙地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比如 “甜蜜的声音”,这里把形容味觉的 “甜蜜” 用于描述听觉上的 “声音”,赋予了声音以甜蜜的特质,让声音仿佛也有了味道,变得更加生动可感;再如 “冷色调”,将触觉上的 “冷” 与视觉里的 “色调” 相联系,使人们在看到某些颜色时,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寒冷的温度,让抽象的色调有了具体的温度感知。</p><p class="ql-block"> 这种感官的转移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人类共有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我们的感官受到外界刺激时,大脑会迅速对这些刺激进行处理和联想 。在听到一首激昂的音乐时,我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火焰跳跃、骏马奔腾的画面,这便是听觉引发了视觉联想,实现了感官之间的沟通。而这种沟通在文学创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美学角度看,通感为文学作品开辟了全新的审美维度。它使文字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描述,而是通过感官的交织,创造出丰富而独特的意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加多元、立体的审美体验。当我们读到 “那片晚霞像一首热烈的交响曲” 时,不仅能看到晚霞绚丽的色彩,还能仿佛听到激昂的音乐旋律,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氛围,从而使晚霞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审美空间。</p><p class="ql-block"> (二)隐喻:自然场景的深层映射</p><p class="ql-block"> 隐喻,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学修辞手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自然场景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之门。它不同于直白的表述,而是通过一种含蓄、隐晦的方式,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其中一个事物成为另一个事物的象征,从而赋予自然景物更为丰富、深刻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身影随处可见,为自然场景的描写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将官场和世俗社会隐喻为 “尘网” 和 “樊笼”,形象地展现出官场的束缚和世俗的虚伪,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向往。这里的 “尘网” 和 “樊笼”,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物体,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和人生寓意,让读者透过这些自然意象,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又如,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 “土地” 这一自然意象隐喻出来,“土地” 成为了祖国的象征,使抽象的爱国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p><p class="ql-block"> 隐喻在自然场景描写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深化作品的主题,使读者透过自然景物的表象,领悟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思想和情感。当我们看到 “暴风雨前的乌云密布” 这一自然场景描写时,如果仅仅从字面理解,可能只是感受到天气的变化;但如果作者将其隐喻为社会动荡前夕的紧张氛围,那么这一自然场景就被赋予了社会意义,读者便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思考,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隐喻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隐喻所蕴含的意义进行丰富和拓展。“那片盛开的向日葵,像一群忠诚的卫士,始终追逐着太阳” ,读者读到这句话时,不仅能联想到向日葵向阳而生的画面,还可能会联想到忠诚、坚定等品质,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二,通感与隐喻交织:自然场景的诗意呈现</p><p class="ql-block"> (一)视觉与听觉的交融</p><p class="ql-block">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轻柔地穿过山林,那光线仿佛被大自然精心雕琢过一般,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柱 。每一道光柱都像是舞台上的追光灯,照亮了林间的一小方天地。此时,视觉里那明亮的金色光柱,与听觉中鸟儿欢快的歌声相互交融。鸟儿们站在枝头,用清脆悦耳的歌声迎接新的一天,它们的歌声在光柱间穿梭回荡,仿佛那金色的光线也有了灵动的声音,变成了一首首美妙的乐章。阳光的明亮温暖与鸟儿歌声的欢快活泼,相互映衬,让整个山林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就如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将琵琶声通过形象的比喻转化为视觉画面,而这里则是将视觉中的阳光光柱转化为听觉里的美妙歌声,使山林的清晨变得更加生动可感,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那金色的光柱,亲耳听到鸟儿的欢唱,沉浸在这美妙的自然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 (二)嗅觉与味觉的联动</p><p class="ql-block"> 夏日,当你踏入花园,那扑面而来的浓郁花香,瞬间就能将你包围。玫瑰的芬芳热烈而迷人,像是甜蜜的爱情蜜语;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宛如一抹清凉的微风。此时,嗅觉里的花香,与味觉中的甜蜜滋味悄然联动。你仿佛能品尝到花香中那丝丝缕缕的甜蜜,就如同咬下一口香甜的花蜜蛋糕,甜蜜在舌尖上蔓延开来 。那一朵朵娇艳的花朵,就像是一个个装满甜蜜的小罐子,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去品尝那隐藏在香气背后的甜蜜。这种嗅觉与味觉的交融,让花园中的花朵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丽,更成为了一种能够触动味蕾的独特存在。正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描述的那样:“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 将香气赋予了色彩,这里则是将香气与味觉相联系,使花朵的香气更加具体可感,丰富了读者对夏日花园的感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既能闻到花香,又能品尝到甜蜜,全身心地沉浸在夏日花园的美好之中。</p><p class="ql-block"> (三)触觉与视觉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冬日,当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整个世界都被洁白的雪所覆盖。伸出手,接住一片雪花,那一刻,触觉中雪花带来的丝丝凉意,与视觉里那洁白无瑕的雪景相互对话 。雪花落在掌心,瞬间化作一滴晶莹的水珠,那清凉的触感,仿佛是冬天在你手心轻轻的一吻。而眼前的雪景,一片银白,像是一幅纯净的水墨画,远处的山峦、树木都被雪包裹着,宛如一个个白色的巨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世界。触觉的寒冷与视觉的洁白,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纯洁而又略带清冷的意境。就像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写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雪景比作梨花盛开的美景,而这里则是通过触觉与视觉的转化,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冬日雪景的独特魅力。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雪花的冰凉,看到那洁白的世界,在寒冷与洁白的交织中,体会到冬日雪景的宁静与美好,感受到大自然在冬日里所展现出的别样韵味。</p> <p class="ql-block">  三,创作实践:运用通感与隐喻描绘自然</p><p class="ql-block"> 现在,让我们开启一场奇妙的创作之旅,运用通感和隐喻来描绘自然。选择一个你喜爱的自然场景,比如春日的山林、夏日的海滨、秋日的田野或者冬日的雪景,尝试运用通感和隐喻进行创作。</p><p class="ql-block"> 假设我们选择夏日的海滨这一场景。写作思路可以先从视觉入手,描绘大海那湛蓝如宝石般的颜色,海浪翻涌时洁白的浪花,就像一群欢快跳跃的白色精灵。接着,运用通感,将听觉融入其中,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仿佛是一首雄浑的交响曲,那节奏时快时慢,就像乐章中的快板与慢板 ,每一次海浪的撞击都像是鼓点的敲响,在耳边回荡。再从触觉的角度,感受海风的吹拂,海风带着大海独有的咸湿气息,轻拂脸颊,就像一双温柔而略带粗糙的手,抚摸着你,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大海的温度和气息。</p><p class="ql-block"> 在隐喻的运用上,我们可以把大海隐喻为一位深邃的智者。它那广阔无垠的海面,如同智者深邃的胸怀,包容着世间万物;海浪的起伏,仿佛是智者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每一朵浪花里都藏着岁月的痕迹和大自然的奥秘 。海边的礁石,历经海浪的无数次冲刷,却依然坚定地屹立在那里,就像一位坚守信念的勇士,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毫不退缩,它们身上的坑洼,是岁月留下的勋章,见证着大海的波澜壮阔与时光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  四,总结:让自然在笔下绽放独特光彩</p><p class="ql-block"> 通感和隐喻,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自然场景描写的文学世界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通感打破了感官之间的壁垒,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互交织、融合,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生动鲜活的自然世界;隐喻则为自然景物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我们能够透过自然的表象,领悟到其背后隐藏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通感和隐喻时,自然场景便不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成为了我们情感的寄托、思想的载体。它们能够使我们的文字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壮美的山川、聆听那悦耳的鸟鸣、感受那轻柔的微风,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沉浸在我们所营造的自然意境之中。</p><p class="ql-block"> 因此,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大胆地运用通感和隐喻这两种神奇的手法。用心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将自己对自然的独特体验和感悟,通过通感和隐喻转化为优美的文字。让我们一起用文字的力量,展现自然的魅力,让自然在我们的笔下绽放出更加独特、绚烂的光彩,创作出更多令人陶醉、令人深思的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mo.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自百度/半夏浅香/2025•03•1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文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用生活现象揭示本质,让文字自带灵魂的3个技巧</b></p><p class="ql-block">(百度/立方写作/2025-04-06 07:18甘肃)</p><p class="ql-block"> 写作不是堆砌辞藻,而是用文字还原生活的真实。刘震云老师说过,写作最高境界是哲学,而哲学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p><p class="ql-block"><b> 一、写作的3个灵魂技巧</b></p><p class="ql-block"><b> 1. 从生活现象入手,抓住“一滴水里的大海”</b></p><p class="ql-block"> 写作的本质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比如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表面上是荒诞的闹剧,背后却藏着“小事不小”的哲学思考。</p><p class="ql-block"> 观察生活细节:春天的柳絮飘到脸上是痒的,地铁报站声总在困意最浓时响起。</p><p class="ql-block"> 提炼核心冲突:一件事引发另一件事,像多米诺骨牌。比如“为了争一口 breath,却丢了整个森林”。</p><p class="ql-block"> 用小事映射大事:写吵架时,别只写“我们吵得很凶”,写“筷子摔在碗上,汤洒了一地,像我们破碎的耐心”。</p><p class="ql-block"><b> 2. 用行动定义人物,让文字“站得住脚”</b></p><p class="ql-block"> 黑格尔说过,人的行为决定人格。写作时,别光写“他是个善良的人”,用行动说话:</p><p class="ql-block"> 写农民:指甲缝里的泥,裤脚上的草屑,比“勤劳”二字更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写爱情:不是“我爱你”,而是“他把最后一口热汤推到我碗里,自己喝的是凉的”。</p><p class="ql-block"> 写失败:别写“我失败了”,写“奖状在抽屉里发霉,奖杯蒙了三层灰”。</p><p class="ql-block"><b> 3. 借哲学升华主题,让文字自带灵魂</b></p><p class="ql-block"> 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生活里的“为什么”。比如《红楼梦》写“情”,背后是对人与天地关系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用比喻点题:春天的柳絮像离家出走的少女,飘到哪里算哪里。</p><p class="ql-block"> 用对比深化:写团圆时,别忘了有人在空荡的房间里数钟表的滴答声。</p><p class="ql-block"> 用留白收尾:结尾不用讲道理,像电影一样定格画面——“最后一班地铁开走时,站台的灯突然灭了”。</p><p class="ql-block"><b> 二、示例文章:《春天的糖纸》</b></p><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小区里的孩子都在追一只流浪猫。它毛色像被谁打翻的咖啡,尾巴尖永远沾着灰尘。我蹲下来时,它突然跳上我的帆布鞋,爪子印像两朵小小的梅花。</p><p class="ql-block"> “它在找糖纸。”对面楼的奶奶说。原来孩子们总用彩色糖纸逗它,时间长了,它以为所有闪光的东西都是甜的。</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口袋里正好有块水果糖。剥开时,糖纸在阳光下碎成金箔。猫凑近闻了闻,用鼻子拱了拱,最后失望地“喵”了一声——它闻不出甜蜜的气味。</p><p class="ql-block"> 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上周地铁上遇到的场景:一个外卖员的电动车停在红灯前,他低头看手机,屏幕的光映出他布满油渍的手套。等灯时,他从口袋里掏出女儿的照片,玻璃柜台上摆着一排用过的奶茶杯。</p><p class="ql-block"> “生活本身就是糖纸。”我咬下糖块时,甜蜜在舌尖炸开,却带着一丝心酸。猫不知道糖纸是甜的,就像我们总在追逐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却忘了幸福本身可能并不需要包装。</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风卷起地上的糖纸,像一场小小的流星雨。我捡起一张蓝色的,放在手心。它反射的光里,我看见流浪猫正蹲在梧桐树下,盯着一个路过的快递员——他的工牌在阳光下亮得晃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作不是为了“写得漂亮”,而是为了“活得明白”。春天的柳絮、地铁的报站声、流浪猫的爪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都是生活的馈赠。</p><p class="ql-block"><b> 行动起来吧!用哲学升华主题,写出你的“春天的糖纸”!</b></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