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看昨天的历史,品今天的文化。

张庆凯(无名)

<p class="ql-block">4月25日我乘坐656次列车经合肥,西安直达呼和浩特,开始了今年的第2次远行。早7:30从呼市出发,呼市新城区新气象,人少,路宽地平,30公里后进入山区,起复路骑行了20公里,两个10公里的长坡,让我汗流浃背,93公里的一路,双向避险漫坡竟有五处,总爬坡800公尺,下午3点到达凉城县,入住新城宾馆,一天行程结束,明天112公里到达大同。</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呼和浩特东站,</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骑行,打个卡,再见呼和浩特。</p> <p class="ql-block">看到吗?这是上坡,今天骑行的目的地是凉城县。</p> <p class="ql-block">看见了吧,生活不错,可你们不知道从呼市出发一直到凉城,没有吃饭的地儿,出呼的时候买了两个包子,骑行60公里到二龙什台景点,吃了包子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我就想走这几个地方,有几个地方我已经走过一次了,今天我又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方的春天,杨树芽才发出来,天气温差很大,6:00零上4度,中午25度。风很冷,很干燥,一擤鼻有血丝,很不舒服。</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梅花怒放。</p> <p class="ql-block">下午骑进了山西界,大同市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8日,晴天, 气温4度到24度,骑行时厚线裤棉坎肩儿 都穿上了,西风三级到四级,两天来一直是顺风骑行。</p><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杨树刚冒出芽头,路边的梅花怒放,再看远山近景一片荒芜,这是北方的初春,两天走来只路过了一个县城住了一宿,第1天提前买了两个包子算是午餐,第2天路过了一个县级市吃了顿饭,骑到大同市,两天的路程,路边没有村庄,路上没有行人,只有远处的荒山和刚耕种的田野。</p><p class="ql-block">今天骑行113公里,在大同东站住足休息,明天去云冈石窟,和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南门。</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的景点。其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都城时,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对其进行增筑,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筑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面-和阳门、南面-永泰门、西面-清远门、北面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北门。</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旧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p><p class="ql-block">建筑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均有三个门,即正中的正门和两边的旁门。牌坊高三丈余,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覆瓦。每个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为朱红色,顶上覆黄色琉璃。正门的枋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均为黄底黑字</p> <p class="ql-block">大同鼓楼,这座古建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中段,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年-1464年),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历经数百年风雨,它见证了大同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鼓楼的建筑形制独特,是一座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的过街楼阁式建筑。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也有资料记载为17.7米或17.85米),南北宽14.55米(也有资料记载为14.3米),高约20米。这样的建筑规模在古代中国并不多见,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有一座九龙壁,雕刻有九条金龙惟妙惟肖、气势磅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九龙壁。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它就是代王府门前的照壁。2011年,大同市在原址上复建了代王府。</p><p class="ql-block">令人意外的是,六百多年前的代王府曾上演过一幕幕“宅斗”大戏:宠妾灭妻、始乱终弃、迫害嫡子嫡孙、纵容小妾胡闹。而主人公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明朝第一位代王朱桂。</p> <p class="ql-block">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这座九龙壁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府邸前的一道亮丽风景。壁身朝南,整体尺寸为45.50米长,8米高,2.02米厚,由426块七彩琉璃空心砖精心雕刻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且规模最大的龙壁,因其壁上雕刻有九条龙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始建于辽代重熙七年(1038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寺庙建筑群之一。它坐西朝东,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严谨,气势恢宏。走进华严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辽金时代。</p> <p class="ql-block">我到华严寺的时候才早晨7:00.,也知道室内的景色非常漂亮,可是,他8:30才开门,我没有时间等了,骑上单车直奔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2025.4.29.骑行第3天,晴天,3度到23度,西风四级,</p><p class="ql-block">​今天在大同主要游玩了大同古镇,云冈石窟,吃完午餐下午骑行了50公里,到怀仁结束一天骑行,总里程83公里。</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景区,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云冈镇境内的旅游景区,景区面积达2.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云冈石窟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景区主要分为石窟群与景观区两部分。</p><p class="ql-block">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北魏文成帝复兴佛法,命昙曜高僧主持开凿了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2001年12月14日,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成为大同市第1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云冈石窟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以及遗产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遵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和遗产地保护的有关规定,云冈石窟研究院(云冈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全面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本着“科学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独特作用,全面推进云冈文化事业健康发展。</p> <p class="ql-block">灭佛后的重生:太武帝灭佛后,文成帝为忏悔重建佛教,云冈石窟由此诞生,成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云冈石窟是中国首个皇家主持开凿的佛教石窟群,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了5世纪石刻艺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站在石窟前,仿佛听见北魏匠人的凿石声与梵音交织——这里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史诗,静待你亲手触摸千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之一,高67.31米,采用全木结构,无铁钉,斗拱设计科学,具有抗震性能,是建筑奇迹。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的佛宫寺内,应县木塔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全塔有54种480朵斗拱,被誉为“斗拱博物馆”,这些斗拱如同一簇簇莲花,扶摇直上,直冲云霄。‌</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不修缮因其技术难度和历史价值,现代技术难以复原古代工艺,修缮可能破坏原始风貌,保持倾斜成为无奈选择。</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塔楼,其不修缮的原因主要源于其技术难度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技术难度‌ 应县木塔的结构极其复杂,采用全木结构,没有使用一颗钉子,而是通过榫卯结构巧妙拼接而成。这种结构使得每一层都有独立的承重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现代技术难以完全复原古代工艺,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木塔彻底倒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 木塔的每一块木头、每一处雕刻都是历史的见证,修缮可能会破坏其原始风貌,失去“原真性”。专家们对于如何修缮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应该“修旧如旧”,有人则主张“加固为主,尽量不动结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倾斜的挑战‌ 木塔自明代开始出现倾斜,至今已倾斜了约2.5米。其倾斜的原因包括地基沉降、木材老化和历史上的地震等因素。尽管如此,木塔仍然屹立不倒,成为历史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宁愿让木塔保持倾斜也不进行修缮,成为了一种无奈却明智的选择,以保留其原始风貌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塔内供奉着多尊佛像,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第一层‌:安置有一尊高约10至11米的释迦牟尼佛像,面目端庄,神态怡然,是塔内最大的佛像。</p><p class="ql-block">‌第二层‌:坛座为方形,上方有一佛二菩萨和两尊胁侍菩萨的造像。</p><p class="ql-block">‌第三层‌:坛座为八角形,上方塑有四方如来佛造像。</p><p class="ql-block">‌第四层‌:为释迦摩尼像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等造像,其中文殊、普贤造像经确认为辽代所塑原品。</p><p class="ql-block">‌第五层‌:为毗卢舍那如来佛和八大菩萨造像。</p><p class="ql-block">这些佛像不仅雕塑精细,而且各具情态,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虔诚信仰,是释迦塔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此外,释迦塔还集建筑、书法、彩塑、壁画等艺术于一体,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是第1层的佛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