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璀璨的星火,每一次携手同行都是温暖的力量。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小学数学田红梅名师工作室精心组织开展送教活动。此次活动以“共研共学,智慧碰撞启新篇;谋发展,携手同行绘宏图”为引领,以“同心同德,凝聚力量开新局;同行同进,共筑未来谱华章”为主题,今天来到曹伍疃学区送教。参加活动的有换马店学区,边村学区。</p> <p class="ql-block">魏世茹老师执教的《认识时分》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叩开送教活动的大门。针对低年级学生具象化的认知特点,魏老师巧妙地将抽象晦涩的时间概念,幻化成充满童趣的课堂实践:她以时钟模型为载体,通过趣味游戏、动手操作等多元形式,让分针与时针的转动化作具象的知识跃然课堂;用生动的情境串联起教学环节,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时间奥秘的兴趣,又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中,悄然搭建起思维的阶梯。这堂精彩纷呈的课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盛宴,更是一场趣味与思维交织的教育艺术展演,为此次送教活动书写了精彩的开篇序章。</p> <p class="ql-block">教学过程遵循“直观感知—实践操作—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从观察表盘,到小组合作探究时分关系,再到生活场景应用,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逐步理解“1时=60分”的换算关系。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展现教师对学情的精准把握。</p> <p class="ql-block">此外,通过“珍惜时间”的隐性渗透,将数学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实现学科育人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是由寇晓薇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p> <p class="ql-block">在《认识面积》一课中,授课教师以学生生活经验为锚点,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与问题驱动,将“面积”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探究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现数学课堂的思维深度与实践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情境导入贴近生活,激活认知经验</p><p class="ql-block">教师以“课桌桌面与数学书封面谁大谁小”“教室墙面与黑板面如何比较”等生活场景切入,通过直观对比引发学生对“面的大小”的关注,自然引出“面积”概念。借助观察、触摸课桌面、树叶表面等实物操作,让学生在多感官参与中感知面积的具象特征,有效激活已有认知经验,降低理解难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实践活动层层递进,突破概念难点</p><p class="ql-block">教学过程设计紧扣“观察—操作—抽象”的认知路径:通过重叠法比较图形大小,初步建立面积比较意识;面对无法直接重叠的图形,引导学生用小正方形、圆片等学具进行“铺摆测量”,逐步渗透“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并讨论优劣,深刻理解统一单位的意义。尤其在“用不同形状学具测量同一图形”的对比实验中,学生通过结果差异自主发现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探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问题驱动深化思维,渗透数学思想</p><p class="ql-block">教师以系列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为什么用小正方形测量更合适?”“不规则图形如何估算面积?”通过问题的不断延伸,将课堂从概念认知引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估算树叶面积时,教师引入“数格子”的近似方法,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为后续学习“割补法”“积分思想”埋下伏笔,展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p> <p class="ql-block">接着由任春花老师以《聚焦核心素养,细化模型意识》为题开展微讲座,结合课例与教学实践,深入剖析数学核心素养落地路径,为教师们带来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思维盛宴。</p><p class="ql-block"> 一、锚定核心素养,解构模型意识内涵</p><p class="ql-block">任老师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出发,点明“模型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它是学生从数学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体现了数学抽象与应用的联结。”她以“认识面积”一课为例,指出测量面积的过程本质上是构建数学模型——通过选择单位、设计测量方法、建立计算规则,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帮助学生理解“面积模型”的形成逻辑。</p><p class="ql-block"> 二、立足课堂实践,探寻模型意识培育路径</p><p class="ql-block">任老师结合课例提出三大策略:</p><p class="ql-block"> 1. 情境化问题驱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如“如何计算操场面积”),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选择工具—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模型意识在探究中自然生长。</p><p class="ql-block">2. 操作化体验建构:强调动手实践对模型形成的关键作用。例如,在“面积测量”中,学生通过用不同形状学具铺摆对比,自主发现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优越性,逐步抽象出“面积测量模型”。</p><p class="ql-block">3. 结构化思维引导:通过问题链(“为什么选择小正方形?”“如何用模型估算不规则图形?”)帮助学生梳理模型构建的逻辑,培养其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深化理论联结,拓展教学创新方向</p><p class="ql-block">任老师进一步提出,模型意识的培养需贯穿全学段教学:低年级从具象模型(如面积单位拼摆)起步,中高年级过渡到符号化模型(如面积公式推导),最终实现模型的迁移应用。她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融入跨学科案例(如用面积模型解决美术拼贴设计、科学实验区域划分问题),让数学模型真正成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工具。</p><p class="ql-block"> 讲座尾声,任老师以“模型意识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做数学’中逐渐生根发芽”作结,引发在场教师对教学改进的深刻思考。这场微讲座不仅为“认识面积”的教学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更为数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指明清晰路径,助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最后由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田红梅老师田红梅老师《小学数学模型意识培养策略》专题分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田红梅老师以《小学数学模型意识培养策略》为题作专题教座,立足教学前沿,结合丰富案例,系统阐述模型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可迁移的教学指南。</p><p class="ql-block"> 一、追本溯源:厘清模型意识的内涵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田老师从数学本质出发,指出“是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素养”。她强调,模型构建并非简单的公式套用,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抽象—简化—结构化”的思维过程。例如,在“认识面积”中,从生活中的“面”抽象出数学概念,通过测量单位的选择与统一,最终形成面积计算的通用模型,这一过程正是模型意识的具象化体现。田老师结合新课标要求,点明模型意识培养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发展的长远意义。</p><p class="ql-block"> 二、策略引领:构建模型意识培育的多维路径</p><p class="ql-block"> 田老师围绕教学实践,提出四大核心策略:</p><p class="ql-block"> 1. 情境浸润,激活建模需求:创设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如“设计班级绿植角所需的防护网面积”,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建模的内在动力。</p><p class="ql-block">2. 操作探究,搭建思维阶梯:依托教具、学具开展实践活动,如用积木拼搭图形理解体积公式,或通过剪纸、折叠探索平面图形关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模型。</p><p class="ql-block">3. 问题导向,深化建模思维: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如“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面积?”“如果单位不同会出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模型,理解模型的普适性与局限性。</p><p class="ql-block">4. 迁移应用,拓展模型功能:鼓励学生将数学模型应用于跨学科领域,如用比例模型解决科学实验配比问题,或用统计模型分析体育比赛数据,强化模型意识的实践价值。</p><p class="ql-block"> 三、案例赋能:名师课例中的建模实践解析</p><p class="ql-block"> 田老师以工作室成员的经典课例为切入点,深度剖析模型意识培养的落地细节。例如,在“植树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间隔数与棵数关系”的数学模型;在“鸡兔同笼”问题中,借助“抬腿法”“假设法”等多样化策略,让学生感受同一问题的不同建模思路。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模型的转化过程,为教师提供了直观的教学参考。</p><p class="ql-block"> 四、展望未来:构建长效培养机制</p><p class="ql-block"> 田老师强调,模型意识的培养需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建议教师:</p><p class="ql-block"> 纵向衔接:依据不同学段特点设计分层目标,低年级重直观感知,高年级重符号表达与模型优化;</p><p class="ql-block"> 横向融合:加强跨学科联动,将数学模型与生活、科学、艺术等领域有机结合;</p><p class="ql-block">评价创新:通过课堂观察、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等多元评价,动态追踪学生模型意识的发展水平。</p><p class="ql-block"> 分享最后,田老师以“数学模型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寄语教师,鼓励大家在教学中做学生建模之路的引路人。这场干货满满的专题讲座,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系统化的培养策略,更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送教活动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渐近尾声,几位业务校长和老师们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大家认为名师工作室带来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教育教学更多的可能性。今后,我们学区会积极借鉴这些经验,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关注学生知识生成的部分,那是充满活力与启发的。鼓励学区教师大胆创新课堂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同时,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攻克教育教学中的难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