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寨河学区举行欢送退休教师仪式</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兰奋斗,刘晓荣,马文智</p> <p class="ql-block">郭河小学欢送退休教师</p> <p class="ql-block">家属迎接退休教师回家</p> <p class="ql-block">退休时照片</p> <p class="ql-block">退休前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退休前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退休了,闲暇之余,写点往事,文笔拙劣,望海涵,不妥之处,诚盼指正)</p> <p class="ql-block">本人马文智,生于1965年3月27日(阴历),出生于原平凉县三合公社上滩大队第五生产队一个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当时是合作化时代,以集体生产为主。当时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条件极其简单。我小时候体弱多病,胆子也小,不敢上学读书。直到1975年十岁时我们生产队办了一所村办小学,我才开始上一年级,教室是一口窑洞,黑板是用水泥在墙上摸两平方米大小的墙板,涂上墨汁,就是黑板。我记得第一课是工人、农民、解放军。马万明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到二年级马万宝老师任班主任。上了两年就到上滩小学上学。那个时候第一学期是春季,到了1978年我们在三年级上了三学期,将新生春季报名入学改为秋季入学报名,从那时起一学年就从秋季开始到来年的夏季结束,跨年度上学。马福生老师是我五年级的班主任。我父亲也在小学任教,不过没有给我代课。我上小学那会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教材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早上上课下午劳动,有时成天都是劳动。那会儿以劳动为主,每人一本劳动手册,每天劳动多少时间都有记录,每学期劳动时间不达标是不准升级的。有时还经常下到生产队帮助农民收割庄稼,比如拔扁豆,拾洋芋,瓣玉米等等。我那会性格温顺,少言寡语,老实听话,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又给我吃的,又给我用的,老师还偏袒我,劳动时让我当记工员。冶锦奎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一个公办教师,也是校长,他每月有31斤的面粉,在学校自己做饭,有时候多做一点留给我一碗面,让我吃,那会儿能吃到白面饭是一种多么的自豪和幸福的事啊!在家里一年半载也吃不了几回。那会儿没啥吃,大都是吃国家救济粮,像红薯干,高粱,豆渣等等,吃白面馍白面饭那是梦想。那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生活贫困,物质极度匮乏,吃不饱,穿不暖,冬季冻的手脚溃烂,衣服都是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吃了上顿没下顿,野菜苜蓿都是稀缺蔬菜。</p> <p class="ql-block">冶锦奎老师</p> <p class="ql-block">马福生老师</p> <p class="ql-block">小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就读,在寨河中学上了三年。当时我们是两个班,一个是甲班,一个是乙班。我是甲班,班主任李培杰老师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老师,写的一笔好字,尤其正楷毛笔字犹如印刷体。听说他将《红楼梦》用毛笔抄写了一遍。李老师的教学能力很强,讲课有声有色,有条有理,循序渐进,他讲的声情并茂,我们听得津津乐道。他是一位很敬业的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中间右是班主任李培杰老师,左宋治亮老师</p> <p class="ql-block">三年初中生活圆满结束,1983年7月考入当时的平凉师范。考平凉师范时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十年文化大革命摧毁了教育界,1978年后逐渐恢复高考制度,1982年平凉师范招了第一批40名民族师范学生。听说民族班是毕业一届再招下一届,所以下一届民族班应该是1986年秋季学期再招。我是八三年初中毕业,所以按照当时政策我是没有机会上平凉师范的。按照惯例,每届毕业前上级都要分配一定比例的名额,给我们学校分配了三个普通班名额。于是要进行预选考试。安排在平凉七中统一考试。当时我们班有27名学生(包括10名左右的复读生)我当时学习处于中游偏上水平,想争取一个名额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没有想着考师范学校。预选考试全员参加,学校要求我们准备去城里考试,去城里的那天早上,我们有些学生都走在进城的路上了,突然有几个学生追赶上我们说上面来通知了,暂时取消考试,让我们回学校等消息。我们就回到学校,过了几天又来通知说是增加了三个考师范的名额,是民族班的名额,后来才知道以前招民族班的政策有点调整,继八二年招了第一届民族班,又接着连续再招一届民族班,所以又增加了3个名额。这次预选考试是在本校进行。考完试后我排名第七名,所以又没有我的事,再说我也知道我是考不上师范的,也没有在意名次的排列。学校就以名次取了前六名学生,分别是:马有发,田胜辉,兰文强,兰奋有,苏有江,田录。这六名学生开始复习准备正式录取考试。我是第七名,也就没我啥事了,准备毕业回家。过了一段时间上级又来通知,复读生不准参加考试,前面六个正好有一个复读生(苏有江),去掉一个我就很自然的入选了。所以我就加入了复习迎考的队伍里了。于是我们如期进行了正式考试,考完试又到县医院体检,完了就回家等消息。我们学校六人参加考试,谁能最终被录取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我们就在家里等待,当时我没报任何希望,因为那么多考生考试,民族班只招30名,普通班招225名五个班(全市七个县)。我们六个能考一两个就算很不错了。一个假期很快就结束了,我就去学校打探消息,看谁考上了。一进教室有个同学告诉我,说我也考上了,我说你们不要拿我开玩笑了,根本不可能的事。他们肯定的说是真的,不信你去问老师,我明白他们是在跟我开玩笑就没在意,随他们说去。一会儿班主任李老师来了,他站在讲台上,喜气洋洋的环视了我们一眼,高兴的宣布:马有发,田录,兰文强,马文智被平凉师范录取,我当时不敢相信,一脸懵圈,心里想我被录取了?兰奋有、田胜辉都没有录取呢?他们都比我学习好呀!这时李老师遗憾的叹了口气,说兰奋有和田胜辉都在录取范围内,而且成绩都很高,遗憾的是身高不达标被刷了。这样我就又挤进30名行列了。不过兰奋有,田胜辉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最后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大学。后来我仔细斟酌了一番发现:我是命中注定的,先是分配了3个普通名额,过了几天又增加了3个民族生名额,我还是排在外面,后来又去掉复读生考试的资格,我就有了考试的资格了,考完试又刷取身高不达标的,我就这样录取了。这是老师和我都万万没有想到的事。这里面是不是有玄机???你细品。(好像前面政策的调整都是为了我)</p> <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这样我就于1987年9月踏进了平凉师范的大门,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p> <p class="ql-block">参加中考期间和兰文强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四年的师范生活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生活。到了师范,学习、生活一切都是全新的。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农村刚刚勉强解决了温饱,并且以粗粮为主的学生来说,师范的伙食那称得上是天花板的级别啦!经常有肉吃,每顿都是细粮。当时我们只要考上师范,费用都是国家管,每月32元的伙食费,还有30斤面粉大米等。我是农村来的,能在学校吃到这样好的饭菜感觉我是最幸福的人。虽然肉菜天天有,但是我不能经常吃,吃完了就没办法生活下去了,还是洋芋丝最实惠。我省吃俭用省出来几块钱假期回家给家人买了几个酥馍,回家给我爷爷给了两个,我爷爷高兴的说:“我娃心疼滴,自己舍不得吃,给我买”。随后逢人就夸我。我爷爷那会不要说吃一个酥馍,见都没见过。老一辈太可怜了,一辈子啥好吃的都没吃过,也没见过。</p><p class="ql-block">我们班是876民族班,班主任郭继泰老师胖墩墩的身材,笑眯眯的眼睛,和蔼可亲,对学生十分友好。</p> <p class="ql-block">师范期间照</p> <p class="ql-block">我和马晓春</p> <p class="ql-block">郭继泰老师任876班班主任两年,因到龄退休,王万宝老师接任我们的班主任直至我们毕业。王老师也是刚刚毕业,他年轻有为,身材魁梧,篮球打的相当不错,是我们学校篮球队主力。他为人亲和,教学严谨,年龄和我们相当,所以就和我们打成一片,开玩笑,打闹戏耍像同班同学一样无所顾忌。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照顾我们。再学习、纪律上严格要求我们,在行为上处处规范我们。我班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和睦相处,各项工作都很出色,受到学校和上级的肯定和表扬,王老师也被评为模范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班主任王万宝老师</p> <p class="ql-block">马有发,王万宝,我</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图书室藏数很多,我们办理了借书证,如饥似渴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借此机会先后读完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四大名著,还读了一些我从来没有读过的书,这些不但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从中懂得了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有着5000年灿烂的文化。从而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p> <p class="ql-block">同学马晓春,丁正清,我</p> <p class="ql-block">丁正清,马晓春,我,陈耀普</p> <p class="ql-block">学校有优秀的老师给我们授课,语文老师徐文博,王万宝,历史老师李春茂,生物老师张维衡,数学老师孙兴合 ,他们都是知识渊博,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李春茂老师时常在《平凉报》上发表一些作品, 并且有一本史编《平凉名人传》。张维衡老师的《平凉植物志》记录了平凉数以万计的植物名称及属性,他虽年逾花甲,却对事业是那么热衷,他主持培育出的平凉2号早熟高产小麦成为平凉地区更新换代的良种,为当地粮食品种的优化作出了贡献。他每逢节假日,就带领我们去崆峒山采集植物标本,他发现的一个新的菊科品种,在中国植物学领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清明节前后,阳光明媚,桃花盛开,崆峒山风景迷人,学校便组织我们去崆峒山春游,去龙隐寺观光,沿着泾河踏青。这个时候,来自各地的游客云集崆峒山欣赏自然美景,我们师范生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棋盘岭,棋盘岭位置险要,突兀;居高临下:悬崖峭壁,周围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悬崖下是碧波荡漾的崆峒水库,水面上游艇来来去去,荡起一圈一圈的波纹…………关于棋盘岭,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广成子在此悟道成仙,后人仰慕其成仙之道,便不远万里来此体悟,寻求仙方,于是崆峒山上便有了文人墨客的印迹,帝王将相的佳联绝句,为崆峒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崆峒山融佛、道、儒教文化于一炉,于是便有了"海内真崆峒"的美谈!我们师范生除了欣赏、感叹,更重要的是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提高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神望。</p><p class="ql-block">对人生的理解!在平凉师范这个大学堂里,我们经受着灵魂的洗礼。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读书的那四年里,正值牛相乾任校长,牛校长为人正直, 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堪称师生楷模。牛校长的书法堪称一绝,在平凉很有名气。所以他十分注重"三字一话"基本功的训练。他经常说:"师范生绝大多数将来要走向中国教育的前沿阵地去完成国家交给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扎扎实实练好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 尤其对书法特别重视,他身体力行,身先示范, 身为一校之长还给我们带书法课,并亲自为我们题写仿格,然后印刷成书法作业本,描红作业本和四线格作业本供我们书法课上练习。他教我们学写书法就像我们教小学一年级学生那样。从一点、一横、一撇、一捺教起,他说:“写出的书法,要点点如桃,撇撇如刀。。。。。。”。牛校长的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激励着我们,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的榜样。可惜的是在1987年6月底,也就是我们马上要毕业那会,他老人家由于突发心肌梗死离开了我们。当时就是五十多岁吧,没有到退休年龄就早早的走了。他一生经历坎坷,受到迫害。他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为我们留下了师德的典范!我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牢记校长的遗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教38载。</p> <p class="ql-block">春游崆峒山</p> <p class="ql-block">《校园报》编辑成员</p> <p class="ql-block">平凉师范是一座熔炉。他锻造出了一届届师德模范!给平凉的教育培养了无数精英骨干,平凉师范毕业的教育工作者是平凉教育的顶梁柱,是平凉教育的先锋队,为平凉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里我向平凉师范的教育工作者及从平凉师范走出的教育工作者致敬。</p> <p class="ql-block">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平凉籍同学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从学校毕业回到家乡,怀揣梦想,走上了教育之路,从此扎根于农村,从事教育38载。</p><p class="ql-block">回来第一站就是寨河学区赵河小学,那是1987年9月1号,怀揣激情和梦想的我踏进学校大门,进入眼帘的是三间破旧的土木房,和三口破烂不堪的黑洞洞的窑洞。当时心拔凉拔凉的,刚到门口马润生和兰彦发两位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给我安排了办公室(三间教室)和办公用品。从此就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那时学校条件很艰苦,晚上点的是煤油灯,我距离家也很远,每天回不了家就吃住在学校,兰老师是一位热情好客的人,他家就在学校附近,经常照顾我,给我拿自家的吃的用的东西。我一个人住校,晚上很害怕,他就过来陪我说话聊天。</p> <p class="ql-block">一年后我调到了中心小学任教,校长田学,他是一名退伍军人,有军人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干劲,所以他对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我在中心小学工作了八年,中心小学的各方面的工作都很出色。是全乡教育的典范。我工作8年后,国家实行了双休工作日(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当时我们一起先后工作的老师有:马名忠,马名合,马长生,田风江,刘惠珍,王广田,王守荣,张学成,周海军,李军。</p> <p class="ql-block">中心小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李军老师,我和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军老师,我和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晃八年教学工作过去了,文教办又安排我到上滩小学任校长。当时文教办主任是刘选贵老师。刘老师也是一位很有才华,有文化修养的一位好老师,他的文学修养高,文笔犀利,是我们寨河的“一支笔”,他对寨河教育贡献很大,他整顿了教育乱象,规范了教学行为,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寨河的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并且质量逐年提高。</p> <p class="ql-block">寨河街道篮球队队员</p> <p class="ql-block">1996年9月,我来到上滩小学,也是我的母校,当时学生比较多,全校100多学生,四个老师,分别是禹名利,马正春,禹凤霞和我,后来又先后调整来了兰志刚,马世雄,马正彦,班建宏,马福生,田风江,寇君魁,周万军等。那时候教学条件也很艰苦,一个老师包一个年级,课程也逐渐多起来了,不过那会儿就是上课没有其他事,很单纯。在上滩小学工作了六年。</p> <p class="ql-block">上滩小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上滩小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上滩小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上滩小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2002年9月又调到沟上小学任校长一年,我们和老教师马名忠,年轻老师兰志刚,马文秀,马世雄一起生活,没有食堂,自己做饭。</p> <p class="ql-block">沟上小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2003年9月调到中学任教,在中学任教17年,连续带了六届学生(三年一个轮回)。最辉煌的是06届和09届。06届是我到中学后接的第一届学生,四个班我是1班班主任任1、2两班数学教学。第一次带初中数学,对我来说即熟悉又陌生,毕竟十几年没有接触了,我就一边学习一边教学,给学生讲的题我必须先做一遍,再考虑怎么讲给学生,既让学生能听得懂,又让学生能很快接受,所以一道题往往能琢磨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候还要请教同事,共同研究如何教的问题。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升入平凉一中和二中的学生达到61人,创造了寨河中学有史以来最好成绩,我的数学成绩在全崆峒区所有初中毕业中名列第9名,在农村学校排在最前面。受到乡党委文教办和学校的表彰奖励。当时的校长冶晓峰意味深长的说:“你和冶万德老师给咱们寨河中学争了一口气,给老师树立了榜样,我作为校长衷心的感谢你俩。”</p> <p class="ql-block">通过三年的努力,打下了坚实的教学基础,有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模式更加切近实际,容易被学生接纳。09届学生更多,还是四个班,我任1班班主任,1、2班的数学老师。有了三年的基础,这一届带起来就得心应手啦,再加上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奋发图强,领导的关切。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绩,一中二中录取了96名,而且成绩普遍偏高,其中一中录取24人,二中录取72人,二中的前10名中四名就是寨河中学学生。这个成绩又刷新了历史,轰动了当时的崆峒区,人们都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们。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次。</p> <p class="ql-block">在中学我和冶万德老师是亲密搭档,我们闲暇之余经常探讨教学,交流心得,有时候谈的兴高采烈,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冶老师数学底蕴丰厚,基础扎实,教学认真,要求严格,是一位忠诚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冶万德老师</p> <p class="ql-block">我进中学那会儿,冶晓峰任寨河中学校长。冶老师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教学理念强,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深受学生的喜爱。管理学校有条不紊,有章可循。2008年9月任学区主任。李世宗接任中学校长,李老师对办好优质教学充满信心,来到中学搞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引进“洋思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质是以自学为主,首先让学生自学。通过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内容与方法,教师提供自学指导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当堂练习巩固知识,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反馈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展示自学成果,通过讨论、辨析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教师角色转变为主导者与引导者,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性,避免满堂灌。后来又引进:“杜郎口”模式即:践行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我当时和冶万德老师就是教学改革的践行者,在教育改革中冲锋在前,效果明显,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好评,后来,兰胜辉任中学校长,兰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开放,有创新能力,性格开朗,生活民主的一位校长,他关心老师,关爱学生,带领一班和谐民主的领导班子,开创了寨河教育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我,兰胜辉,李世宗,赵生钦天水学习培训</p> <p class="ql-block">2019年末我顺利的取得了副高职称。说起职称有一段小故事:农村中小学老师晋升副高职称政策大概是2015年前后吧,评副高职称的条件也很高,很少有人达到,有些老师就努力创造条件争取获得副高资格。我当时条件不够,也就没有什么指望,只是一心一意的工作。有几个老师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取了副高资格。2019年10月,省里来通知,满30年教龄的农村老师可以晋升副高。我当时已经满32年了,有条件啦,但是还有一个硬条件:连续5年的继续教育必须合格,不然不予报名。那会儿人们对继续教育都不很重视,有些老师坚持学了,有些没有学完,我就差三年,所以报不了名,也就没有希望晋升副高了,报名时间只限一周从周一到周五,过时不报。没办法只能等明年再报。有一天下午我在同学群里聊起报名的事,有的和我一样也没有学完,大多数都学完了,那时想学,但是继续教育的窗口关闭了,也学不了。咋办?我班的同学舍在全给我发来一个链接,打开是天水的继续教育学习窗口,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学习,想着明年再报吧,早早学完等待明年。那会也不知是什么力量促使我白天晚上不停的学习,用了一周就全部学完了,考试合格。但是报名已经结束了,到了下周周一早上我就去人社区办理合格证,准备明年用。到了人社区,办理的人很多,我排队到下午四点才办好,办好后就回家了,回到家五点多了,想着是不是问一下报名结束了吗,我就打电话给同事冶万德,让他打听一下,不一会儿冶老师很紧张的打电话告诉我说,你赶紧拿着资料到教育局去,工作人员说区上向市里请求要了一天报名时间,让我赶紧报名六点就下班了,报名也就结束了,我立马跑到局里交了资料,局里工作人员说你马上到人社局,剩不到20分钟就下班了,我又快马加鞭跑到人社局,刚到门口工作人员已经动身准备下班。看我满头大汗的来了就放下包查看了我的资料,给我报了名。这样我又能如期晋升副高了。副高职称就这样到手了。由于我的教师证是小学老师,在中学任教学历不达标,于是就调到郭河小学任教。郭河小学校长靳强热情好客,待人和善,乐于助人,交往甚广。李军也是我在中心小学的同事,和我并肩作战十余年和。同年退休。到2025年4月,我的教学生涯从此结束,圆满完成我的教育教学任务</p> <p class="ql-block">靳强</p> <p class="ql-block">我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8个春秋,自认为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工作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忠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也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受领导的肯定,同行的赞扬,学生的欢迎。我的家庭和睦相处,我父亲是一位老教师,1958年创办了上滩小学,在教育战线上耕耘38年(1958年--1996年)可惜没到退休就被病魔夺去生命,年仅57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个女儿都很优秀,学业有成,都有自己心仪的工作。大女儿马会琴,毕业于陇东学院,毕业后经过考试被录用为社区工作人员,不到三年辞去工作随女婿去杭州打拼。 现任浙江欧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国内销售部经理。女婿冶小军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现任杭州良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2025年上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接受采访。</p> <p class="ql-block">二女儿马会英,毕业于甘肃民族学院,小学教师。女婿白杰,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教师,现任陕西师大平凉实验中学教师。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努力工作。</p> <p class="ql-block">老伴杨金白,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是一位勤劳质朴,意志坚强的家庭主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