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6日,春日暖阳,几位同学相约,由于对灵湫庙好奇,午饭后直奔灵湫庙。好在路途不远,道路也较为平坦,从长子县城到目的地仅二十分钟车程。</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灵湫庙这座传统的中国建筑群映入眼帘。石阶通向正殿,两侧的小型亭子装饰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庄重而宁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灵湫庙,这座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石哲镇房头村发鸠山脚下的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始建于宋代,是宋朝第八任皇帝宋高宗赵构亲自救封的。这里是精卫填海故事的发源地,也是始祖炎帝的居所。浊漳河的源头,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步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灵湫庙景区入口处的大型标示牌,上面清晰地写着“灵湫庙景区”,并附有一幅寺庙的照片及简介文字说明,为游客提供了初步了解。</p> <p class="ql-block">开阔的土地上,“浊漳八百里,奔流入画来”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山丘与电线杆衬托下,这片土地的历史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绿化草坪,栽培树木花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片开阔的土地上种植着整齐的小草,中间一棵大树孤独地矗立,周围散布着一些石头和石凳,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丘与树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发生地,精卫鸟的故乡,因“精卫填海”的美丽传说而闻名遐迩。主峰海拔1647米,是全县的最高点。发鸠山东山脚下的清泉是浊漳河南源主要源头,为纪念泉水涌出,在水的源头建有“泉神庙”,《山海经》中明确写着发鸠山有“漳水出焉”。浊漳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往,妙不可言。“漳源泻碧”一景,自古就是长子县“八景”之一,源头古有“四星池”,池畔有祠,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一块刻有“山泉”二字的大石头放在墙边,旁边有一处喷水装置正在流水,仿佛诉说着这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来到四星池,这里因“池之内四隅陡有四泉飞出”而得名,是《山海经》中提到的“漳水出焉”的地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再蹬台阶而上,灵湫庙外的左侧是八角琉璃井。八角琉璃井是浊漳河南源发源处,因井口呈八角形,井亭琉璃瓦覆顶,与灵湫庙的祭祀风俗和当地的神话传说紧密相连,承载着人们对精卫的信仰和对水源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宋政和元年的灵湫庙,因一场千年祈雨传奇闻名。1111年大旱,县令王大定率万民于此求雨,两日后果然甘霖普降。宋徽宗亲赐‘灵湫’庙号,从此这里成为万民祈福地。它真正的传奇,藏在《山海经》的字里行间。炎帝幼女女娃溺亡东海,化作精卫鸟从发鸠山衔石填海。就在她啄石之处,涌出一股清泉——这便是浊漳河南源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灵湫庙外的右侧是一颗古槐树,新枝格外葱绿旺盛,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沿石梯而上步入灵湫庙的正门,穿过倒坐跨门戏楼进入庙院。倒座跨门戏楼,位于灵湫庙内东侧,与灵湫庙主殿相对,是当地民众文化娱乐和民俗信仰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灵湫庙正殿坐西向东,檐歇山顶,灰陶脊饰,灰板筒瓦覆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身四周围廊。上檐斗拱五铺作计心造,下檐斗拱四铺作计心造,红砂石抹角檐柱。明间设板门,次间设直棂窗,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彩塑造像根据清代乾隆五年《重金圣像碑》等史料推想复原重塑。灵湫庙大殿后墙青砖神坛上供主神三尊,明间正中供主神灵湫三圣公主精卫女娃娘娘坐像,北次间主神为灵湫大圣母听袄娘娘坐像,南次间主神为灵湫二圣公主瑶姬娘娘。女娃娘娘是漳河源头的泉神、上党地区重要的农业神和雨神。</p> <p class="ql-block">南墙壁画主题《灵湫祷雨图》,北山墙壁画主题为《精卫填海图》,生动地展现了这里的文化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院中合影。接着我们先进入位于灵湫庙内大殿前乐台之上献殿的北侧的广生祠。与府君殿南北相对,广生祠所承载的生育信仰,在历史演进中成为灵湫庙信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府君殿,位于灵湫庙内大殿前乐台之上献殿的南侧,主神祭祀崔珏。崔府君曾任长子县令,在任职期间执政为民,久负盛名的“崔珏断虎”故事就发生于灵湫庙所在的发鸠山,与精卫信仰共同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与文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碑廊,位于灵湫庙内大殿西侧。灵湫庙现存历代碑刻20余通,按年代顺序排列在碑廊中,这些碑刻不仅是了解官员政绩、自然气候、祭拜风俗、村落地名、姓氏家族等方面的重要史料载体,也是灵湫庙悠久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灵湫庙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进入新时代,灵湫庙的大殿、献亭、山门、舞楼等建筑得到了全面的修缮,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整治。如今,灵湫庙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迹,也是一处集民俗研究、碑学研习、人文研学、旅游踏青、康养开发于一体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长子灵湫庙的由来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从神话到现实,它不仅是精卫填海神话故事的实物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精神的象征,见证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品格——像精卫一样,用微小身躯挑战浩瀚沧海,让千年清泉永续文明血脉。这里不仅是地理的源头,更是精神的原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