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鹰 的井冈情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教材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 ,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p> <p class="ql-block">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 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 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p> <p class="ql-block">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 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井冈山草命博物馆里,还陈列者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p> <p class="ql-block">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 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 同井冈山人民一起来开发这座万宝山。他们上得山来,头一件事就是来到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p><p class="ql-block">他们踩着当年老红军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筒盛水蒸饭。可是,看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不能赶快送到那些需要它们的地方去,怎不叫人心焦! </p><p class="ql-block">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 我们啊!” </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上的毛竹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可是,怎样叫这一千多万根毛竹顺顺当当地下山去,是井冈山建设者们曾经绞尽脑汁的大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的。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p><p class="ql-block">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水滑道,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多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p> <p class="ql-block">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峭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万根毛竹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p><p class="ql-block">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p> <p class="ql-block">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p><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p> <p class="ql-block">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赏析:(文/蒲)</span></p><p class="ql-block">《井冈翠竹》写于1960年,袁鹰和同伴从茨坪出发,穿过密密层层的毛竹林,重走红军路,试图探寻历史的足迹。回来后,他写成了一组散文,合并为《井冈山记》,发表于《人民文学》,井冈翠竹是其中的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作者笔下,毛竹葱茏壮美,生机勃勃,“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其英姿勃发,“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起,历经风雨,超越苦难。</p> <p class="ql-block">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离不它们。毛竹做竹筒,盛过饭;用毛竹做扁担,挑粮食,也挑起了“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毛竹与人们并肩作战,见证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编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毛竹顽强的生命力像不像井冈山的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山的毛竹同人们一起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义无反顾,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人们为了把毛竹运下山,用愚公移山般的精神与时间赛跑。“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竹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经过夜以继日的劳动,运送毛竹的滑道终于建成。三十万根毛竹“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p> <p class="ql-block">文中,作者将井冈山的竹子与井冈山的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普通生活现象与伟大革命精神融合,赋予了翠竹独特的精神内涵,所以一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贯穿始末,人与竹合二为一,相互映衬,这就是托物言志手法的妙用,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具有了形象性和感染力,也必将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由于作者诚挚的情感寄托在毛竹上,毛竹具有了深邃的象征意义,让人充分感受井冈山人民的意志和精神,加上作者语言的艺术表达,使得本文语言音韵和谐,情感具有张力,引发读者的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隔三四十年后,《井冈翠竹》又回归七年级教材,焕发着不朽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袁鹰炽烈的井冈情怀。</p><p class="ql-block">(《羊皮筏子》也可读)</p><p class="ql-block"><br></p>

井冈山

毛竹

滑道

竹子

翠竹

一天

人民

下山

扁担

井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