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江淮两《竹》画

一轮明月张

<p class="ql-block">我有江淮两《竹》画 </p><p class="ql-block"> 张苏明</p> <p class="ql-block">(张建中的国画《墨竹》)</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参加了安徽黄山书画院学习中国画,有幸得到张建中的一幅《墨竹》国画,时常展赏,珍爱至今。那时,在美术界特别流行一句话,就是“南黄北张”,意思是当今画坛画竹高手乃江南一枝竹黄叶村,江北一枝竹张建中。我既然有了张建中的墨竹,心中一直期盼着能够得到黄叶村的一幅墨竹。</p> <p class="ql-block">  (黄叶村的国画《墨竹》)</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后,我从朋友处终于得到一幅梦寐以求的黄叶村的《墨竹》国画,如获至宝,圆了我的梦想,使我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竹子?中国的画家为什么喜欢画竹?因为竹子,不仅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还象征着清高和气节。宋代诗人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表达了文人雅士对竹子的钟爱和对正直与谦逊的追求‌。竹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形成的,竹子的形态特征被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宋代文学家文天祥的《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形象地比喻历史书册,古代用竹简著书,制竹简先用火烤,把青竹的汗(水分)去掉,所以用汗青指代史册。意味着为后人留下光辉的一页,这句话鼓励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精神,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做出贡献,成为值得后人学习和尊敬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画竹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得神骨,得其神,“神”直接指的是客观对象中的生命力、天趣、生动的气韵、本质的特征,即“古画画意不画形”。</p><p class="ql-block"> 古代画竹高手众多。突出的有北宋画家文同,晁补之赞曰:“与可(文同)画竹时,胸中有成竹”。明朝的徐渭画竹“蘸墨刀剑劈砍”,“留取根丛作雨声”,他把豪放和悲怆的风格倾注于笔墨之中。他使用个人愁绪“双袖哪禁双泪流”,升华为时代悲歌的创作手法,使其风竹诗超越了传统咏物诗的范畴,成为晚明士人精神困境的艺术写照。八大山人朱耷也是画竹能手,他通过画竹表达了对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苦楚与不甘。他有一个画押写作,很长时间人们一直称它为龟形画押,因为其形状特别像一只乌龟。后来才看出,原来是由“三月十九日”几个字变形组成,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个皇帝崇祯自杀的日子,也就表示对亡国的纪念。郑板桥评价八大山人的画“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而郑板桥画竹更是家喻户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犯。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把画竹联系到忧国忧民,听取民间疾苦,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我所知道的近现代画竹高手,皆不能出张、黄之右。 </p><p class="ql-block"> 张建中(1929—2013),山东高密人,原安徽省政协委员,黄山画派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联合国国际艺术教育协会的第一位中国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安徽分会副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美国中华艺术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华山画会会长,黄山书画院院长,润华书画院顾问、一级美术师,安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美术家协会顾问,有“黄山派国画大师”之誉。 张建中自幼习画,长期画黄山及江南风光,画师石涛、梅青,深入自然,更以黄山为师, 其作品多次在欧、美、亚国家和地区展出,1985年访英、法、爱尔兰诸国并讲学和举办画展。应邀在西德举办画展。应邀在夏威夷大学讲学,并举办画展,1994年6月获美国颁发的世界文化名人奖,并编入《世界名人录》,为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书画艺术作出了贡献。国画作品屡在《中国书画》《朵云》及美国《费城日报》等多种报刊发表,出版有《张建中画册》。</p><p class="ql-block"> 张建中不仅在安徽而且在全国都是名气很大的墨竹画家兼书法家。笔下竹叶用笔生动,墨色清雅俊秀,自然率真,笔法老辣。张建中先生的画作,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书卷气的世界。他的绘画以深厚的书法功底为基础,将书写之法巧妙地融入画面之中。笔触的提按顿挫,线条的长短徐疾,墨色的枯润黑白,深浅得意,以形传神,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富有节奏感,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p><p class="ql-block"> 我的这幅张建中的墨竹,多情任性,率意落笔,画出了“动势”,用笔贯气、利落,表现了雨后老枝与嫩篁的精神面貌,可谓遒劲洒脱,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黄叶村(1911—1987),原名厚甫、又名黄叶邨(邨cūn同“村”)、别号竹痴,安徽芜湖人。黄叶村先生一生历尽坎坷,但深深迷恋中国书画艺术,研习不缀。黄叶村书画金石均有精深的造诣,水墨、青绿并能,工笔写意兼擅,其山水和墨竹功力为近现代所仅见,且兼工花鸟,能诗善书,修养全面。1980年,安徽省美协在省博物馆举办“五老”画展,黄叶村先生十余幅墨竹首次与合肥观众见面,被誉为“江南一枝竹”。安徽省第二期《艺谭》刊田恒铭文章《江南一枝竹——记老画家黄叶村》。1990年第一期《现代中国》刊王平才、徐政《江南一枝竹——忆安徽画家黄叶村》。1988年,在先生去世一年后,由安徽省政协等单位牵头为其在安徽省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相继举办过“黄叶村遗作展”,并出版了《黄叶村画集》,芜湖市也为宣传推广黄叶村的艺术做了很多努力。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黄叶村》(俗称“大红袍”)。其书画艺术终于获得了书画界和公众的普遍赞赏。</p><p class="ql-block"> 黄叶村对竹子的痴爱与卓越的绘画技艺,闪耀着别样的光辉。他被尊称为“竹痴老人”,其笔下之竹,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蕴含着坚韧不拔、清正高洁的风骨,令人心生敬仰。他一生钟情于画竹,视竹为知己,其诗“平生爱画竹,画竹常青青,月上清影泻,风来奏好音”便是他对竹的深情告白。这份痴爱驱使他在墨竹绘画领域独辟蹊径,成就非凡。 </p><p class="ql-block"> 我的这幅黄叶村笔下之竹,画面布局独具匠心。两、三杆并立,摇曳生姿,纵使狂风呼啸,却无法使其弯腰屈服,那姿态恰似郑板桥笔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子,傲然挺立,不为劲风所折,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坚韧。从绘画技法的角度来看,黄叶村对笔墨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丰富多样,浓墨用以表现竹子的厚重与深沉,如老竹的竿茎,沉稳而坚实;淡墨则描绘嫩叶的轻盈,以及竹叶在光影下的微妙变化,使竹子更具立体感与层次感。笔法或中锋挺拔,或侧锋洒脱,中锋勾勒出竹子的轮廓与筋骨,线条刚劲有力,如竹子的枝干般坚韧;侧锋则用于表现竹叶的灵动与飘逸,使竹叶仿佛在风中翩翩起舞。通过巧妙的笔墨运用,黄叶村将竹子的神韵与气质生动地呈现在宣纸之上,让观者仿佛能触摸到竹子的质感,感受到微风拂过时竹叶的沙沙细语。</p><p class="ql-block"> 我的张建中墨竹上题款是“苏明同学留念 一九九一年八月 张建中”。我的黄叶村墨竹上题款为“大笠同学正 叶村于鸠江”。可见,两幅墨竹皆是为自己的学生所作,大笠是指唐大笠,1931年生于安徽九华山麓,生前早年任《安徽日报》记者,后任《安庆日报》文艺部主任,长期从事新闻与文艺工作。先后师从懒悟法师和林散之先生。出入懒散,私淑宾虹,祖述新安,仰追宋元,降而明清。尊传统,重笔墨,讲情致,不赶潮流。善诗文,工山水、墨梅。因此,我拥有的这两幅墨竹,反映了江淮两位大师的顶尖竹画,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不同于应酬之作,水平上乘,值得收藏和鉴赏。</p><p class="ql-block"> 张建中与黄叶村画竹必将各领风骚一百年!</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黄叶村长女黄道玉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张苏明 芜湖市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艺委会秘书长,芜湖市中山书画院执行院长,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