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巴颜喀拉》入藏清华艺博首展 李伯安十年打造生命史诗<br>时间: 2019-09-08 19:17:56 | 来源: 艺术中国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出巴颜喀拉——天路》</div><br> 给你十年时间,你会用来做什么?<br><br> 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用了十年,用了他全部的生命,完成了一幅鸿篇巨制。<br><br> 今天,这幅不曾在他生前完整展出的长卷,得以重见天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览现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出巴颜喀拉——圣山之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局部</h3><div><br> 2019年9月6日,"走出巴颜喀拉——李伯安作品捐赠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这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李伯安的水墨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在入藏清华艺博后的首展。<br><br> 1998年5月,积劳成疾的李伯安突然病逝于未完成的作品前,享年仅54岁。《走出巴颜喀拉》是李伯安先生在生前持续创作而未能完成的遗作,是他付出生命代价的精心力作,也是他艺术成就的代表作。次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其画名横空出世,震铄一时。美术评论界将其与蒋兆和《流民图》、周思聪《矿工图》相提并论,认为是20世纪中国画家探索人物画改良创新走入现代的三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其重要性可见一斑。<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幕式嘉宾合影</div><br> 一年前,李伯安先生的家属将这件作品捐赠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件作品在清华艺博的库房中得到了精心的护理和保藏,但更重要的是让这件作品面对公众,展现它的恢弘气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出巴颜喀拉——开光大典》</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div><br> 展览开幕式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讲述了这幅巨作得以收藏在清华艺博的始末,并对李伯安先生家属和促成捐赠的胥建国教授及夫人姬晖老师表示了由衷得感谢。他谈到:“要感谢李伯安先生的亲属,特别是他的爱人张黛女士和儿子李飒,这件作品在家中精心保存保管了20年。去年是李伯安先生过世20周年,河南省美术馆专门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回顾展览。得知这一消息,我们通过清华美术学院胥建国教授和他的夫人姬晖有机缘去拜会张黛女士,并结识李飒先生,在亲属的慷慨和大力支持下,这件作品最终得以入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是我们博物馆的荣幸也是责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局部</h3> 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明旨致辞<br><br> 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明旨随后提到:“李伯安先生不求闻达,默默耕耘,殚精竭虑,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倾注心血,历尽艰辛,创作了中国美术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水墨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它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创作依托,从黄河之源圣山巴颜喀拉山画起,通过一组苍茫凝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予了黄河九曲蜿蜒,奔腾万里,最终汇入大海的万古豪气,弘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黄河文明。它以大题材、大手笔、大气象,以其对民族精神的高扬和对黄河文明的形象描绘而呈现历史诗般的光辉,以及高亢的民族精神的世纪之声回应着世纪之初对唐汉雄风的呼唤,又启示着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胥建国与夫人姬晖在作品前与友人交谈</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致辞</div><br>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是李伯安的亲传弟子,他与恩师相识25年的回忆感人肺腑。他说道:“1972年,伯安老师开始走进我的生活,那年我十岁,他28岁,他教我画画,我叫他李叔,一晃就是十年。他来我家,我母亲会给他打两个荷包蛋吃,我住他家,他做的最常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往来简单,而情意益浓。伯安老师离去21年了,今天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希望通过作品重新认识他,我想表象离不开他作品的魅力,但背后隐含着的,是他所历经的蹉跎,自我修炼而成的品格。《新唐书·裴行俭传》中云:‘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古代士人如此,今艺术家也如此,要技艺之凝练必要度量、见识、文化内涵与精神境界之提升。” 杜鹏飞向李伯安之子李飒颁发《走出巴颜喀拉》捐赠证书<br><br>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美术界、艺术界和文博界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徐虹主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首先致辞,他谈到李伯安的遗作《走出巴颜喀拉》既是一幅气势恢弘的长卷,又是一套整体之下不断分述的组画。它是超尺度的画作,无论在物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在物理层面它含括了雄伟的雪峰、浩瀚的云变、阔达的庙宇;在心理层面它跨越了信仰和文化以及人性之间的沟壑。在他的笔下,一种古老的文明携带着圣洁的气质和神圣的气象从高原流淌下来,然后汇聚成一股强劲的洪荒去冲击现代文明所构建的物质世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出巴颜喀拉——朝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局部</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省美协主席刘杰在研讨会上发言</div><br> 河南省美协主席刘杰在研讨会上也提到,李伯安老师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也创作了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用笔画,他是用真情、真心、真爱,等于用生命完成了这幅美术史上的经典巨作。20年来,应该说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走出巴颜喀拉》未能留到河南,对河南美术界来讲,包括对河南人民来讲,都是一个遗憾。但李伯安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属于河南、属于中国,他的艺术成就应该属于全世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发言</div><br>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刚刚招收了一位博士后专门研究李伯安的艺术作品。他在研讨会上说到,刚认识李伯安的时候去过他的画室,那时候《走出巴颜喀拉》刚开始起稿,没想到有这么大的规模,有这样的震撼力。“为了使李伯安先生,包括他创作的《走出巴颜喀拉》这幅作品能够得到更公正、更客观、更有历史纵深性的研究和影响,决定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出资寻找一个有愿望研究李伯安先生和他创作的博士后,希望我能够和将来进来的博士后合作,共同走进李伯安,走进《走出巴颜喀拉》这幅作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出巴颜喀拉——藏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局部<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认为大作就是要耐读,精神上有强度,能够产生心灵的共振,李伯安的画作正是如此。李伯安的艺术特征有三个要素非常突出,一是人物表情,二是线条,三是光。在90年代,中国美术整体走向生活化、诗意化与个人化,但是李伯安却没有这样做,他的作品衔接80年代,把80年代的积累在90年代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就是李伯安艺术的可贵之处。</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在研讨会上发言</div><br>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梳理了中国人物画从魏晋以来的发展脉络,并指出了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叙事性,同时又有表现性和精神性。虽然有大量的收集实物、现场写生和现场考察,但是他又不拘泥于简单的描摹与再现,所以他有一种理想化、典型性的提炼和创作。李伯安的作品是带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宏大史诗性作品,甚至他个人的奉献、忘我、拼命的精神,应该说和那个时代的气氛、和那个时代主流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局部</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局部</div><br> 《中国雕塑》执行主编宋伟光谈到了李伯安作品中的三个关键词是压抑、激昂和爆发。因为艺术是人生的体验,反映出人生的历程和审美体验。“我感到宏大的气场充溢着他的精神气息,他的精神气息就是悲壮的苦难和崇高的牺牲。悲壮的苦难可能是他的新生,而崇高的牺牲不仅仅是他的艺术,也是他的人生,因为他牺牲在他的绘画面前,这是一个时代人物精神的写照,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有一种被压抑、被激昂、被爆发的一个过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研讨会现场</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局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局部</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飒致答谢词</div><br> 李飒致答谢词时谈到:“我父亲生前确实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艺术家,生活比较清苦,画画条件也很清苦,也是在这幅长卷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倒在了作品前,但是他身后也获得了很大回报。最后机缘巧合,作品能够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我们也非常高兴。因为清华大学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对外推广能力,我们作为家属由衷感到高兴。”<br><br> 李伯安作品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只是一个开始,今后将有更多关于李伯安及中国人物画的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相信在未来,李伯安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将不断被更多人所认知。(图文/孟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览现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众拍摄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众拍摄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览现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览现场</h3> <a href="http://art.china.cn/txt/2019-09/08/content_40888193.s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走出巴颜喀拉》入藏清华艺博首展 李伯安十年打造生命史诗</a> 李伯安,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人物画家<br>水墨清园<br>2020-11-13 11:08<br>在名家云集的中国画坛,李伯安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他生前是平民百姓,没有办过个展,没有出过画集,甚至连一本小册子都没有。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位画家,倾尽10年心血,创作了一幅堪称罕世之作的水墨人物画长卷——《走出巴颜喀拉》。这幅巨画的问世,向世人表明,无论金钱如何诱人,画界如何追名逐利,总会有人对艺术潜心创作,生死相许,甘守清贫,无怨无悔。<br><br>《走出巴颜喀拉》的出现,为20世纪的中国画坛画上一个惊叹号。看了李伯安的画,会让人懂得一个真正的画家不是靠“炒作”以博名利,而是靠他的画名扬天下的。<br>——范迪安<br><br>如果说,20世纪水墨人物画以徐悲鸿、蒋兆和(《流民图》)、周思聪(《矿工图》)为代表的话,那么,中国人物画在相对沉寂一个时期之后,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的出现,把写实水墨人物又重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走出巴颜喀拉》是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一个大写的句号,它的经验和启示,又必将迈出世纪的门槛。<br>——郎绍君<br><br>面对这幅画,我想到了逐日的夸父、铸剑的干将,非要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自己的追求中并化为一体才罢休!那匪夷所思的雄浑构想,那豪迈激越的水墨交响,那荡气回肠的史诗气魄,那波澜壮阔的民族洪流,那舍我其谁的决绝果敢,那飞蛾扑火一样的执著勇气,那雕塑一样的人物长河,那酷烈的气息,那殉道的执著,那献祭的精神……当我打开这本画册时,我被久违了的浓烈的人文气息深深地涤荡了,裹挟了,吞噬了,锻造了,有一种重生的醇美。<br>——大凤<br><br>这幅以黄河文明为命题的百米巨作叫我们一下子触摸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时间长河中生生不息的那个精灵,一部浩瀚又多难的历史大书中那个奋斗不已的魂魄,还有,黄河流域无处不在的那种浓烈醉人的人文气息。<br>——冯骥才<br>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欣赏<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走出巴颜喀拉》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富民族精神、最具震撼力的史诗性水墨人物长卷作品,被公认为中国21世纪艺术的辉煌代表。<br>巨作高1.88米、长121.5米,具体描绘了266个神态各异的藏族人物形象。全画共分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路10部分。 <a h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212894476307491&wfr=spider&for=pc"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李伯安,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人物画家</a> 被吴冠中和冯骥才盛赞的李伯安,用生命画出了一幅传世名作。向李伯安先生致敬!#李伯安#艺术 #绘画 #画家 #国画 #吴冠中#冯骥才 致敬李伯安先生!他用画笔诉说着中华历史和民族的希望。他艺心纯粹,画作永恒/:strong/:strong/:strong<br>獨步九洲<br>[强][强][强]<br>凡畅读书<br>向李伯安先生致敬!/:strong/:strong/:strong<br>画画老者<br>佩服敬佩[强]<br>天齎楼<br>向伟大的画家致敬!<br>觉悟黄楚云<br>/:strong[Worship]/:heart致敬的伟大李国安画家!/:heart[Worship]/:strong<br>萱苏<br>他把自己画尽了!~致敬![合十][合十][合十]<br>福玉<br>我不这么看,主要是没什么新意<br>马向群碧原斋主人<br>李伯安[强][强][强]<br>大漠4492<br>画画非常耗身体<br>伏生8773<br>你宣传的都是身后才出名的穷画家!<br>杨化喜<br>之前在清华美院看到过展,的确很震撼,没有之一/:strong/:strong/:strong<br>周桂胜<br>评论 李伯安把全部的生命之精力注入了画作,高原式的写生作品撼天动地! 五十四岁终结了生命的火炬,贫困潦倒成就画史上的奇迹! 一腔热血终作画,满纸横岭高原风。<br>叶峰教授<br>李先生的巨制《走出巴颜喀拉》是中国墨画前无古人后难有继者经典。<br>ZGSHZWJ<br>[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br>刘金相<br>同感!宁愿忙忙碌碌的死,不愿碌碌无为的生!<br>山野农夫<br>人物画巨将前四名:戴敦邦,华三川,李伯安,沈尧伊。<br>老村画室<br>[合十][合十][合十]<br>索南卓玛<br>[强][强][强][合十][合十][合十]向艺术家李伯安致敬<br>孙维516<br>真正的画家都是累死的,死了说的在好不如活着。<br>汉清<br>人不在了,各路人物都来露脸了!黄秋园也是过世后才算个人物。<br>画虎名家张奎方<br>致敬[合十]<br>赳赳秦人<br>值得尊敬的画家。[拳头][太阳][拳头]<br>清风冷月<br>致敬李伯安先生!他用画笔诉说着中华历史和民族的希望。他艺心纯粹,画作永恒/:strong/:strong/:strong<br>游摄千山万水中<br>[合十][合十][合十][玫瑰][玫瑰][玫瑰]<br>山阴鬼才<br>致敦李伯安[合十][合十][合十],我也54岁时,画了手指画(禅指江山)图。历时二年完成,辛苦呵!!!<br>仁山智水<br>[强][强][强][合十][合十][合十]<br>HG<br>[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br>李红<br>[合十][合十][合十]<br>山野3379<br>[强][强][强]杰作<br>山水间<br>洛阳画派的基石[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br>柴记画廊<br>[强][强]<br>郭忠信7712<br>廿十世纪美术史,要记载的画家[合十][合十][合十]<br>吴疆<br>[强]<br>欧先生2312<br>历史不会辜负每一个人<br>北方大D<br>阴暗<br>三彩艺术9227<br>命与画中,水清墨魂,精神千古![合十][合十][合十]<br>汝青<br>[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是的<br>玩石<br>致敬画家[强][强][强]<br>山姆1的视频号<br>这个评论是积极的,专业的,高水平的。<br>冰糖葫芦<br>名家都只画头像<br>天🐎天之骄子<br>[凋谢][凋谢][凋谢][合十][合十][合十]<br>锦泓轩<br>真正的画家是生前无比寂寞的,李伯安先生无愧与画家称谓!<br>师梅轩.印秦<br>向李伯安先生致敬![玫瑰][玫瑰][玫瑰]<br>吕宝珠<br>[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合十][合十][合十]<br>微光<br>真艺术家[合十][合十][合十]<br>卖伏头仔<br>[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br>谷子<br>卖不了气死的<br>书香墨影<br>二十世纪我国画坛德艺双馨的丰碑一李伯安先生永垂不朽!<br>温国良-静遠齋<br>[强][强][强][合十]<br>老五<br>[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br>宋文江清风草堂<br>致敬李伯安[Worship][Worship][Worship]<br><br>更多推荐<br><br>侯 軍 发表评论: <a h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212894476307491&wfr=spider&for=pc"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李伯安,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人物画家 水墨清园</a><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11-13 11:08</div> 文 | 范诚<br><br> 2022年国庆前夕,有幸在李自健美术馆参观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展览,十分震撼。宽大的展厅,巨幅的画作,画中气势恢宏的场景,一群执着而坚韧的人物群像,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慑人心。看完展览,就像又一次走进青藏高原,给人以身心通透,荡气回肠之感。 这是一组用生命凝成的壮美画卷。它用生命凝成,是作者李伯安耗费十年心血,多次深入藏区,不辞辛劳,不惧病痛,完成了这一鸿篇巨制。在作品即将完稿时,他倒在自己的画室门口,年仅54岁。这是画家用生命凝成的艺术绝唱。<br><br> 《走出巴颜喀拉》高1.88米,长124米,由10部分组成,共刻画了266个剽悍健壮、形态各异的藏民形象。作品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风格以及中国传统线描和水墨大写意等多种艺术语言,涵括了雄伟的雪峰、浩瀚的云变、阔达的庙宇;也跨越了信仰与文化以及人性与心灵之间的沟壑,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史诗性水墨人物作品。 这是一组用生命凝成的壮美画卷。它用生命凝成,是作者李伯安耗费十年心血,多次深入藏区,不辞辛劳,不惧病痛,完成了这一鸿篇巨制。在作品即将完稿时,他倒在自己的画室门口,年仅54岁。这是画家用生命凝成的艺术绝唱。<br><br> 《走出巴颜喀拉》高1.88米,长124米,由10部分组成,共刻画了266个剽悍健壮、形态各异的藏民形象。作品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风格以及中国传统线描和水墨大写意等多种艺术语言,涵括了雄伟的雪峰、浩瀚的云变、阔达的庙宇;也跨越了信仰与文化以及人性与心灵之间的沟壑,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史诗性水墨人物作品 众多的人物群像,展现中华民族强劲的生命力<br><br> 长卷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创作的构思依托,用群像式的构图,塑造了黄河哺育下众多的中华儿女。作者从黄河之源圣山巴颜喀拉画起,通过一组组丰满厚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寓了黄河九曲蜿蜒奔腾万里最终归入大海的万古豪气,弘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br><br> 画作塑造了260多个人物,他们黝黑、憨倔的形象,沉重、古朴的皮袄,步履沉重的人群队列,告诉了观者,在巴颜喀拉这片亘古、神奇的土地上,虔诚的藏民打破了枷锁,从延续千年的农奴制社会走出来。他们告别了愚昧与沧桑,迎着世间的艰辛与自然的迷离,胸怀虔诚的信仰与祈愿,汇聚成砥砺前行的生命洪流,涌向未来。从他们虔诚的神态、坚毅的目光、古朴笨拙的形态中,让我们看到了藏民对未来美好的渴求与信念,高原藏民所特有的铮铮风骨,不屈与倔强,尽显于这幅撼人魂魄的百米旷世巨作之上。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出巴颜喀拉-朝圣》局部</div><br><br> 巨大的活动场景,彰显中华民族超强的凝聚力<br><br> 整个长卷由《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路》10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选取最为典型的场景,通过各种活动的特点,场面的布局,人物的组合,以及人物的表情,来表现、烘托和突出每一部分的主题。于是我们看到,在背景厚重、人物众多的宏大的场面中,各种活动和人物独特的表现。他们虽然是个体的,但在整个画面中,又是群体的,表现出一种互相团结、生生不息和奋发向上的力量,一种中华民族超强的凝聚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出巴颜喀拉-开光大典》局部</div><br><br> 在《开光大典》中,画面展示的是一个盛大的宗教活动——开光大典的场景。衣袂飘飘的喇嘛,庄严神圣的气氛,漫天飞舞的旗帜,横贯整个画面气势非凡的长喇叭,虔诚伏地的藏妇,布满经络皱纹的合十双手等等,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活的画面感,使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br><br> 赛马是藏民族节假日非常重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赛马》表现了藏民赛马活动的场景。几位骑士分为四组,一字排开正面向观众奔来。骑手跃马扬鞭,群马风驰电掣,骑士们剽悍英武,神采飞扬,整个画面充满了与大自然奋斗其乐无穷和不甘落后、一往无前的精神。<br><br>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评价:“它的意义首先在于用民族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历史命运……他画的虽然是藏民的生活现实,但在作品中寄寓的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怀,表现的是中国人抗争、希望、奋斗的生命力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出巴颜喀拉-赛马》局部</div><br><br> 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强烈的艺术感染力<br><br> 长卷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以及中国传统线描和水墨大写意等多种艺术语言,对中国人物画艺术语言的许多层面都有突破性的成功尝试。如素描造型的运用与中国画传统线描的结合,个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长卷式整体人物组合和展开的关系,人物的具体刻画与水墨语言的适当结合,整体描绘的厚重感与笔墨灵动性的适当结合等方面,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作者引版画的块面与雕塑的体量入水墨,融写意、再现和表现于一体,大大加强了人物造型的厚度、力度和性格刻画的深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画的表现力。<br><br> 长卷还饱含着画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活的苦闷以及对艺术的追求,显示出艺术家对生命状态发自肺腑的热切关注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深切关怀,表现的是中国人民抗挣、希望、奋斗的生命力量和顽强向上的民族精神。画中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民族风情,通过对民族这一特定中国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描绘,达到了厚重的历史沧桑和巨大的精神容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藏民头像》90×97cm 1990-1998年</div><br><br> 总之,该长卷以精湛的刻画和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把20世纪中国水墨人物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br><br> 《走出巴颜喀拉》长卷问世以来,二十多年里仅有的三次对外公开展出。一次是在画作的收藏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另一次是在李伯安先生的故乡河南省郑州美术馆;李自健先生是2021年在郑州观赏到画作后,极为感动,想方设法把它“请”到湖南展出。<br><br> 在此,要感谢李自健先生,他以一个艺术家独到的眼光,一个美术活动家超凡的智慧和协调能力,常常为我们带来一场又一场精美的展出,为我们奉献了一顿又一顿艺术的饕餮盛宴。据统计,截止到今年8月底,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前来李自健美术馆参观的人数超过70万人次。其中,最多的一天,参观人数达到16000多人。 【作者简介】<br><br> 范诚,湖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笔》《阅读湘西》《走玩湘西》《吊脚楼下的湘西》《吾乡吾土》等。<br><br>【作者:范诚】 【编辑:田芳】长沙晚报社版权声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稿源:掌上长沙</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09-30 09:27</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a href="https://so.icswb.com/h/100848/20220930/784046.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生命凝成的壮美画卷 ——观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a></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