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火神庙15号的星火

雅玲

文/陈艳萍 <p class="ql-block">  一,砖墙下的童年:困顿中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北方山城的春日总带着一丝 倔强,槐树的新芽刺破料峭 的寒风,火神庙街15号的砖 墙在晨光中泛着暖黄。这座 始建于民国的四合院,曾是 二十余户人家蜗居的天地, 斑驳的墙皮下藏着无数裂 缝,却也在裂缝间生出青苔 与野花,像极了老陈家五姐 弟的命运﹣﹣在逼仄处扎根,于裂缝中开花🌼。</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地区供销社的"笔杆 子",一支钢笔能写出锦绣 文章,却在文革的浪潮中被 掀翻在地。批斗会上,他的 眼镜被踩碎,稿纸被撕成雪 片,可他始终挺直脊梁,像 院里那棵被雷劈过却未倒的 老槐。</p> <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是我家最艰难的 岁月,父亲被揪不让回家, 母亲到处打零工,她那倔强 的身影在二道河子砖车上,在水泉沟食品厂,在翠桥菜 窖,在菜站循环往复,天未 亮便裹着破棉袄出门,背影 像一张被生活压弯的弓。菜 站的女工们常说她:"你这 腰杆子比老爷们儿还硬!"她却只是笑笑,把汗湿的毛巾拧成一汪浑水,到家里,洗衣做饭,缝衣做鞋,砸核桃,挑杏仁,糊纸盒……,凡是能赚到仨瓜俩枣的活儿,母亲从不放过。只要我们睁着眼,就没见她得闲。火神庙15号拆迁后,家里搬到了四人沟西沟岔的楼房。孩子们都大了,各自都成了家,母亲当上了街道主任。</p> <p class="ql-block">80年代,一直到她2003年 去世,母亲从没闲着,一直 活跃在街道的各种各样的事 物里,并且被评选为区人大 代表,活成了我们姐弟心中 的灯塔。那些年,土炕下的煤灰总比 别人家多些。一铺大炕,两 只红箱子,进门一个大灶 台,便是全家的家当。大弟带着二弟、三弟,天不亮就蹲在向阳浴池和市医院的煤渣堆旁,三弟眼尖,总能从灰烬里扒拉出来未燃尽的煤核儿。二弟用铁钩子一点点儿撬动火炉箅子,未燃尽的火炭纷纷掉落,等凉了,大弟则把战利品装进破脸盆凿出两个眼,栓上一根铁丝做成的篮子。屋外煤池子堆的“杠尖儿杠尖儿的”,母亲总能用煤票换粮票。她说:“煤能暖身,粮能续命”。可粮票也不够,每月最后几天,五个孩子的肚子此起彼伏的咕噜,像一群不安分的蛐蛐。</p> <p class="ql-block">饥饿是有形状的。一大锅玉 米面贴饼子端上桌,熬白菜 的汤水寡淡如月光,姐弟几 个狼吞虎咽,碗边舔得能照 见人影。小弟两岁时,母亲用装化肥 的碎花布袋改了两件"连衣 裙"。他穿着在院里蹦跳, 布头缝的蝴蝶结随风扬起, 活脱脱一只误入人间的花蝴蝶。邻居王婶扒着门框笑:“哟!老陈家添了个俊闺女”!我们笑的前仰后合,笑出了泪。那是贫瘠岁月里,最奢侈的欢愉。</p> <p class="ql-block">二、离巢:时代的飓风与个人的孤舟</p> <p class="ql-block">1968年的秋雨格外冷。上山 下乡的号角吹响时,我攥着 街道办发的"光荣证",背上 打着补丁的行李。临行前 夜,大弟,悄悄塞给我一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 页卷了边,扉页上歪歪扭扭 写着:"姐,冷了取暖,但 别烧这本书。"我摸着那行字,突然想起他趴在炕沿上抄书的背影,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一根倔强的竹竿。</p> <p class="ql-block">塞北坝上的冬天,土豆窖盖 的草被风掀翻了,冻土豆硬 如石子。乡亲们知道了,自 然没让我饿着肚子。我蜷在 知青点的土炕上读保尔柯 察金的故事,油灯把纸页熏 得焦黄。同屋给我做伴的房 东丫头罗荣花抽着鼻子问: "陈姐,书里写的啥?"我念 道:"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 过……"窗外北风呼啸,恍惚间觉得,书里的风雪与窗外的呼啸,原是同一种滋味。</p> <p class="ql-block">大弟十六岁辍学进了挂车 厂。我特理解他,为了减轻 家里的困頓,他没上够学, 心里的委屈,从不诉说,变 得沉默寡言,所以师傅非常 喜欢他的性格,觉得他是卯 着劲儿干活的好青年。机床 的油污浸透了他的蓝布工 装,他是水暖工,掌心磨出 的血泡结成厚茧。每月18元工资。他攥紧零花钱,不知从哪儿换得一本又一本缺了封皮少了封底的书,一本《红楼梦》被他翻得散了架,泛黄的纸页上留下一层层的指印,成了弟弟看世界的另一双眼。</p> <p class="ql-block">二弟下乡返程后也进了工 厂,后来又考了电大,白天 在电大啃新闻学教材,夜晚 伏案写稿,钢笔尖划破稿纸 的声响,是他与命运较劲的 刀剑。第一笔稿费到账那天,他给 母亲买了件羊毛衫,标签上 的价格抵得上全家半月的口 粮。母亲摸着衣服落泪:“儿啊!妈穿这个干啥……?”他搂住母亲的肩:“妈,咱家的苦日子到头了。”三弟依旧是街坊们喊做“大圣”的那个淘气包。在学校、在院中,替人打抱不平,错了不认错,挨打不低头,可伙伴们一声“你姐来了,”便缩着脖子往家溜。</p> <p class="ql-block">他下乡回来后,父亲刚好离 休,就让他接了班进了机 关,这下三弟变了个人,裤 线直,皮鞋亮,说话文明又 绅士。最可人的是小弟,他爱吃 肉,可是在那个年月,肉票 每月每人只有半斤,他常 说,等我长大挣了钱,买一 车猪慢慢杀着吃。后来这话 成了我们逗着玩的笑柄。</p> <p class="ql-block">小弟聪明又好学,从小学中 学一直到大学,不是班干 部,就是学生会主席,他是 山城首批法律系毕业的高材 生,没等分配就被中级法院 收编到刑厅,直至后来创办 河北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 带着一个律师团队战斗在为民请命的一线。这是在我意料之中的。谁让我这个当姐的那么喜欢这个老疙瘩小弟。</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还小,母亲纳鞋底的线头常被他的问题打断:“妈,凭什么有人能随便抄家?”父亲平反后沉默如山,每天二两酒就着一小 碗炒焖黄豆,或是一块酱豆 腐,这是多年的习惯,也是 父亲的乐趣。他把他的全部 心思都就着那二两酒喝到了 肚子里。只在他小儿子考上 河北大学法律系那日,他哼 着评剧夺印里边的"水乡三 月风光好……千斤重担肩上 挑…,"用颤抖的手写了一幅字“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世之仪表。”父亲的毛笔字是经过淬炼的,字迹中透出一种豪气,充斥着父子俩血脉相通的胸膛。</p> <p class="ql-block">三、破茧:暗夜中的萤火与黎明</p> <p class="ql-block">1978年的春雷惊醒了四合院 的冻土。大弟在小弟那看法 学条文入了迷,萌生了"改 个活法"的思绪,突然辞去 工厂的"铁饭碗",妻子陪他 硬生生自学到大学文科,啃 了三年司法考试教材。六十 公分高的习题卷堆在墙角, 像一座沉默的碑。天知道他 下了多大功夫。</p> <p class="ql-block">深夜,夫妻俩就着菠菜汤咽 馒头。为了省菜钱,他们 在门前空地种菜,一季菠菜 能吃得人脸发绿。弟妹打 趣:"你这脸怎么变色了, 变色龙…"妻子咯咯笑着, 他却盯着《刑法学》喃喃: "这题不对,正当防卫的界 定不该这么模糊……"。</p> <p class="ql-block">放榜那日,大弟举着律师证 冲进家门,嘶哑着喊:"爸,妈!考上了!我考上 了!"父亲摩挲着证书上的 烫金字,浑浊的眼里泛起泪 光。母亲煮了一锅鸡蛋面,面汤里飘着几滴珍贵的香 油。那晚,大弟在院中独坐 到二更,月光把他的影子投 在"耕读传家"的匾额上,仿 佛一场无声的加冕。</p> <p class="ql-block">二弟在武汉《经济消息报》记者站一干五年,用镜头记录下岗工人的泪与笑,用笔尖挑开国企改制的疮疤。一篇《汉正街系列报道》让他声名鹊起!五年的摸爬滚打,奠定了他在新闻战线的写作、摄影、编辑、排版等各种技能,加夜班是他的常事,行走在字里行间寻 找着改变命运的密码,在报 社广告部呆了八年之久,曾 为家乡策划过多次大型公益 活动,最后,在报社副总编 辑的位置离退。现已离退多 年的二弟,这几年"谷雨开 窖节",便客串开窖节"大祭 司"之职,二弟用他宽厚洪亮的嗓音念诵祭文时,那一坛坛的皇家窖藏一定被次声波震得跳荡着浪花。我真觉得天上的云彩也停下为他喝彩。</p> <p class="ql-block">三弟自从进了生产资料公司,公文包磨破了三个,却把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刻进 骨血。为工作从不辞辛劳, 口碑超好。偶尔也写些豆腐 块发表在日报、晚报上。 如今的他,住进了高楼大 厦,闲来无事,夏天到郊区 去给全家人开辟菜园子,当 然了,播种时,我们也去帮忙。冬天他们夫妇俩在阳台弄个小菜圃,把那小柿子都弄的大放异彩,果实滴了嘟噜,发个朋友圈“馋着”我们,体现了“坏三”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小弟当官了,现任律师协会会长之职,并 且是市里的拔尖人才,率领 着一群法律前沿维护人民正 当权利的律师们◇年逾花甲 奋斗不止◇本职工作干的有 声有色,前不久再创佳绩, 连续四年荣获山城仲裁委 "十佳仲裁員"称号。</p> <p class="ql-block">2024年除夕夜的聚会上,二 弟开玩笑说:"我发现爸妈 的坟上长了根蒿子,我没舍 得拔掉!"说着,目光看向 小弟,还拿手机相册为证, 一桌子人看着老弟弟笑出 了泪花…</p> <p class="ql-block">至于我呢,从坝上插队回 来,当了三年临时工,三十 岁才出徒,经成人高考又进 了学堂,拿到了经济管理干 部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证。 后来在工厂下岗再就业,削 尖了脑袋,挤进了导游员的 队伍,一干就是三十年。曾 经荣获首批全国优秀导游 员,全国旅游战线劳动模范,两次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现在74岁了,依然在一线带团,讲述着山城独特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算不负人间韶华。</p> <p class="ql-block">四、星火燎原:从四合院到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1978年,火神庙15号拆迁 那日,小弟匆匆赶来。推土 机的轰鸣声中,他亲手摘下 门楣上"耕读传家"的匾额。 父亲的字迹已斑驳,他却 说:"这匾得传下去,咱家 的根在这里。"如今,他执 掌的律师事务所成了山城的 法律地标。办公室墙上挂着 一幅字“让更多人看见光!”正是当年他考上律师时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某个清晨,小弟在案卷堆里接到女儿的电话:“爸,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他手一抖,咖啡酒在判决书上。那日傍晚,他独自回到老四合院旧址,徘徊良久,想起院中那棵两人都搂不住的老槐树当年倔强地立在残 垣间,他和三个哥哥用五天 的功夫挖下树根,运到新居 的楼下,那种万般不舍呀! 这不,女儿要出去上学了, 又是一种离愁涌上心头,忽 然想起二十年前的冬夜,父 亲指着《宪法》对他说:"老 儿子啊,法理是冷的,人心 得是热的"。父亲的教诲就 像那冬日的暖阳,永远照耀在父子的人生路上。</p> <p class="ql-block">2025年,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工智能进入了各个领域,有人在疑虑,有人在探索,山城律师协会大讲堂里,小弟的女儿站在讲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清晰的思路,为山城律师们讲课,精彩的演讲迎来阵阵掌声。 台下第一排,坐着她的父亲 律师协会会长,正认真做着 笔记,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 骄傲。这个从火神庙四合院 抱出去的女孩,用她的专业 研究阐述着法律进入人工智能时 代,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法律 服务的今生和前景。</p> <p class="ql-block">她是一所高校的教师,应邀来讲学。窗外的斑驳的树影在她身后摇曳,恍若当年他爸爸在北大深造时,玉兰树下的身影。而她的堂兄正在研究怎样为 领导当好助手的课题;表姐 在保险行业干的风生水起; 她小弟刚从东北回来,拿到 了全国"王者归来"游戏大奖 冠军,他说,我也要学"饺 子",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哪 吒…小弟听课回来,我在微信问 他"咋样,服不服闺女!"小 弟回答:"当然。我女儿讲的非常好,她确实很优秀!”我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女儿不必不如老爸。”二弟在日记里写过“黎明天破晓,隐闻雄鸡鸣。床上慢翻身,新日由此行。拭目眺窗外,烟云罩山城。茫茫犹可见,东山一片红。”</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火神庙15号已化作 城市记忆,唯有门楣上取下 的"耕读传家"父亲的笔迹, 带着岁月的沧桑依然清晰。 老陈家的孩子们和院子里其 他家庭的孩子一样,把四合 院里的星光,把围绕在燕山 深处这座历史名城深厚的文 化,播撒成各自领域的璀璨灯 火。</p> <p class="ql-block">我们姐弟曾在寒夜里分享一 块红薯,也曾在除夕争抢一 把花生,如今在不同的星空 下彼此照亮,如同避暑山庄 湖面上的万点金粼,将平凡 的日子熬成了传奇。</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陈艳萍,女,1951年 生。现为国家中文高级导游员。 2006年获全国优秀导游员称号, 2011年获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 称号。曾有散文、游记、人物传 纪载于《承德日报》、《承德晚 报》《中国旅游报》《康辉》杂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