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幼儿园小学化一直是非常热门的话题,《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b></p> 小学化具体表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 1.教学内容“小学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幼儿园“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幼儿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育环境、评价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小学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教学形式“小学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教学评价“小学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教学环境“小学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管理方式“小学化”</b></p> 小学化危害 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6岁,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最佳时间,幼儿教师会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游戏模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戏中习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探索的能力,为上小学做好准备。</b></p> 自理能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理能力越强的人越能适应新环境,越敢于探索,也越自信。在幼儿园里,老师会让孩子自己动手,整理床铺、自己进餐、穿衣、如厕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b></p> 良好的习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皆教育,老师们会在一日流程中教会孩子讲卫生、懂礼貌、不偏食、不挑食、爱运动、早睡早起、有安全意识等良好的习惯,而这些习惯才是奠定孩子未来教育的基石。</b></p> 社交能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小社会,在跟同龄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学会怎样建立友情、怎样保持友谊、出现矛盾时怎样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也会学会帮助别人和感恩别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幼儿园课程也有明确的目标和重要意义,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不是体现在课表、教材、课堂中,而是体现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让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促进幼儿感官和动作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语言表达和交往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了解和适应社会规则,为后继学习和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