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p><p class="ql-block">时隔100年,从未去过长沙的我,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看看伟人学习生活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抵达长沙南站</p> <p class="ql-block">长沙的第一站必须是湖南博物院(提前三天预约哦),简单的在对面单磨吃了锅巴饭和冰粉,排队进院参观(恰遇一个学校的学生同时参观)。主看马王堆汉墓古尸,即辛追夫人。遗体保存完好,皮肤、肌肉有弹性,内脏器官清晰可见,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之一。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不能拍照。素纱褝衣和T型帛画以及辛追夫人是湖南博物院的三件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而袖口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故出土遣册称之为素纱襌衣。它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而成,丝缕极细,轻盈精湛,孔眼均匀清晰,通身重量仅49克,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除去袖口和领口部分,其余重25克左右,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轻、最薄的服装珍品。</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出土时为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其应为出丧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的“幡”,它表达的是引魂升天之意,体现墓主对羽化登仙的渴望。画面的内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天上、人间和地下。上部描绘的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国景象。中间画的是墓主人在世时的生活写照。下部绘的是神话传说中的阴间场景。整个帛画画面和协自然,色彩浓烈多彩,富丽华贵,庄重典雅。</p> <p class="ql-block">四大书院之一之岳麓书院,坐落于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之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p> <p class="ql-block">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仰视伟人。</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南宋理学家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设立湖南师范馆;1911年,校址迁建于长沙书院坪城南书院遗址后,称湖南省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春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冬,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求学、执教以及从事早期革命活动长达八个春秋。</p><p class="ql-block">在学校的告示栏里,发现用毛笔书写的通知等,在现今网络发达的时代,还能坚持用毛笔书写,已不多见了。</p> <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广场可以隔着湘江观橘子洲头,这是也是毛主席多次下水游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长沙的美食太多太多,来不及吃来不及拍照,满大街的茶颜悦色,喝个爽。</p> <p class="ql-block">长沙是一个充满烟火气、想来又不想走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生活充满阳光,岁月温柔以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