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6夜7天自由行 4月29日盘门景区、阊门山塘街、留园、西园寺、寒山寺

dyd

<p class="ql-block">  盘门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角。这里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是苏州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也是全国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景区内的盘门、吴门桥、瑞光塔并称为“盘门三景”,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瑞光寺塔,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瑞光塔现存塔体为北宋遗构,七级八面楼阁式砖木结构,通高43米。1978年塔心发现宋代真珠舍利宝幢,这件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运用金银雕镂、玉石镶嵌等十余种工艺,集中展示了北宋苏州工匠的精湛技艺。明清时期该塔作为运河航运灯塔,至今仍是苏州古城天际线的核心地标。‌‌</p> <p class="ql-block">‌ 伍相祠‌是祭祀春秋名臣伍子胥的祠堂,位于盘门景区内,历史氛围浓厚。</p> <p class="ql-block">  盘门,古称蟠门。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都八门之一。因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名。</p><p class="ql-block">盘门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平面呈曲尺形。盘门是元明清三代陆续修建的遗构,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2006年5月25日,盘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水陆城门作为中国现存唯一的元代水陆两用古城门,盘门城门由陆门、水门和瓮城构成纵深防御体系。陆门采用内外双重方形瓮城结构,内设绞关石闸门控制启闭,可藏兵数百;水城门设内外两道花岗岩拱券,配备木质闸门与绞盘,既能实现水上交通管制,又能防洪排涝。该布局完美体现了古代"一池三山"园林设计理念与军事要塞功能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吴门桥横跨京杭大运河的单孔石拱桥初建北宋,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修,桥长66.3米,拱券跨度16米,桥身全用金山花岗岩砌筑。其独特的曲线造型使整座桥梁与运河河道形成完美几何对应,成为古代桥梁工程力学的典范。从桥顶眺望可形成"瑞光塔影映运河,水陆城门扼通途"的经典框景。‌‌</p> <p class="ql-block">  阊门是苏州城八门之一,位于城西北。“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又因吴欲灭楚,该门方位朝对楚国,故亦名破楚门。</p> <p class="ql-block">  苏州阊门山塘街。</p>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  江南织造府。</p> <p class="ql-block">  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首任园主徐泰时因官场失意归隐,倾注毕生才华构园。清嘉庆年间刘恕重建后称"寒碧山庄",光绪时期盛康父子扩建定名"留园",取"历劫长存"之意。作为苏州唯一选址古城外的四大名园,1953年起经历系统性修复,现保存明代至清代建筑精髓,并于1961年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留园占地35亩,集住宅、祠堂、花园于一体,以700米环形长廊串联四大景区:中部为山水花园,东部厅堂庭院,西部山林野趣,北部田园牧歌。入口采用"先抑后扬"手法,穿过50米高墙曲廊后豁然开朗,形成强烈视觉对比。‌‌</p> <p class="ql-block">  西园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初名“归元寺”。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将其改建为私家园林“西园”,后其子徐溶舍园为寺,恢复宗教功能。明崇祯八年(1635年),律宗高僧茂林律师住持,更名为“戒幢律寺”,确立律宗道场地位。</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最初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在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著名诗僧寒山和拾得曾在此住持,因而改名为“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的建筑布局以中轴线的方式将寺院主要建筑依次排开,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枫桥</p> <p class="ql-block">  夜泊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