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一范仲淹从寒门弃子到 帝国脊梁之风骨人生 “大宋风骨”范仲淹 一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山翁

<p class="ql-block">“大宋风骨”范仲淹一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p><p class="ql-block">越人重见古时春②</p><p class="ql-block">越州履痕:百花洲上寻芳去</p><p class="ql-block">1034年,范仲淹第一次到浙江任职,此前在朝廷任右司谏,因敢言直谏、恪守臣责而被贬知睦州,同年八月调知苏州等地,后遭贬移知润州。第二次是1038年十一月,范仲淹由润州移知越州,第三次是1049年出任杭州知州。范仲淹第二次到浙江以吏部员外郎之职出知越州,1040年三月奉调西北。时值“吕夷简党争”落幕,因弹劾宰相被贬,越州成为其“处江湖之远”的首个重要驿站,也是政治低谷中的转机。越国故地是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建功立业之地。而范仲淹始终视范蠡为先祖,有缘赴越州任职,多了一份亲近感,一到任,就去拜谒范蠡古迹翠峰院并题诗。越州作为浙东政治经济中心,既面临鉴湖淤塞、灾荒频发的民生难题,亦肩负沟通两浙、转运财赋的国家使命。范仲淹在此的作为,成为其后来主持庆历新政的“地方预演”,也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p><p class="ql-block">一一水利工程,从鉴湖到国家范式。鉴湖疏浚工程,堪称宋代水利治理的典范。技术革新,采用“修围、浚河、置闸”三位一体策略,清理河道30余里,修复斗门21处,并首创“测量水位、分段包干”的责任制度,将工程质量与官吏考核挂钩。生态智慧,在会稽山北麓保留湿地,形成“蓄洪—灌溉”的自然循环系统。社会效应,工程使鉴湖恢复灌溉农田8000余顷,越州自此成为“苏湖熟,天下足”的重要粮仓,其经验后被写入《农田水利约束》,成为全国水利建设的参照。</p><p class="ql-block">一一荒政实践,以工代赈的制度突破。1039年突破常规,推行“荒政三策”:以工代赈,招募灾民参与鉴湖疏浚,“日给米三升”,既解决就业又完成工程,此策后被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借鉴。市场调控,允许商人平价粜粮,严惩囤积居奇者,稳定粮价的同时激活民间商业活力。医疗救助,设立“惠民药局”,免费发放防疫草药,控制疫病传播,这是宋代官方医疗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早期实践。这些举措被南宋《庆元条法事类》收录,成为后世荒政的标准范式。</p><p class="ql-block">一一政德建设,清白泉的象征工程。疏浚州署废井时发现的“清白泉”,被赋予深刻政治寓意:空间政治,在州署建“清白堂”“清白亭”,将泉水作为“官德”象征,“饮其泉,思其德”,开创“以环境育人”的廉政教育模式。文本建构,《清白堂记》既是对越州先贤贺知章“清淡”品格的继承,亦为五年后《岳阳楼记》“先忧后乐”思想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山水诗心:越中山水绝纤尘</p><p class="ql-block">一一子规啼鸣中的家国忧思。《越上闻子规》“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以昼夜不息的子规自喻,“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表面写思乡,实则暗藏对朝廷的眷恋。“不如归”的啼声与《岳阳楼记》“退亦忧”的心境形成互文,成为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诗意注脚。</p><p class="ql-block">一一松竹意象的人格投射。虽无确凿证据表明“松色不随春老,竹阴何待岁寒看”为范仲淹所作,但其山水诗中常以松竹象征君子气节。如《题翠峰院》“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借范蠡故宅的青山翠峰,表达对“功成身退”隐逸传统的认同,实则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批判。</p><p class="ql-block">一一云门山的禅意哲思。《留题云门山雍熙院》“重楼复阁倚层峦,想有高人此处安”描绘寺院的险峻与清幽,“云阵藏雷去,山根到海回”以云雷山海的动态,隐喻人生起伏与宇宙大道。云门山作为越州佛教中心,其“空寂”氛围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形成精神共振,体现出儒释思想的微妙融合。</p><p class="ql-block"> 一一鉴湖水利的文学映射。鉴湖疏浚后,将水利工程转化为“重现古春”的文化事件。“古时春”既指鉴湖恢复灌溉的生机,亦指上古清明政治的理想,这种将技术工程与政治理想结合的书写,凸显了其“诗以载道”的创作理念。</p><p class="ql-block">一一范蠡符号的自我建构。自认范蠡后裔,在《题翠峰院》中以“吾祖曾居水石间”为荣。范蠡“功成身退”的智慧,与范仲淹“进亦忧,退亦忧”的矛盾心境形成张力,这种对先贤的追慕,实则是贬谪情境下的精神自救。</p><p class="ql-block"> 一一贺知章故居的文化激活。重修贺知章“天长观”并刻石立碑,范仲淹通过物理空间的修复,激活越州“清淡”的文化基因。此举不仅是对乡贤的致敬,更暗含以“隐逸传统”平衡现实政治困境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越州经验:前人田地后人收</p><p class="ql-block">一一水利模式的全国推广。鉴湖“测量—分段—包干”的治理模式,在庆历新政中升华为“农田水利法”的核心条款。将鉴湖经验推向全国,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局面。</p><p class="ql-block">一一 荒政逻辑的制度延续。“以工代赈”的思路,被范仲淹写入《答手诏条陈十事》,成为庆历新政“厚农桑”的重要内容。南宋朱熹推行的“社仓法”,亦可见越州荒政的影子。</p><p class="ql-block">一一 稽山书院的学术辐射。创办于越州卧龙山的稽山书院,延聘李觏、石待旦等名儒,开设经学、时务课程,打破“重科举轻实学”的传统。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在此讲学,使其成为浙东学术重镇,直接影响王阳明“心学”的形成。</p><p class="ql-block">一一政德文化的空间遗产。“清白泉”成为越州的文化地标,历代官员上任必拜谒清白堂,形成独特的“泉政”传统。明代绍兴知府洪珠重修清白堂时,在《清白堂记》碑阴刻“清白遗风”,可见其影响力跨越千年。</p><p class="ql-block">一一开创“山水即政论”书写范式。对陆游的影响:陆游《稽山行》“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的地域书写,可见范仲淹“越山长青水长白”的影子。对王阳明的启发:王阳明在越州稽山书院讲学,其“知行合一”理念与范仲淹“经世致用”的越州实践形成思想共振。</p><p class="ql-block"> 在越州看见北宋士大夫的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越州的17个月,是范仲淹从“京官”到“地方大员”的转型期,更是其“先忧后乐”思想从抽象理念到实践智慧的淬炼期。在鉴湖波光中领悟水利之道,于清白泉畔凝练政德之魂,在云门山寺获得哲思之境。越州不是其政治生涯的高潮,却是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原点——这里的山水教会“不以物喜”的豁达,这里的民瘼赋予“不以己悲”的坚韧,这里的先贤激活“功成身退”的超越性思考。</p><p class="ql-block">“越人重见古时春”,既是对鉴湖复春的写实,更是对清明政治的期许;既是对越州山水的礼赞,更是对文学载道的宣言。范仲淹在越州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政治家,当如清白泉般澄澈,如鉴湖般包容,如云山般超越。留下的不仅是具体的治理方案,更是一种将政治理想、文学审美与生态智慧熔铸一体的生存范式,这种范式,至今仍在越州的青山绿水间静静流淌。</p><p class="ql-block">范仲淹,从寒门弃子攀升为帝国脊梁,其人生轨迹如平仄交织的诗篇,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政治理想与文学才华完美融合,以诗词为载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与伟大的精神追求,每一处起伏都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印记与精神力量,所遗余韵,穿透千年历史,至今仍在华夏文明脉络中悠悠回响。早年,于困厄中苦读奋进,踏入仕途后,以“先忧后乐”之志,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革新图强、戍边御敌、著文传世 ,不仅铸就个人传奇,更为后世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人生的平仄韵律中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1. 《越上闻子规》</p><p class="ql-block">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p><p class="ql-block">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p><p class="ql-block"> 一一1039年,知越州任上登卧龙山闻子规啼鸣有感而作。当时屡遭贬谪,内心感慨万千。此诗描绘了子规在夜间躲进翠烟悲啼,白天在芳树间飞翔的情景,虽然越州春山景色无限美好,但子规依旧啼叫着“不如归去”。诗中借子规鸟的啼鸣和活动,以乐景(春山美好)衬哀情,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以子规“不如归”的啼声暗喻对朝廷的眷恋,“春山无限好”反衬贬谪之痛,体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翠烟”“芳树”的明丽意象与“不如归”的哀鸣形成张力,开创北宋“以乐景写哀情”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2.《诸暨道中作》</p><p class="ql-block">林下提壶招客醉,溪边杜宇劝人归。</p><p class="ql-block">可怜白酒青山在,不醉不归多少非。</p><p class="ql-block">一一1039年,巡访诸暨时所作。“白酒青山”描绘越地酒文化,“不醉不归”暗合范蠡“功成身退”的智慧,展现诗人对吴越隐逸传统的认同。亦说1026年暮春,在赶赴福建建州担任关隶县知县的途中,经过浙江杭州、诸暨等地。当时因主持泰州捍海堰工程出现事故而受到审查,面临着一些压力和困扰,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了此诗。前一句描绘了树林下酒肆店家提壶招徕客人的场景,展现出一种闲适、热闹的氛围;第二句中杜宇即杜鹃鸟,其叫声似“不如归去”,溪边杜鹃声声,仿佛在劝人归家,与前句的“招客醉”形成鲜明对比,一醉一归,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最后二句白酒和青山象征着欢乐与自然之美,诗人认为面对如此美景佳酿,若不沉醉其中,将会引发诸多是非,这里的“醉”不仅是指饮酒之醉,更是一种在欢乐中忘却烦恼、逃避现实的状态,反映出诗人在困境中想要借酒消愁,寻求解脱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3.《留题云门山雍熙院》</p><p class="ql-block">一路入岚堆,还惊禹凿开。</p><p class="ql-block">林无恶兽住,岩有好泉来。</p><p class="ql-block">云阵藏雷去,山根到海回。</p><p class="ql-block">莫辞登绝顶,南望即天台。</p><p class="ql-block">一一1039年,在越州期间写下此诗。通过描绘云门山的险峻奇崛与清幽气象,既展现了自然山水的雄浑瑰丽,又暗含诗人对人生境界的思考。首联“岚堆”以堆叠的云雾状写山径深邃,如入青嶂缭绕之境,“禹凿开”化用《尚书》“禹敷土,随山刊木”典故,将云门山的险峻归因于大禹治水的神力,赋予自然景观以历史纵深,暗喻山水乃天地人文之凝结。 颔联以“无恶兽”的澄明与“有好泉”的甘冽,构建理想化的山林生态,既写实地表现云门山的洁净灵秀,亦暗含诗人对“政通人和”治世的隐喻——如山林无恶兽,世道应无奸佞,唯存清泉般的清明政治。颈联横向空间:“云阵藏雷”写云层翻涌如兵阵,隐隐雷声穿透云隙,动态中见雄浑;“山根到海”则想象山脉走势延伸至大海,以地理的辽阔感拓宽诗境。 纵向时间:“雷”与“海”的组合,既含“雷霆万钧”的力量感,又具“沧海桑田”的历史纵深,暗示自然之力永恒不息。尾联:登临抒怀,指向精神超越。“登绝顶”呼应首联“入岚堆”的攀登过程,由“入山”到“登顶”形成叙事闭环,暗含“行远自迩”的人生哲理。</p> <p class="ql-block">4.《寄题溪口广慈院》</p><p class="ql-block">越中山水绝纤尘,溪口风光步步新。</p><p class="ql-block">若得会稽藏拙去,白云深处亦行春。</p><p class="ql-block">一一此诗描绘出越中山水的纤尘不染,溪口风光处处皆春的美好景致。范仲淹表达了如果能在会稽(越州)隐匿、藏拙生活,即使在白云深处,也能自在地欣赏春色,享受生活的心境。诗人从当地的秀丽风光中寻得心灵慰藉,表现出他对越州山水的喜爱与赞美,以及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 。此诗文本溯源与作者存疑,此诗最早见于明代《绍兴府志》,但未被宋代《范文正公集》《全宋诗》等权威文献收录。</p> <p class="ql-block">5.《题翠峰院》</p><p class="ql-block">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p><p class="ql-block">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 。</p><p class="ql-block">一一1039年秋,赴诸暨寻祖,拜谒范蠡故宅翠峰院时所作。以“青山”象征先祖范蠡的隐逸精神,暗合自身“进亦忧,退亦忧”的矛盾心境,展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诗中看到翠峰高耸,与白云相伴,想到先祖曾在此水石之间居住。他认为千载传承的家风不应坠落,自己作为子孙依然喜爱这青山,以先祖为榜样,表达了继承先辈高洁品质与淡泊名利、归隐山林家风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他对家族文化的自豪与传承意识 。</p> <p class="ql-block">6.《题翠峰几公山主》</p><p class="ql-block">陶朱山下云霞深,知音寂寞无弦琴。</p><p class="ql-block">如何一遇仙乡客,说尽无生了了心。</p><p class="ql-block">一一出任越州时,内心有诸多感慨亟待倾诉。前二句陶朱山云霞深处,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带孤寂的氛围,“知音寂寞”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弦琴”则增添了一丝空灵之感。后二句遇到山中的仙乡客,似乎能倾诉内心深处对人生、对世事的诸多感悟,反映出诗人在贬谪期间内心有许多复杂的情感亟待抒发。</p> <p class="ql-block">7.《清白堂》</p><p class="ql-block">清白泉中白甃新,越人重见古时春。</p><p class="ql-block">月明松下房栊静,一夜泉声似故秦。</p><p class="ql-block">一一1039年,为纪念疏浚鉴湖废井并命名“清白泉”而作。“清白泉”象征越州的文化传承,“故秦”隐喻对上古清明政治的向往,体现诗人“以史为鉴”的治理思想。 “泉声似故秦”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呼吁官员回归“清白”传统,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一脉相承。此诗后被刻于绍兴府署清白堂壁,成为宋代廉政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朱熹曾在此讲学并题跋。以“清白泉”象征越州的文化传承,“故秦”隐喻对上古清明政治的向往,体现诗人“以史为鉴”的治理思想。</p> <p class="ql-block">8.《无题》</p><p class="ql-block">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p><p class="ql-block">关津若要知名姓,便是孤儿寡妇船。</p><p class="ql-block">一一1039年,越州民曹孙居中病逝,范仲淹资助其遗孀归乡时所作。“十口相将”描绘孙居中遗属的凄凉处境,“来时暖热”与“去凄然”的对比,凸显官场冷暖与民间疾苦。“关津若要知名姓”暗示基层吏治的严苛,范仲淹以诗代令,为孤儿寡妇开辟绿色通道,体现“以民为本”的治理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