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边靖楼,又名谯楼、鼓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十字街心,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主体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建。边靖楼坐北朝南,由高大的砖券门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木结构歇山顶楼身组成,总高约26.7米,占地面积240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2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结构:边靖楼为砖木结构,楼基高13米,长43米,宽33米,楼身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p><p class="ql-block">斗拱:二层檐柱之上施五踩重翘斗拱,三层檐下施五踩重昂,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周围廊用四柱。</p><p class="ql-block">匾额:楼上高悬“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大匾,其中“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被认定为亚洲第一巨匾。</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边靖楼是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具有重要军事价值,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它不仅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也是代州古城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象征。</p><p class="ql-block">保护与荣誉</p><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边靖楼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边靖楼与应县木塔、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铜铸菩萨像齐名,民间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吓煞人”的谚语。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鼓楼,也是万里长城沿线最高大的楼式建筑,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p><p class="ql-block">总结:边靖楼以其雄伟的建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军事价值,成为代县乃至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值得深入研究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代县古楼又名边靖楼、谯楼。因楼置鼓,又为安定边塞和极目赏景,故名,含有远眺警戒来敌之意,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 </p><p class="ql-block"> 边靖楼的构造形式属砖木结构古建筑,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于成化七年(1471)火烧后,增台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重修。1999年代县人民政府又一次重修。</p><p class="ql-block"> 今存建筑基本保持了明清原式,上一层施重檐五铺作双昂斗拱,第二层施平座斗拱五铺作双抄里边偷心,下层无斗拱,三层均有廊。楼下为砖劵洞台基,基平面长方形,东西长十三丈,南北宽十丈,台高四丈,楼建于台上,高八丈,总高十二丈。三层四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以明台计,统面宽29.65米,统进深19.30米。楼上高悬“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大匾。</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雄伟壮观、规整精巧,雄浑壮观。登楼四眺,山河辽阔,塞上风光无限。当地常将边靖楼与应县木塔、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铜铸菩萨像相比,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的谚语。当你登临鼓楼,细心地研究了她的建筑结构之后,再来到楼下,观赏一下代州城内各式各样的民居,室内家具的构置,那一排排结构谨严浑厚的房舍,那一组组做工巧致的家具陈设,与这鼓楼的建造工艺相互辉映,会使你联想到代州木工技艺的悠久历史,为之惊叹、感慨。</p><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24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站于楼上俯瞰代县县城景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砖是原汁原味的明朝官砖,质量和规格都非常讲究。在城楼的某些地方有保护措施。</p> <p class="ql-block">城楼内的宣传陈列,主要是代谢黄酒,代州熬鱼,小米,莜面靠姥姥等当地土特产品。</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便来到边靖楼的2层。</p> <p class="ql-block">穿楼而过。</p> <p class="ql-block">声闻四达也好,威震三关也罢,挂于边靖楼上南北正中的两块牌匾,据说都是亚洲第一。</p> <p class="ql-block">在边靖楼2层绕行一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