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或“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前身为1936年6月1日在陕甘苏区瓦窑堡创建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毛泽东同志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亲自制定了<b>“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b>的教育方针和<b>“团结、紧张、严肃、活泼”</b>的校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0年11月,抗大总校奉命移驻敌后办学,从延安迁至太行山深处的浆水川。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下,前南峪、浆水一带村庄,护托起这座“将星摇篮”“蜂火熔炉”。在滕代远、何长工等校首长的领导下,学校创造性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编印的军事、政治、文化教材。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誉为“敌后教育的灿烂之花”。缺吃少穿,就以谷糠野菜充饥,课余自己动车开荒种粮。1942年5月起,灵活机动转战两个月,粉粹了日寇拉网大扫荡,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电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适应新形势,学校于1943年1月返回陕北绥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大在浆水历经两年零三个月(1940年11月~1943年1月,培养了六、七、八共三期八千余名军政干部,并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创办了十四所分校,共培养军政干部十余万人,为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大旧址群分布较广,校部驻前南峪、政治部驻浆水村、供给处驻河东村、卫生处驻安庄,学员队、上干科、陆军中学等机构驻地分布于浆水川40多个村子。其中,抗大总校校部旧址位于浆水镇前南峪村西50米,旧居位于村南坡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