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梢头袅娉婷

水边绿

<p class="ql-block">四月,华南植物园的姜科植物迎来了其花季。那日我到温室群景区观赏朱顶红,途经经济植物区,看到小径两侧的植物梢头一串串如葡萄、似珍珠、像玛瑙的花苞,或通体瓷白色,或白色中带着粉嫩的红尖,或粉红粉红,仿佛娇滴滴的少女,恰如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心想这花难道是豆蔻?</p> <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我其实对豆蔻没有任何印象,不知其长什么样,只因杜牧的诗句,知道了“豆蔻”这个植物名,以及将青春年华比喻为豆蔻年华,但究竟“二月初梢头的豆蔻”有着怎样的美丽,只能靠想象。据植物研究人员考证,植物学上的豆蔻属,花序基生,即开花在底部,不在梢头,古代豆蔻所对应的现代植物可能为姜科山姜属的红豆蔻、草豆蔻(亦有植物学家将其并入海南山姜)、艳山姜某种。于是,我便专程去了一次姜园,看看山姜属植物即豆蔻梢头的花,认识一下真真假假的豆蔻。来到姜园,看到园内的山姜属植物或含苞、或披箨、或拖着艳丽的唇瓣,梢头的如珠似玉的花在雨后尤显得楚楚可人。</p> <p class="ql-block">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红豆蔻花》“绿叶焦心展,红苞竹箨披。贯珠垂宝珞,剪彩倒鸾枝。……”,比较形象地描绘了豆蔻花,尤其是“红苞竹箨披”,说其花苞披着一个笋壳(箨tuò,即笋壳之意)的特征,与姜园内的山姜属还蛮相符合,不论是艳山姜还是海南山姜,抑或是升振山姜,莫不如此,也就说明了豆蔻可能真就是山姜。</p> <p class="ql-block">艳山姜未开时,花苞如娇嫩欲滴的玉桃,圆润的瓷白色,苞尖一抹淡淡粉红,故而古人称之为玉桃;绽放后又如斑斓灿烂的贝壳,外唇明黄色,内染红色斑纹,故而西方人称之为贝壳花。</p> <p class="ql-block">升振山姜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陈升振先生培育的山姜属杂交品种,其母本草豆蔻,父本小草蔻,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选育而成。为纪念他对中国姜科科研和保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华南植物园故将该杂交品种命名为“升振山姜”。升振山姜苞片粉红色,黄色唇瓣内夹带对称分布的紫红色条纹,看上去粉粉红红极为艳丽。</p> <p class="ql-block">山姜属植物的花构造奇特,花瓣薄如蝉翼,唇瓣色彩鲜艳。</p> <p class="ql-block">其花序在未开放前由2~3枚佛焰状总苞片保护着,红色或粉色的小苞片包裹着小花,这样就可避免虫咬或外力损伤幼嫩的花蕾。</p> <p class="ql-block">开放后的小花结构甚为精妙。小花梗绿色,基部与花序轴相连,顶端与子房相接。子房近球形,顶端与花萼及花冠管相连;花萼淡粉色、管状(包裹着花冠管),花冠管白色或淡粉色,顶端具3裂的花瓣。雄蕊两轮,外轮的2枚侧生退化雄蕊在唇瓣基部形成小齿状,外轮中间的1枚退化雄蕊在进化过程中消失;内轮2枚退化雄蕊融合成1枚具有美丽彩色条纹、斑点和花瓣状的唇瓣,是花中最美丽的部分;内轮1枚可育雄蕊,花丝扁平基部与花冠管相连,顶端支撑花药;两个花药室中间夹着雌蕊。</p><p class="ql-block">山姜属植物的花用显眼的唇瓣吸引昆虫精准降落到可育雄蕊旁边,为其传粉,从而繁衍后代。真是感叹其对生命的热爱和努力进化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