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曾几何始?我心中孕育一个渴望,一种向往,那就是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在山青水秀、花开鸟鸣的幽静环境中,无忧无虑地悠闲捧书阅读,发发呆、做做梦……累了起来散散步、观观景……自由自在,那该多好啊!</p><p class="ql-block">不久前与我哥吐露,他回答:这不是很简单吗?现在就可以做到啊!你就长期呆在我这里好了。确实的,现在有这个条件。可是,果真这样,那我自家怎么办呢?何况还有九十多岁的老妈,还有红色记忆馆,这些事务可以不管吗?唉,我的心总是不得安静!似乎有许多牵挂,有许多事情,正等着去做。</p><p class="ql-block">或许心有牵挂是好事,但总究不能无所顾忌地专心致志看书。抑或某天真的什么事情都不需要我了,那么,我可能是废了。内心就会产生茫茫然的空虚失落感,无所适从。静静地阅读,也就不成为一种享受了。只有在忙碌中得到片刻清静,打开书页才会觉得幸福。</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阅读。记得没上学前,大字不识几个,看见书报就走不开,想知道里面讲的啥?好奇心特别强。小时候,别的孩子跳皮筋,踢毽子的玩儿,我则站在家旁社办厂宣传栏前读墙报,把毛语录读得滚瓜烂熟,开学就可领读“老三篇”。去我妈厂里,走进职工娱乐活动室,别的孩子追逐着抢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我则躲进角落里翻看画报、小人书,就是不愿与大家一起活动。</p><p class="ql-block">上次哥讲起,他曾带回家好多十八、九世纪的外国名著小说,是学校停课闹革命时从即将被烧的书堆里偷扒出来的。有巴尔扎克,狄更斯,大仲马,雨果,肖洛霍夫,托尔斯泰……的等等。我表示十分惊讶,怎么从没见过呢?姐解释:当时怕被人当成“毒草”收走,书籍全部藏到阁楼上了,难怪我一无所知。可是,这些书后来去哪了呢?姐也不得而知。当年搬家时,兄弟姐妹们参军、支农、上学的,已离家走散,真不知怎样处理的?</p><p class="ql-block">我见过印象深刻的两本书就是破面缺页的《红岩》和《四明山一大妈》,那时候看见姐边烧饭边趁灶火光亮看书,我很羡慕,但不识字没办法!偶尔妈妈晚上不开会,我们会扭着她讲《红岩》。故红岩我没完整阅读过,但知道许多里面的故事。当我识字找书看时,这两本破书也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我正式看小说已到了初中。清楚记得第一次阅读的大部头国外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小说是《林海雪原》。学校里有图书室,每个学生可凭“借书证”借书,每次只能借一本,看后可随时调换。这样,我每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匆忙赶去图书室。某些书非常好看,里面情节跌宕起伏,令我沉迷其中。常常是一拿到就废寝忘食地阅读,因为欲罢不能而不断地犯错误。</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我着魔似的读小说,上课也停不下来,课桌里藏本小说偷看,课堂笔记由同桌代记,好几次被老师抓到收走书,写完检讨还是照样屡教不改。令人烦恼的是这些书带回家,就被小我二岁的弟弟强行霸占。想来挺气人的,我做家务时、书放那儿他不看,当我坐下急切打开扉页,他就拼命来抢,有时还会扭打起来,闹得很不愉快。回忆起那段岁月,真可谓又可笑又懵逼,纯真又简单。</p> <p class="ql-block">记得某个周末午后,我干完活儿准备美美阅读刚借的新书,我弟不知从哪冒出来抢夺,在姐弟俩你争我不让的过程中,不慎将书封面撕破。看着散落的页面,我被吓坏了,不禁泪水“噼噼啪啪”掉下来。想起图书管理老师视书至宝的严谨态度,便心慌意乱,越想越委屈,越哭越伤心。当时我是多么怨恨这个霸道的小弟呀!真想找机会报复一次,让他也尝尝伤心的滋味。</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我留下几颗饭粒,仔细把书页对齐粘贴回去,尽量恢复原本样子,随后放在枕头底下压平整。还书时还特意带上自己舍不得用的零花钱,以便必要时应急赔偿。站在窗口面对着图书管理老师,我的心“咚咚”的快要跳出胸口,虽然他善眉慈目,总是笑咪咪的,但我目睹过他抚摸损坏图书时心痛不已的神态。我心虚地把修补好的小说递上,他翻来翻去看了看,抬头微笑对我说:嗯,修补得不错!然后放回书架,还重新递过来一本小说。我如释重负般地深呼一口气,提心吊胆了二天终于安稳了。</p> <p class="ql-block">正因为此事件,老师认识了我,常常给我推荐些新到的好书,如《艳阳天》《金光大道》《海岛女民兵》等等,当年国外小说受到限制,数量少得可怜,记得我看过《牛虻》《静静的顿河》以及苏联二战时期的许多作品,具体书名至今记不清了。</p><p class="ql-block">为求阅读更多课外书籍,曾经自发组成学雷锋小分队,几个趣味相投的同学课后在校图书室,周末去县图书馆修补图书,不但获得更多阅读机会,还掌握了不少修书技能!深得老师们好感。</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接触到的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师,都是深藏不露富有文学修养的高人,作品曾发表于国内有名杂志。因被划“右派”或文革受到批判,才免去要职贬谪到图书馆工作。他们言语不多,每每指导极具针对性,满含智慧和力量。能与他们打交道是我的荣幸,<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给予推荐的作品别有特色,令人陶醉。</span>中学阶段,真是我各方面长进最快、最快乐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接触欧洲十九世纪的名著小说已是大学了,学校就在“浙江图书馆”附近,课余时间我们就往图书馆里跑,那里有阅读室,面向大众开放。我们名义上去复习功课,查阅资料。而实际是为了看小说。每每坐下都对自己警告:只能看半小时!但一拿到书就没完没了地大半天不碰教科书,总觉得时间好快呀!还没尽性又几个小时过去。</p><p class="ql-block">还办了“借书卡”,常挑几本带回学校,夜间躲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赖着不去上课亦看。为读小说也不知荒废了多少学业!所以我的同窗评我是“全班最不用功的女生”。直到现在,假使某位谈论欧洲十九世纪名著作品,大多数我略知一二!这是付出代价的。</p><p class="ql-block">步入工作岗位后,不知怎么的?渐渐地不再去碰小说了,虽然习惯于逛书店,看到喜欢的还会收藏,但好多摆在书架上从没动过,也许怕投入时间过多!影响日常事务吧?是啊!工作紧张,生活琐碎,确实没有多大时间供我休闲。于是,沉醉于书堆里,变成了一种渴望,一种向往,久久留在心中而无法排解。目前退休了,真想多些时间去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