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参观全国唯一《毛泽东思想专题展》领悟更深受益匪浅

李宁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我作为湘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与理事李雅兴教授、理事倪爱球老师、孙健教授一行来到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交流,得到了院党委副书记檀朝柱、团委书记程成等院领导的热情接待,并特意安排我们参观了全国唯一的《毛泽东思想专题展》,让我们更加深刻学习和领悟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毛泽东思想深邃的内涵,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持“扎根伟人故里,赓续红色血脉”的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区位优势,坚持以红色为底色、以创新为驱动、以平台为依托,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全过程,构建了方式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资源+大思政课”育人格局。</p> <p class="ql-block">红色资源+数字思政:</p><p class="ql-block">“大思政课”从指尖走向心间</p><p class="ql-block">“大思政课”建设要与新时代同频、与数字化共振。5年来,学院坚持将红色资源与新兴数字技术有机统合,在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双向育人形式的基础上实现守正创新。</p> <p class="ql-block">建设红色资源数字化应用实验室。学院整合40余个全国代表性红色纪念场馆、开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党的创新理论”系列教学展馆,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在3D全沉浸式虚拟仿真场馆中进行全方位呈现。在实践应用中,实验室集思政课教学、课程思政教学、“五史”陈列参观、党建团建、“青马工程”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形成“由点到面”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红色场馆、红色旧址等红色资源“搬”进学校、“请”进校园、“融”入课堂,创设全景式、交互式的沉浸教学场景,为“大思政课”育人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p> <p class="ql-block">开发线上虚拟仿真教学课程。目前,学院已建成《恰同学少年》《思想的力量》等线上虚拟仿真教学课程。依托课程教材,通过选取红色资源中契合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知识点,对虚拟三维空间进行内容布局,不仅使学习者在历史场景中以“第一视角”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同时解决了实践教学难以全覆盖、学时学分难以落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结合等难题。</p> <p class="ql-block">打造一批线上思政“金课”。学院组织教师团队精心设计《伟人智慧》《领袖智慧》《“湘”谈“四史”》等线上思政“金课”。系列课程在解读党史和红色资源的同时,还注重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阐释。传统教学与新兴技术的有机结合丰富了“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使静态的红色资源“活”起来,推动“大思政课”与学生互联互通,从指尖走向心间。</p> <p class="ql-block">红色资源+实践教学:</p><p class="ql-block">“大思政课”从单一变为多元</p><p class="ql-block">“大思政课”建设要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功效。5年来,学院深耕红色文化沃土,发挥校园文化场地育人功能。充分运用“铜像广场”“校史馆”等场所开展思政实践育人活动,建设“思想的力量”专题展。专题展面积共计1300平方米,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学院精选100个思政宣讲点,选择挖掘红色照片、红色人物、红色文物、经典著作和诗词等背后的故事,打磨成“金微课”,组合不同主题的“大思政课”移动课程。</p> <p class="ql-block">学院积极开拓校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阵地,提升社会“大课堂”育人实效。湘潭大学在韶山、十八洞村、旋梯书苑等地设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打造馆校育人共同体,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通。</p> <p class="ql-block">学院依托“韶山下的思政课”研学品牌,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纪念场所、陈列展览,拓展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内容形式,开展现场教学、调查研究、徒步韶山行等实践活动。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方面,学院联合地区十多所大中小学校,组建“‘子任’U-S思政教育共同体”,组织本、硕、博各学段学生与合作学校思政教师结对,协助开展思政实践活动,组织联合备课、教学比赛、虚拟仿真课程下乡等教研活动,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拓宽了“大思政课”教学场域,推动“大思政课”从单一变为多元。</p> <p class="ql-block">红色资源+研学宣讲:</p><p class="ql-block">“大思政课”从被动变为主动</p><p class="ql-block">“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再向“我要讲”的转变。5年来,学院深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思政课”育人途径,充分鼓励、大力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到“大思政课”建设中。</p> <p class="ql-block">组建由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星火”宣讲团。宣讲团以“流动课堂”的方式深入学校、基层政府、社区、农村、企业开展宣讲活动,在宣讲中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发挥宣讲员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学、思、讲、练、悟中提升自我。同时,宣讲团以学生为创作、讲述主体,联合其他高校、电视台推出了“百年百地正青春”“我的青春我的团——团史故事青年说”等高质量思政微宣讲短片。</p> <p class="ql-block">组织系列特色活动。学院以学生为组织主体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红色诗词朗诵大赛、经典著作读书会等活动,推出由学生主编的刊物《党史学苑》。邀请“五老”人员讲述革命、建设时期的亲身经历,让“过去的红色故事”变成“身边的红色故事”。</p> <p class="ql-block">打造“青研青学”研学品牌。学院通过在红色旧址、纪念馆等地实地拍摄、考察调研、采访党史学者专家等形式,推出了《换了人间》《星火燎原》《问苍茫大地》等红色专题纪录片。</p> <p class="ql-block">形成“思政+专业”深度融合模式。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推出“思政+艺术”等特色教学模式,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通过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实现“大思政课”可以学、愿意学和学得懂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p> <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由李伏清 张哲源 杨小军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