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赐封神明并纳入国家体制的做法,早在东汉末年便已出现。以蒋子文为例:他是秣陵县(今江苏省南京市)的一名县尉,在追击贼兵时战死钟山脚下。因其多次显灵,孙权封其为中都侯,并为他在钟山建庙,改钟山为蒋山。这一案例体现了国家封神的早期形式。其后,六朝时期仍有类似的受封案例延续。</p><p class="ql-block"> 神明“国封”逐渐完善,在唐宋两朝形成体系化。</p><p class="ql-block">对于神明的国封,将其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唐宋两朝是重要的分水岭。唐以前的敕封多出于统治者的个人政治需求,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申报及册封体系;而唐以后,敕封逐渐制度化,并延续至宋、元、明、清。同时,受封对象也从国家型祭祀逐步扩展至民间祠庙。</p><p class="ql-block">为神明申请赐封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将赐封视为对神明灵验显赫的回报;二是通过赐封激励神明继续显灵。申请者既可能是信奉神明的地方民众,也可能是地方官员。地方官员通常会为争取地方精英的支持,推动封赐地方精英所信奉的神祇。</p><p class="ql-block">由于历代对国封的一些具体要求与方式不尽相同,本文选择较具代表性和延续性的宋代国封制度作介绍。</p><p class="ql-block">宋代国封的成熟制度:祀典、赐封与灵应标准</p><p class="ql-block">国封主要分为两类:纳入祀典和赐额封爵。两者虽然都使神明具有合法身份,但具体待遇大不相同。被纳入祀典的神明,一是享有国家祭祀的资格,例如春秋定期祭祀和雨旱灾害祈祷;二是能获得官方资金支持,用于祠庙的修缮与维护。获得赐额封爵的神明,虽同样拥有合法身份,但不享有这些待遇。</p><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祀典之神的官方色彩浓厚,其在民间的影响力反倒不如那些未入祀典却拥有合法地位的祠庙来得大,此外,纳入祀典难度较高,这使得地方神明信仰多通过赐额或封号的方式取得合法性。</p><p class="ql-block">先来看祀典。宋代祀典依据祭祀对象划分为大、中、小三类,其数量因时而异。例如,徽宗时期:“大祠凡九十有六,中祠凡二十有九,小祠凡一十有四”;宁宗时期调整为:“太常祀典岁凡八十有二,其祀有小大之殊”,庄绰在《鸡肋编》中记载:“在京大、中、小祀,岁中凡五十”。</p><p class="ql-block">地方祀典通常包含两部分:</p><p class="ql-block">一、朝廷祀典中的天下通祀者,如山林川泽、社稷及风雨雷神等;</p><p class="ql-block">二、获得朝廷承认的地方祠神。</p><p class="ql-block">地方神明纳入祀典的标准,主要依据上文所述的先秦儒家经典中的祭祀原则。</p><p class="ql-block">进入祀典的条件显然只有少数民间神祠能够满足,因此,更多神祠选择申请赐额或封号,以求获得官方承认。宋代朝廷对神明的封赐首要条件是灵应。例如,《宋会要辑稿》记载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的诏令:</p><p class="ql-block">“应天下祠庙祈祷灵验,未有爵号者并以名闻,当议特加礼命,内虽有爵号而褒崇未称者,亦具以闻。”</p><p class="ql-block">这表明,只要是灵应显著的神祠,皆可申请赐额封号,成为朝廷认可的“正祀”。“正祀”不仅意味着合法地位,还可享受朝廷的祭祀礼仪支持。因此,许多祠庙在这一时期纷纷提出申请,通过展现灵应之举,争取朝廷的认可与封赐,从而强化其社会影响力和信仰合法性。</p><p class="ql-block">太常寺的封赐规制</p><p class="ql-block">随着申请祠庙数量的增加,元丰改制后负责祠庙赐封具体事宜的太常寺建立了相应流程规则。元丰三年(1080年),太常寺博士王古奏称:</p><p class="ql-block">乞自今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p><p class="ql-block">根据王古的建议,神祠的封赐制度如下:</p><p class="ql-block">男性神:初封赐庙额→再封为二字侯(最多为六字)→再封为公(最多为六字)→王(最多为六字)。</p><p class="ql-block">女性神:初封赐庙额→再封为二字夫人(最多为六字)→再封为妃(最多为六字)。</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明确的递进式封号规则,先赐庙额,后加封爵位,封号字数随封阶逐级递增,最多不超过六字,以确保赐封程序规范有序。这一建议被采纳并成为宋代神祠赐封的主要准则。</p><p class="ql-block">这种封神的规制在南宋时期得以延续,并有所扩展。例如,南宋的神祠赐额、加封的字数从六字扩展到八字。现存赐封文件中,引用最多的是建炎三年(1129年)和淳熙十四年(1187年)的敕文。例如,临安太学土地忠显庙加封牒文中记载:</p><p class="ql-block">“太常寺伏检准建炎三年正月六日已降指挥节文:神祠遇有灵应,即先赐额,次封侯,次封公,次封王,妇人之神初封夫人,次封妃,每加二字,至八字止。并淳熙十四年六月十九日已降指挥:今后祠神祈祷应验,令本路运司依条保奏,取旨加封。”([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二)</p><p class="ql-block">具体的申报、核实程序如下:</p><p class="ql-block">1.地方信众先提出申请;</p><p class="ql-block">2.由州县核实并上报转运司:“州具事状,保明申转运司”([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卷十二《仁济庙加封敕牒碑》);</p><p class="ql-block">3.转运司委派邻州官员核实,再委其他州官员复核,最终具保奏明,递交朝廷批准:“本司委邻州官躬亲询究到,再委别州不干碍官覆实,讫具事实保奏”([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卷十二《仁济庙加封敕牒碑》)。</p><p class="ql-block">从州县、转运司核实的情况来看,神灵的出身履历并非决定性因素,只要不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即可,关键在于灵应事迹确凿无疑,且具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宋朝封神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大约宋神宗时期成型,到宋徽宗时期完善。大概来说,前代的神灵到了宋朝全都改封号,本朝新兴的神灵——类似三圣神这种,要么被地方官视为地方淫祀加以捣毁,要么纳入国家封神体系,加以封赠。但神灵要想获得封赠,必须展示神迹,“有恩惠泽及生民”“有灵应”,同时有地方官员的保证,才能向朝廷申请封赠。</p><p class="ql-block">“诸神祠所祷累有灵应,功德及人,事迹显著,宜加官爵、封庙号额者,州具事状申转运司,本司验实,即具保奏。”</p><p class="ql-block">通俗理解,就是非朝廷批准不能成神~</p><p class="ql-block">得到封号以后,还可以从低到高继续转封,“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p><p class="ql-block">女神,先“封夫人,再封妃。”</p><p class="ql-block">道家神仙封号为真人、真君,“初真人,次真君。”</p><p class="ql-block">具体封号,“初二字,再加四字”,每次加两个字,到八个字为止,然后可以进入下一轮转封。</p><p class="ql-block">帝号比较珍贵,除了五岳封到帝号,其他神灵到王号为止,如果封到八个字的王号,再下一轮转封的时候改其中两个字,或者加封其家人。</p><p class="ql-block">“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雨雷电神</p> <p class="ql-block">賜封神明三部曲</p><p class="ql-block">首先就是灵应:所有申请赐封的神明必须经过朝廷的灵应考核,只有显示出显著灵验的神明才能获得封赐。例如,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 的诏令指出,天下祠庙中只要祈祷灵验的神明,即使已有爵号,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别的封赐。</p> <p class="ql-block">一、封赠条件是灵验和地方官员保证</p><p class="ql-block">宋朝封神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大约宋神宗时期成型,到宋徽宗时期完善。大概来说,前代的神灵到了宋朝全都改封号,本朝新兴的神灵——类似三圣神这种,要么被地方官视为地方淫祀加以捣毁,要么纳入国家封神体系,加以封赠。但神灵要想获得封赠,必须展示神迹,“有恩惠泽及生民”“有灵应”,同时有地方官员的保证,才能向朝廷申请封赠。</p><p class="ql-block">“诸神祠所祷累有灵应,功德及人,事迹显著,宜加官爵、封庙号额者,州具事状申转运司,本司验实,即具保奏。”</p><p class="ql-block">通俗理解,就是非朝廷批准不能成神~</p><p class="ql-block">吕璹任漳浦县令时,就靠陈元光神助,使汀䖍贼自缚,其《威惠庙》一诗,就讲神明之灵。</p> <p class="ql-block">二、无爵号者先赐庙额</p><p class="ql-block">得到封号以后,还可以从低到高继续转封,“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女神,先“封夫人,再封妃。”道家神仙封号为真人、真君,“初真人,次真君。”</p> <p class="ql-block">三、具体封号</p><p class="ql-block">具体封号,“初二字,再加四字”,每次加两个字,到八个字为止,然后可以进入下一轮转封。</p><p class="ql-block">帝号比较珍贵,除了五岳封到帝号,其他神灵到王号为止,如果封到八个字的王号,再下一轮转封的时候改其中两个字,或者加封其家人。</p><p class="ql-block">“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p> <p class="ql-block">《宋会要》“陈元光祠 在漳州漳浦县,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封忠应侯,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十月赐庙额威惠,宣和四年(1123年)三月封忠泽公。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加封显佑二字,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又加封英烈二字,十二年(1142年)八月加封英烈忠泽显佑康庇公,十六年(1146年)七月进封灵著王,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加封顺应二字,三十年(1160年)又加昭烈二字。王父政,母吐万氏,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封父曰助昌侯,母曰厚德夫人。王妻种氏,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封恭懿夫人,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加封肃邕二字。王子珦,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四月封昭贶侯。灵著顺应昭烈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加封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考胙昌侯加封胙昌开佑侯,妣厚德夫人加封厚德流庆夫人,妻恭懿肃邕夫人加封恭懿肃邕善护夫人,子昭贶侯加封昭贶通感侯,曾孙詠封昭仁侯,谟封昭义侯,訏封昭信侯。” </p><p class="ql-block">从上文可知,在建炎四年之前,只有陈元光有忠泽显佑公封号。建炎四年,增封王妻种氏为恭懿夫人。绍兴二十年增封王父政,母吐万氏。绍兴二十七年才封王子珦为昭贶侯。而曾孙是到乾道四年才封的。从1075年到1168年,历时93年。</p> <p class="ql-block">四、看陈元光如何封神</p><p class="ql-block">(一)诸神祠无爵号先封庙额</p><p class="ql-block">陈元光是先封侯,再赐庙额。陈元光祠 在漳州漳浦县,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封忠应侯,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十月赐庙额威惠。</p><p class="ql-block">忠应侯正是宋神宗七年下诏以后封的。北宋余靖写的《陈公墓碣》只有陈将军祠,并未有封号。可见熙宁八年之前,陈元光没有封号。族谱称陈元光唐代有许多封号是夸张的,毕竟一个“泉潮守戍”就说九品官而己。而且庆历年间的漳浦县令吕璹的《威惠庙》诗云明确指出“当年平寇立殊勋,时不旌贤事不闻”,与《宋会要辑稿》互为映证。</p><p class="ql-block">但《陈公墓碣》和《威惠庙》(时还未有威惠赐额)诗都提到神之灵异。</p> <p class="ql-block">(二)封公</p><p class="ql-block">宣和四年(1123年)三月封忠泽公。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加封显佑二字,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又加封英烈二字,十二年(1142年)八月加封英烈忠泽显佑康庇公。八个字都封满。</p><p class="ql-block">南宋知州李弥逊九年祈雨时,称神为英烈忠泽显佑公。与宋会要辑稿吻合。宋会要辑稿有关陈元光封号时间是对的,有些专家认为宋会要辑稿的封号不对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忠泽这个名字寓意着忠诚、光泽、仁慈,给人精明、细腻、组织能力强的印象。也是当时漳州官员对陈元光事迹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三)封王</p><p class="ql-block">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进封灵著王,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加封顺应二字,三十年(1160年)又加昭烈二字。</p><p class="ql-block">灵著顺应昭烈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加封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王也是八个字都封满。</p><p class="ql-block">“灵著王”二字,充斥明之前旧志。族谱称宋封“开漳圣王”是不可靠的,因为宋代封神的条件,是“鬼”必须灵异,树后更加显灵。如果封“开漳”,就失去封号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宋代对陈元光的封号集中于宋高宗绍兴年间,一共封了六次。而绍兴年间,漳州是多事之秋。刘克庄漳州喻畲云“建绍以来,常驻军于是”。宋代官员十分迷信,只能祈求神显灵。绍兴年间追封那么多次,必然有所求。</p><p class="ql-block">宋高宗时期,而不是唐高宗时期,是漳州最非常时期。但从宋代封王内容,和明代敘事都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五、神明没有后代</p><p class="ql-block">关于“神明有后”的问题,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p><p class="ql-block">(一)宗教信仰中的神明</p><p class="ql-block">在传统宗教体系中,神明通常被视为超自然存在,不具备生育能力。例如佛教、道教中的神明(如观音、玉皇大帝等)被描述为无欲无求、超越轮回的存在,因此不存在“有后”的概念。</p><p class="ql-block">(二)民间信仰与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中,某些被尊为“神明”的人物(如袁隆平被尊为“袁氏神农帝君”)因造福人类,被民众感恩并供奉。这种“有后”并非指生育后代,而是指其精神或功绩被后世传承和尊崇。</p><p class="ql-block">(三)文学与艺术中的虚构设定</p><p class="ql-block">在小说《神明之后》等虚构作品中,可能存在“神明有后”的设定,例如角色通过修炼或特殊能力繁衍后代。这类内容属于文学创作范畴,与现实信仰无关。</p><p class="ql-block">总结 :从宗教和传统信仰角度看,神明无生育能力;民间传说中的“有后”指精神传承;文学作品则可能采用虚构设定。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p> <p class="ql-block">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sitj28" target="_blank">[说方言]读《瓯越语语汇研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rzsmn6" target="_blank">[说方言]闽南话与中原话的区别(三十一)——没有嘬口呼</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rgcij2" target="_blank">古城迎来粤港客</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q8ff4j" target="_blank">漳州抗日战争遗址亟待保护</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