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是临沂陶瓷产业的标杆,则是临沂的瓷都,罗庄窑,也从普通的民窑,渐渐升级为“官窑”。四五千年的陶瓷发展史,近七十年企业发展史,银凤集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银凤,这只新时代的“瓷凤凰”,乘着时代的东风,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凤陶瓷集团</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为什么是罗庄</font></b></h1> 陶瓷生产是罗庄区的传统产业。<br> 在湖西崖村东的湖台遗址,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龙山时期蛋壳陶,在那个时期,当时的罗庄人已经有了很高的制陶工艺、宋代朱陈窑址的发现,说明千年以前,罗庄区的陶瓷就已经形成产业。民国时期,湖南崖村的“碗窑”作坊特别多,这里碗窑是个通称,并不特指烧碗的窑坊,罗庄一带的陶瓷产业已经有一定的规模。<br> 罗庄区发展陶瓷产业,有先天优势。首先是资源优势。烧窑需要煤炭,罗庄区煤炭资源丰富,罗庄的煤矿多,临沂矿务局就在罗庄,有朱陈煤矿,五寺煤矿、汤庄煤矿等等。这个煤矿带是西北东南走向,大致是从罗庄册山煤矿—湖南崖—费县探沂镇探沂煤矿—东蒙镇巨庄煤矿—新泰新汶煤矿。由于地壳变化,有的也会错位。凡是有煤矿的地方,就会伴生粘土、石英、焦宝石等,粘土是生产陶瓷的基础原料。 由于罗庄区有产业基础,技术工人多,资源丰富,既有炼制陶瓷的粘土,也有烧窑的煤矿,1957年,临沂地区成立白瓷厂,就设在罗庄,这就是银凤集团的前身。<br> 开始,白瓷厂生产粗瓷,就是过去农村常见的粗瓷碗、粗瓷缸。1976年,开始生产细瓷出口,后来到了骨质瓷生产。骨质瓷就是粘土加上骨粉烧出来,瓷器很光滑,档次高,透明。产品主要有盘料、杯料、壶料、杯碟料、鱼盘料等等。银凤集团的骨质瓷,是人民大会堂国宴用瓷,并销往世界各地,成为皇室贵族家庭、宴会用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蛋壳陶的重生</font></b></h1> 罗庄的陶瓷,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地方,一个就是过去的蛋壳陶,一个是现在的骨质瓷。二者之间相差了4000多年。虽然遥远,还是一脉相承,还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但是从,蛋壳陶到骨质瓷,并不只是原材料和工艺的变化那么简单,这4000多年,罗庄经过了太多太多。<br> 蛋壳陶,是四千多年前龙山时期陶器的巅峰之作。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的特点。蛋壳陶的质料全部是细泥质的黑陶,不含任何杂质。薄陶胎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最薄部位在盘口部分,薄至0.2毫米,一般在0.5毫米左右。柄部和底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见也不超过1—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过25厘米,重量多数为50—70克。技术难度非常高,也很难保存。在罗庄区,不仅仅是湖台遗址有出土的蛋壳陶,在周边地区也有很多发现。<br> 一直以为,时隔四五千年,蛋壳陶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了,成了一段历史,一段过往。没想到,一位银凤集团老员工的解读,却让我们豁然开朗。她说现在的骨质瓷非常地薄,就像鸡蛋壳一样,这不就是蛋壳陶的特点吗?陶器的厚度在一毫米左右,才能称之为蛋壳陶,而银凤集团的骨质瓷厚度就在一毫米左右,达到了蛋壳瓷的标准,这不就是蛋壳陶重生了吗?罗庄人真的是没让人失望,想必四千多年前,烧制蛋壳陶的祖师爷们,看到今天的陶瓷发展,也是很欣慰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沉重的记忆</b></font></h1> 为了读懂罗庄,这些天我们做了不少功课,除了到现场参观,与有关人员座谈,我们还详细阅读了罗庄政协所编的《罗庄记忆》,吕金梁主任的《那年那月》,将原来似是而非的事儿弄明白,同时也了解了罗庄陶瓷产业、煤炭产业、铸造产业等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br> 这次来罗庄调研,收获非常大,感受也很深刻。罗庄的亮点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记下自己印象最深刻,启发最大的地方。我们在向别人介绍罗庄的时候,也能找出它最吸引人的地方,那还是一个个生动的罗庄故事。<br> 每个地方的发展都不容易。很多人看到罗庄历史的光鲜,却不知罗庄的发展尤为艰难。罗庄的发展,并不像我们骨质瓷这么精致,也不会像双月湖风景那么优美。而是在1000度高温下的炙烤,是在粉尘飞扬不见天日的作坊出大力,是在简陋的煤窑里匍匐前行,是几百年各方势力在资源争抢下险中求生。<br> 罗庄的今天,是一代一代老窑工,老匠人为下一代的全力托举。吕金梁主任在《制陶记》那一篇文章里,很平淡地讲述了父亲这个老烧窑匠人的故事,这是他家的故事,也是千百家窑户的故事。其中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用电风扇给窑里降温的时候,父亲不小心被风扇打断了手指,他硬是一声不吭,我看了以后很受震撼,隔着纸我都能感觉到那种断指的钻心之痛。当大家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断指不能再植,建议住院治疗的时候,他只是简单处理了一下,又回到了窑上,因为窑厂一天也离不开他。他不是要钱不要命,而是要保一家的口粮。<br>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很多人吃的苦中苦,大部分成不了人上人。但是他们的孩子有希望,他们的孙子有希望。都说孩子们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同时也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br> 在《寻梦罗庄》这系列中,我经常想用“致敬”这个词。致敬罗庄新局面的开拓者,致敬罗庄城市的建设者,致敬那些追逐梦想的奋斗者,还要致敬这些普通的劳动者。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银凤的未来</font></b></h1> 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时俱进的银凤,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银凤,一个向着更高更远天空翱翔的银凤,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去想象,未来的银凤,会是什么样?<br> 关于这个问题,我和中央美院的虞大鹏教授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银凤的未来在哪里我不知道,虞教授说他也不知道,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技术上当然要精益求精,但是文化上还是要不断丰富,银凤应该有一个独有的,属于自己的文化。<br>罗庄的陶瓷文化,是几千年来,陶瓷生产产生的文化,是陶瓷匠人创造的文化,不管是蛋壳陶四千年,还是银凤七十年,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大师,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我们要展现出来推广出去。<br> 因为工作原因,虞教授对我国的陶瓷产业有个大致了解。他给我介绍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古窑址发展情况,景德镇自不用说。现在河南做的汝窑,当代汝窑,其实汝窑已经失传了。但是,人家现在河南那边做这种复原的汝窑,其实跟历史上的汝窑,应该肯定是有很大差距,也做得有模有样,有民间大师、国家大师等等,还有陕西耀州窑等等。其中,德化给他印象最为深刻。<br> 德化就是福建省泉州下面的德化县,在这个泉州和福州的这个相当于交界的地方。德化的白瓷瓷土质量非常好,最好的那个瓷叫玉瓷,真的就像羊脂玉一样,烧出来不上釉,特别漂亮。而且也有这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有代表性的产品,虽然没有说形成像景德镇那样那种庞大的产业集群,但是高手就是高手,东西做得是真好。<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德化的茶杯</p> 这个德化杯子,还是手工拉坯,只有0.55毫米,但德化陶瓷不是炫,而是它独有的瓷文化,像明代何朝宗做的那种观音、佛像等,很漂亮。 其实,银凤陶瓷就是用的龙岩土,龙岩市距离德化县不过200多公里,也是一处重要白瓷土生产基地,虽然不是德化土那样的极品,也是高档原料。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像龙山文化蛋壳陶那样有影响力的产品。如果我们能搞出来的话,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产品,一个拳头产品。现在强调个人化,个人特色,你得有那种代表性的大师出来。<br>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力量。特别是当一个地方,一个产业发展到达瓶颈期的时候,文化引领的作用尤为突出,尤为重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本做的建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