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功夫出少林 功夫之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少林寺不仅是佛教禅宗的祖庭,也是中国功夫的源头。达摩在少林寺开宗立派传授佛法,也传授少林拳术。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功生生不息的原因,也在于僧人们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少林寺僧们最初修练武功主要是为了强体健身,拳以寺名,寺以拳显;到了隋代,隋文帝崇佛,在开皇年间亲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使少林寺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隋末,天下大乱,土匪蜂起,僧人们组织起武装力量加以训练,以菩萨心肠作金刚面目,保寺护产,与山贼官兵作战,少林功夫初步形成。</b></p> 寺以武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代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他的侄子王仁则占据寺院,建成辕州城。武德四年,昙宗等13位武僧,活捉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派上柱国安远到少林寺宣读教书慰问,准备对立功僧封官加爵,但少林寺僧“只愿出家,行道礼拜,仰报国恩,不取官位。”于是李世民封昙宗为大将军僧,其余参战僧授以勋位,且可以代代习武,并赐少林寺田地40顷。并且习武可以代代相传。少林寺钟楼前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的事迹,上面记载了“十三僧助唐”的事迹,十三位立功僧人个个有名,且有李世民的亲笔签名。</b></p> 保家卫国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少林僧众避世修行习武,出世忠君爱国。每逢朝廷有难,少林寺僧兵就会挺身而出。在明代,少林武功历经战争洗礼,日趋成熟,进入大发展时期。明正德年间,武僧边澄出征抗敌,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有一次,在与倭寇战斗中用少林绝技一招打掉十来支刀枪,用轻功跳出敌人围困,且擒拿了两名对手,令倭寇惊魂四散,不敢出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东南沿海一带屡遭倭寇骚扰,其武士刀法奇诈诡异,南京中军都督府万表给嵩山少林寺下了一道表檄,让少林寺选派武僧应征出战。方丈坦然法师让武功高强的大弟子月空和尚,带领月忠、自然、慧正、智囊等31名武僧骑马前去抗倭。七月首战淞江白沙湾,武僧们骁勇善战,直捣倭寇营地,焚毁舰船3艘,斩敌百余人,打出了少林僧兵的威风,令倭寇闻风丧胆。随后领兵前往泉州,与当地军民一起捣毁了倭寇老巢七星岛,打死了头目黑田,自此,沿海一带处于平静。朝廷为了嘉奖少林武僧,专门在泉州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南少林寺,月空任方丈。南少林寺成为少林武僧平倭的历史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山方丈三次出征御寇。20年后,东南沿海的倭寇再次猖獗起来,皇帝再次降诏少林寺,小山方丈精选出机智勇敢、武功卓绝的50名武僧出兵平寇。他们人不歇脚马不歇蹄,昼夜奔程,出其不意突袭倭寇,神功绝技大展神威,倭寇惊魂丧胆,狼狈逃窜。之后,少林僧兵又与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共同抗击倭寇,屡建奇功。班师回朝后,小山方丈婉拒皇帝挽留,带领僧人返回少林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两年后,倭寇再次进犯上海的下沙镇。小山方丈又受朝廷敕封,率领36名少林弟子会同蔡可泉等120多名官军火速增援。倭寇听说小山方丈来了,不战自退。小山方丈返寺。倭寇探明小山方丈返寺,又来作乱。小山方丈再次出征,经认真察看沿海地形,全歼了这批倭寇。为嘉奖小山方丈的功德,皇帝为他在少林寺前,建立两根旗杆和一对石狮。在少林寺塔林内还保留着小山方丈的七层墓塔,塔上的记载着小山方丈抗倭的事迹。</b></p> 走向世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继承发扬了弘扬武术的优良传统,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寺院宗教生活恢复,少林功夫的价值重新被重视。这座千年古刹伴随着一部《少林寺》电影名扬天下。少林寺年老僧人开始向年少僧人传授少林功夫,少林功夫典籍的征集、整理和出版工作逐渐展开。从1988年寺院武僧首次对外表演开始,接着开始了国内外演出,走访了60多个国家。学习少林功夫成为热潮,塔沟武校仅在校生就多达1.8万人,而类似武校在登封至少有五六十家,学生几万人。2006年,少林功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少林寺的文化影响在国际范围内达到了顶峰。</b></p> 沉浸了解话少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参观少林寺时,为了获得沉浸式体验,我们请了一位姓景的导游进行讲解,获得深度了解,在此为小景点赞!</b></p> 1.少林寺山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少林寺山门中间匾额上写有“少林寺”三字,细看会发现,“寺”字与“少林”二字稍有不同。其实,最开始“少林寺”三字是康熙御笔亲题,1928年中原大战中,军阀樊钟秀火烧少林寺,一直烧了44天,匾额上的“寺”字被烧,后来重建山门时,“寺”字是请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后补上的。</b></p> 2.大雄宝殿的不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雄宝殿是寺院中心建筑,重大佛事均在此处举行,天下大雄十有九同。少林寺大雄宝殿有别于其他的:一是中间四大柱子下的台基,是麒麟。二是佛祖左右两边的站像,右边是肩扛禅杖,面脸络腮胡子的是少林初祖达摩;左边持一根齐眉短棍的是少林棍术创始人刹那罗王。 </b></p> 3.藏经阁匾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藏字少了半边,1928年中原大战,石友三在少林寺藏经阁放火,造成了严重损失,后来重建时,赵朴初便说,现在的藏经阁已经不完整了;况且天下经书很多,少林寺能藏得完吗?所以这个“藏”字不能写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阁内供汉白玉卧佛一尊,是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弟子捐赠。</b></p> 4.方丈室外的藏头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拾级而上是方丈室,方丈是寺庙的精神领袖,寺里僧人言行举止要向方丈看齐。方丈室门前右副对联“永远继承祖庭弘扬正法,信愿勤修圣果普渡群生”,这是一副藏头联,上下联第一个字即是现任方丈释永信的名字。</b></p> 5. 寺内石碑名头大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少林寺内许多石碑的来头挺大的,有唐太宗李世民亲笔签名的千年御碑,有金庸碑,上有“少林秘笈,国之瑰宝”8个字,也有国际化归山朝圣碑,还有一通久负盛名的镇寺碑,叫做“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这通石碑是明代穆宗朱载堉(yù)为嵩山少林寺所刻,碑正面记录了少林寺二十四代住持小山禅师的生平,背面则刻了“混元三教九流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幅“混元图”有点意思,整幅图中包含了三个同心圆,大圆代表包罗万象的宇宙,中圆为“三教”,小圆为“九流”。寓意诸子百家、大千世界虽属异流,实则同源;芸芸众生、万事万物皆浑然一体,圆融无二。听导游讲中圆的“三教”时,起初并未识破暗藏的玄机,仔细端详才发现中圆是由三个人像拼合而成,象征着儒释道三教合一。回家后细细查看,才发现《混元图》与百年前明宪宗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圆圈内的三个人相:《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个人相是儒门之秀陶渊明,隐居道士陆修静,佛教中人慧远法师;而《混元图》中左侧脸代表儒家圣人孔子,右侧脸代表道家始祖老子,拼合而成的代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观察法:将图片一分为二,遮右看左;遮左看右;去两冠看整体。还有一个不同是:《一团和气图》中没有小圆;《混元图》中增加了三圣人手捧的一幅画卷,画着的九条河流涌向五湖四海,又如同九片花瓣绕中心永恒地旋转。九条河流代表九个学术流派,具体指农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小说家、阴阳家、医家、杂家,象征九流归一。整幅图表达了三教九流混同归一的意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碑上的赞文将“三教九流”的主张和特点概括的极为精辟,摘录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 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岐,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b></p> 6.西方圣人殿的奇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方圣人殿,又名千佛殿,是寺中最大的明朝殿宇建筑,里面有四大佛教名画之一《五百罗汉朝毗卢》,由于当时的画师在颜料中加了铅,随着光线的变化,观赏时会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效果。大殿的地板上有48个脚坑,称为站桩坑,相传是少林僧人练功时留下的痕迹。殿内前金柱上,有一副和乾隆皇帝御匾同时制作的“山色溪声涵静照,喜园乐树绕灵台”对联。</b></p> 7.塔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参观完少林寺常住院内的建筑及各种文化遗产,再步行至少林寺塔林中,不禁感慨万千。这里的多少高僧大德曾弘法于少林,造福一方百姓,泽被后世苍生,终究成为历史的回忆,成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加以保存,被誉为“中国古塔艺术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巡礼少林寺,感知了少林禅武合一的厚重文化,回首少室山,少林寺仍屹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它自己的故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