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 释放给值得善待的人

蕙的风

<p class="ql-block">一念之间,那些不为人知的方寸幽明和宽窄巷子 ,天上有多少云,地上就有多少路。地上的路,有青天大道,也有羊肠小路 有城市街衢,也有乡村胡同,有风驰电掣的高速路 快车道 单行道 也有缓缓徐行的公园小径 步行道、三岔口…一条巷子,亦有长短,有曲直,更有嘈静 肥瘦和宽窄。在成都,有宽巷子 窄巷子,在桐城有六尺巷 ,不过 这些巷子之所以蜚声遐迩和今古,早已超出了本初的通行功能,而被赋予了更多形而上的价值取向和教化意义。尤其六尺巷,常被人拿来作劝人 方以巷子之宽窄肥瘦,开解渡化人心之小大幽明。曾有人说,心大了事就小了。此诚良然而浮世万象,从来没有什么圭臬,能普适天下。并非所有的宽,都能渡化方寸之间的窄。与其一味推崇退一步开海阔天空,忍一忍风平浪静 最后还是总觉得,农村的一句老话,和圣人孔子的一句语录,似乎更有些道理。这两句话,放在最后</p> <p class="ql-block">先说我经历的事儿。开车经过一条路 不宽,双向四车道。开到左拐路口,绿灯闪烁,算了不去抢了,就踩刹车停在白实线的停止线后。后面有车在摁喇叭,猜是想右转,借道让我将车往前挪,为其腾出空当来。我的车停得已很靠前,前杠差不多抵着停止线了。再往前越了线,即使不扣分,也算违章了。照理说单向两车道,右转的车,不需要这左转车道的车让路的 然而有多少是照理来的 右侧车道,本来有很宽裕的右转空间,却被一辆违停的车,给占了于是堵住了右转的路。不管不顾那个只图自己方便的人撂下车,占了右转道,人又不在车里。后面的车,再怎么摁喇叭也没用,违停车不会自己启动开走。所以后面的车想右转,要么等绿灯亮了,我的开走借道右转 要么,须得把车尽量往前提,让车前杠甚至前轮越过停止线,才能腾出空儿。又不是救护车 消防车,凭啥让我违章给你让路。不理他(她)也可以。一转念:也许后边的车有啥急事呢。算了越点线就越点线吧,反正不是闯红灯也没驶过路口,扣不了分。就往前提了提,觉得车轮没过线,但车前杠应该是稍过了。后面的车右转,开过去了,一辆 接着是第二辆 然后来了第三辆 摁喇叭 接着又摁。心想这是咋了,两辆车都让过去了 你摁啥摁呢。还要怎么着,再往前开,车头快要到斑马线了。转念又一想:也许后面的车身宽,又或许开车的是新手、女司机。而后来的事情证明,前面一念已转得有些过了,后面这一念,原本就不该转。又把车往前挪一挪 后车没动 再次将车往前提。这次后车动了 借道右转。开到车前,超半个车位 停了,左前窗转过一张脸来。果然也是女司机,开的车却并不大一一刚过去的前两辆车如果是M和L号,那她的车就是S号,至少要小一码。以人之常情,按一般人的正常思维逻辑来设想,别人不惜违章越线,给你腾出右转的空档,你或者就招手 点头示意一下,或者即便啥也不做转头就走,这事儿才算正常在理。这第三辆车的驾驶员果真暂停示意了,不过她的示意不是微笑 招手 点头,而是一张恼怒的脸,以及张开的口 尽管隔着车玻璃,听不清内容,但如果她的表情和语言不分裂背离的话,那大概率是一句脏口。她应该觉得是我做错了?给她让路让迟了?怨气撒不到违停占道的车那里,就迁怒冲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世界就是她一个人的,所有的路都应该为她而让,不然她就生气了 这应该就是她的道理和逻辑。这也是许多矛盾和纠纷争执的缘起。一刹间 我觉得脑海里生出无数个念头的选项。这时红灯转为绿灯,我还是选了左转正常行驶的选项。路上一边开车,一边想:等红灯的这前一念、后一念,实在是全都转错了。下次再遇上这样的情形,只要不是救护车消防车或遭着急事的,那就稳稳地停了等红灯 不越线,才是正道。可得记好了,别犯贱 不长记性。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不是蛇和狼的错,它们的本性就是如此,历来如此,将来也如此。错的是农夫和东郭先生,他们的与人为善,用错了对象,与给蛇和狼了。想来,这开第三辆车的,今天的运气应该还算可以。不过,以前村里的老人常说,有一辈子好命,没一辈子好运,她的运气,会一直这样保持下去吗?她这一路遇见的车和人,是不是都会对其让一让、忍一忍、算了吧?爹娘之外,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老把你当个孩子,惯着 宠着,怎么任性都可以。网上一些鸡汤说,别拿他人的错儿来惩罚自己。林子大了,啥鸟都有。要放下,笑一笑,就过去了 我也试着笑了笑,果然放下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又转念一想:幸亏只是路人,而非跟她熟识,低头不见抬头见,有经常的相处、往来、交集甚至合作共事,否则,还不知会给添多少堵呢。想到此,倒有些庆幸。一般来说,即便好心被当作驴肝肺吃了个瘪子窝了气,国人还是喜欢忍一忍、退一步的,或者再说得高级一些,叫放下、看开,以及格局、气度 境界 胸怀。可是,照理说事情不该这样的,我是个平常人,习惯性的,还是以人之常情和常理,来对己也对人。依此来推,放下和格局多了,或许就姑息和纵容了那些毫无顾忌更谈不上敬畏的任性。人类社会文明史上下几千年,而人性,说到底,几千年似乎没有改变分毫。为了遏人性之恶弘人性之善,人们费尽了移山填海之心力,以法律 道德、习俗、楷模 枷锁甚至死亡,来指引 敦劝那些贪嗔痴的心,来警示 诫阻那些傲慢狂妄的灵魂。然而一个事实是:不怎么管用。枷锁没有朽烂,囹圄很少空过。一个人从小到大,从方方面面接触到的圣贤之言、为人处世之道,也不知有多少。太多了,有时反倒让人无所适从。作为一个凡人、俗人、常人 倒是觉得,只记住并努力做到两句话就行了。这两句话,一句,是村里老人常念叨的,两好,合一好 还有一句,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就够了</p> <p class="ql-block">一个正常的社会,还是不要对一个平常人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一个正常的人,也不会时不时拿起道德大棒抡向他人——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有时候,越是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人,其所作所为,却与人之常情、社会之常道背道而驰。总是高高在上,总是觉得天下皆错自己独对,总觉得别人欠着自己的,总是指着别人的影子说叨,殊不知自己就躲在深深的黑暗里。人与人之间的是非纠结,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中的问题,从来不是没有一好,而是没有两好合一好 问题,也从来不是有所欲,而是己不欲却施诸人。忘了哪一位古人说过,世上太好的好人,还是少一些好。这个意思,如同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侠士,不能不崇尚侠气,可如果遍地都是拯民水火的大侠,那与之相对应的,又该是一个怎样魔障横行妖孽丛生的世界。做个常人,以人之常心 常理 常情,来做好日常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能做到这一点,看似标准很低,可是造化和人性却知道,这该是多么的不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