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忆母校——就读于双峰十六中

朱志彬

<p class="ql-block">双峰二中正筹备百年校庆,校史资料的搜集工作如火如荼。因原十六中并入二中,校史中也有了我曾就读学校的一席之地,这令我倍感欣慰。一位老同事邀我撰写在十六中求学的经历,我欣然应允。</p> <p class="ql-block">校庆,如阵阵清风,吹开了我久被尘封的记忆。一九七二年二月初的一天,春寒料峭,我揣着高中录取通知书,踏入青树坪中学的大门。作为一个农家子弟,能从初中顺利升入高中,内心满是喜悦。彼时,“文革”已进入第七个年头,但人们似乎能感受到国家大政方针正在悄然调整,各行各业在这春日暖意中,展现出点点生机,仿佛开始步入发展的正轨,读书风气亦大为改观。青中与二中同位于青树镇,分列320国道两侧,相距不过数百米,犹如孪生兄弟。青中坐落于老街最西端,这所学校自一九二八年创办小学起,逐步发展至初中和高中规模,虽不大,却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p><p class="ql-block">入校首日印象颇深,校门外是一片大球场,球场边矗立着几棵大树,树下是两个水塘。春夏时节,塘水清澈,树下绿荫成片,构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主体为一座二层建筑,南北两侧各有四间教室,东向为教工宿舍,西面则是围墙,墙内有一片菜地,可容纳七八个班的学生。我们的学弟皆为初中生。从东门进入,穿过长廊,再向北登梯上二楼,我们的教室便位于北边的木板楼上。踩在楼板上咚咚作响,感觉颇为畅快,教室采光极佳,较之初中时的教室大有改善,心中自然欢喜。尽管未能进入声名远扬的双峰二中,但在此求学,我们亦能欣然接受。</p> <p class="ql-block">求学之心异常迫切,在这陌生的环境中,大家尚未来得及相互认识,便已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那种渴望学习的精神,难以用语言形容。氛围极佳,从各校调来的老师们面对首届高中新生,更加认真负责,从备课、讲课到批改作业,皆兢兢业业。我们的班主任谢渊泉老师,面容清矍,目光炯炯,年仅三十出头,正值精力充沛的年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我们化学。其书写字体是略带柳体风格的行书,间架结构极佳,字体清俊而有骨力,字如其人。老师不仅教学出色,班主任工作亦十分到位。我印象最深的是每逢周末作总结时,表扬鼓励多,点名批评少,注重正面引导,即使批评同学,也总是个别谈话。因此,我们高一班的班风极佳,集体荣誉感强。数学老师是从双峰八中调来的资深教师刘宝元先生,原为副校长,因其老家就在老街,故欣然来校任教。他讲解析几何时,板书中线条优美,讲课语言风趣,常常令我们如痴如醉,可惜仅教了一个学年。特别难忘的是教语文的谢国清老师,尽管是左手板书,但书写又快又好,生动形象的语言引人入胜,他渊博的古文知识,令我们这些从特殊年代走来的学生极为敬重。我们语文基础薄弱,不会写文章,错别字又多,老师常常将我们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抄好,置于黑板上,逐字逐句修改,启迪我们思考,讲授谋篇布局,其授人以渔的方法至今影响着我。还有肖吉芝老师教授我们三角函数,宋老师和谢世雄老师教授物理,金健富老师教授英语和政治,他板书的字龙飞凤舞,极富美感。所有授课的老师们对我们皆尽职尽责。</p> <p class="ql-block">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风气自然极佳,每个学期都有两三次竞赛活动。大记得在高一时,学校举办的数学和书法比赛中,我取得了较好的名次。我们也十分喜爱体育锻炼,封长庚老师教了我们两年体育课,传授双杠体操、田径运动等知识,还有篮球、排球等技巧,老师的一招一式皆极为专业,至今印象深刻。学校每期都有各种体育赛事,我记得校内长廊边有一个排球场,我们站在二层教室走廊上正好欣赏师生精彩的排球比赛,令人惊讶的是,一向温文尔雅的班主任谢渊泉老师竟是裁判员,哨声和手势尽显专业素养。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我们集体步行二十多公里至双峰氮肥厂,见习合成氨流程,领略双峰化工的发展。还去了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学习毛主席少年时追求理想、跋山涉水的求学精神。总之,高中尽管仅有两年,我们学到的书本知识有限,但培养了我们做人的品德,为我们步入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谁也未曾料到,遗憾的是,到第二学年时,学校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历史潮流的裹挟下,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渐渐发生了变化,“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无论如何,整个高中阶段,我们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十年文革后恢复高考时,我们高一班有十多位同学考上了大学,还有部分通过参军招工等途径,走上了国家需要的工作岗位,即使留在农村中,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师生进餐的食堂就在教室旁,十分方便就餐。几十位老师,还有不少学生都在这里进餐,记得当时只有一个男主厨和一个女助手,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那时尚未有自来水,寄宿生还需承担挑水的任务,清晨做完早操后,五六个学生忙着到百多米外的地方挑井水,学生们似乎也乐意接受。离学校大约一里之地,在西边的一个山坡上有我们的学农基地,每期要在此劳动三五天,学习种地知识。另外,我们还为学校挑过煤,烧制过红砖,总之,读书与劳动两不误。幸好我们那时读高中时,皆为十七八岁的青年小伙子,经过农村锻炼,一般体力活已经干得非常好了。在学校劳动中,我们毫无怨言,皆能乐意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带着一九七三年残冬的余寒,在一九七四年初春时节,离开学校成为回乡青年。我务农半年后,走上民办教师工作岗位,从小学教到初中,历时近五年。一九七八年夏季,在全国统考中考上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双峰的三中、四中、二中和一中任教,在二中时有幸在我当年的班主任领导下,共事十年。回顾过往,自正式走上公立教育后,我一直从事高中化学教学,三十多年皆待在毕业班的班主任和教学这两个岗位上,获得学生好评。四十余年教学生涯,其教之态,其师之范,皆得益于高中时老师们为人表率的风范和感动人心的“蜡烛”精神!我深情地感谢我的老师,是先生们教我做人和知识!</p><p class="ql-block">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从一九二八年创办扶万小学、青树中学到双峰十六中,后从普通高中学校到中等工业职业学校,最终于二000年并入湘中名校——双峰二中而获新生,办学历时近百载。在我当民办教师时,暑期这里培训过两三次,拜访过班主任和教过我的老师,看到学校的一草一木,感到十分的亲切,总是十分的眷恋而不舍的离开。近十年我再去青树坪,我寻觅母校,其校址已成了镇上的商业街,委身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寻不到曾经在此读书的痕迹,内心多少有些惆怅!近百年办学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为祖国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今我深情地怀念我的母校,母校啊!你宛如高山上一股清泉,一路奔腾成经年不息的小川,滋润祖国大地,最终汇聚于浩瀚大海,将永不枯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