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圣仓颉:写在中华史册上一个赫然在目的名字 || 贾文亮 赵 峰

国家诗歌地理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虞城,一个傍依古黄河与上古传说交集的文化密码之地(2)</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不止养一方人,还承载着一方文化与文明的延续。文化地理版图上的河南省虞城县地处中华民族发祥地的中原腹地,这里有仁兽“虞”留下的足迹,有“文字出,鬼神惊”造字鼻祖仓颉的墓地,有古黄河的水流过,有夏禹封帝舜子商均于此,有商朝名相伊尹的祠堂,有《木兰诗》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这方地理版图上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和传说,记载的是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灿烂辉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一座城为何会有这么多与中华文明相关的交集,也许我们只有走进虞城的前世今生,才能破解这些留给我们后人的文化密码。</p>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字圣仓颉:写在中华史册上一个赫然在目的名字</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地方的历史不应只停留在史册或不见其物的传说中,尤其是隐于久远岁月之前的千古秘闻,还需要遗传至今的文化遗存作为支撑解密的密匙。就如现在我们站在河南虞城县西北古王集乡堌堆坡村西北隅的仓颉墓近前,隔着厚厚的黄土去回溯几千年前字圣仓颉造字的传说,这本身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还需要有穿越时空的想象去面对这一段流传至今的故事,更不用说是以神话为命题的探究,时光的尘埃足以掩盖太多太多。</p><p class="ql-block"> 提到虞城和此地上的仓颉墓,不知是天意有定还是巧合?文字资料记载中的仓颉有着“双瞳四目”,而在其年代之后的、五帝之一的“虞舜”也有着“双瞳四目”,其子商均于公元前21世纪被夏禹分封此处,号“有虞”,后称“虞国”,这些与“虞”有关的人或事,更为后人留下了扑朔迷离的悬念。“古虞国”虞城,这座现今不大的古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惊奇?</p><p class="ql-block"> 关于仓颉,《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中皆有记载,“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有双瞳四目,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有了文字后,民智渐开,中华文明日隆。</p><p class="ql-block"> 神话传说中,仓颉在数千年前造字期间,发生了奇异的天象与神异之事,其时,但见天空雷声滚滚,鬼神惊泣,白日间竟然下粟如雨……而当文字初成时,三千基本文字携带三千大道,从天而降,散发璀璨金光,玄妙的气息弥漫中华大地。</p><p class="ql-block"> 仓颉造字之地和传说中造字的境况,今人已无法去判断和求证。后人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汉字的诞生并非一人一手之功,是先民长期累积发展的结果,仓颉作为当时黄帝的史官有可能是收集、归纳、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历代文献载,仓颉卒后即葬于虞城,至于仓颉为何葬于此,仓颉墓始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有据可查的为《虞城县志》载,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仓颉墓,前立碑一通,正书“古仓颉墓”;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重立石碑一通,阴刻“古仓颉墓”四字;康熙九年(1670年),虞城县知县程本节重修仓颉祠大殿3间;新中国成立后,仓颉墓被虞城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从汉代时,此地百姓为纪念仓颉,在他的墓前修建了祠堂并植树,历朝历代香火不断,并在每年春秋季节进行祭祀仪式,以求仓颉庇护自己的子女聪慧有成。据说因为有仓颉的护佑,在仓颉墓周围方圆几十里,从古到今出了很多名人能士,像北宋时期的状元王尧臣、探花赵概等都是虞城当地人。</p><p class="ql-block"> 拨开岁月的烟云,从仓颉墓移步到枝叶繁茂、古柏掩映的仓颉祠前,望着殿门两旁的明柱上刻有“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的楹联,内心不免感慨万千,毕竟,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文字,最早就是源自于此地黄土下的沉睡之人。</p><p class="ql-block"> 是夜,带着诸多迷惑入睡。梦里,仓颉祠堂殿内长有四只眼睛的仓颉塑像面向我眨了一下眼。那眼神,与传说中护佑虞城的瑞兽“虞”很相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