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渭南的城中,沋河静静北流,恰似一条灵动的水带,将城市一分为二。河东的老城区与河西的新城区隔河相望,而北小桥,宛如一枚岁月铸就的纽扣,连接着两岸的岁月与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小桥,于我而言,它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记忆里,它就叫小桥,简简单单的名字,却承载着无尽的温暖与回忆。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据说它修建于明万历年间,那古老的石墩桥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b></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北小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它是连接河流两岸人们出行的唯一桥梁。我家在桥西的沋西村八组,外婆家在桥东的农园村四组。逢年过节,那座小桥便是我通往外婆家的必经之路。年小时的我,常常怀着满心的期待走过小桥,每一块石板仿佛都在诉说着欢迎的话语。那时候,小桥是亲情的纽带,牵着我和外婆家的距离,也牵着我童年最美好的期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第二年,我转学来到桥东的育红学校,命运的轨迹开始与这座桥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育红学校,我加入了红卫兵组织,而后又加入了共青团。也是在这里,我每天都要走过北小桥。它就像一位默默的见证者,看着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一个个稚嫩却坚定的步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中两年,我就读于桥东老城的瑞泉中学,那是渭南最好的中学。这期间,北小桥几乎成了我每日的必经之地。清晨,阳光洒在桥面上,我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匆匆走过;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桥身染成金色,我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再次踏上这座桥,走向回家的路上。为了方便上学,我经常中午到距离学校较近的外婆家吃饭,有时晚上也住在那里。外婆做的饺子、臊子面的味道至今还留有余香,令我怀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外婆家因大姨是中学老师,家里有不少藏书。在那三年里,我在这里阅读了许多影响我一生的书籍,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战争风云》等等。奥斯特洛夫的“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名言激励我不断努力前行。在桥东的这三年,那些书陪伴着我走过北小桥的来来往往,也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人生观、价值观的种子,打下了我人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的小桥已无法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上世纪70年代初被拆除重建,变成了双曲拱桥,大大缓解了新城老城之间的交通压力。记得新修小桥时,学校组织我们参加修桥的义务劳动,那是一段充满热情与汗水的回忆。我们年轻的身影在建设工地上忙碌,为新小桥的修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那时候的我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座新修的桥会承载着更多未来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初期修建的北小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如今,原来的小桥又摇身一变,成为了新修的宽阔大桥。今年元旦刚过,大姨在微信里告诉我新修的北小桥通车的消息,心中满是欢喜。近日,母亲去世百天回渭祭奠,我专门到新修的小桥看了看。新的北小桥路面宽阔,八车道的设计大气磅礴,两侧的自行车道和宽阔的人行道,让走在上面的人感觉安全又舒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新桥上,我心中感慨万千。虽然它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但那些美好的回忆经常在脑海中徘徊。这座桥,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的求学之路,我的亲情与梦想。它见证了我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走向成熟,见证了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经历的喜怒哀乐。</b></p> <p class="ql-block">2025年元旦通车的新北小桥</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北小桥,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我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记。它承载着往昔的岁月,那些美好的记忆如同桥下的沋河水,悠悠流淌,永不干涸。无论它如何变迁,在我心中,它永远是那座充满故事、充满爱的小桥。(2025年3月1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