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欧巴尔干之十一一伟大的罗马

蓝湖

<p class="ql-block">  从意大利费拉拉驱车420公里来到意大利的永恒之城一一罗马。</p><p class="ql-block"> 我们报了罗马深度游,期待能够进入梵蒂冈。吴导把我们和参加深度游的团友们交给罗马的地导,地导带着我们乘坐地铁前往梵蒂冈。非常幸运,<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能是因为我们到达的时间是在中午,</span>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门口排队的人并不太多,之前担心参观不了的顾虑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 梵蒂冈,这个世界上最小的独立国家,坐落在意大利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面积仅0.44平方公里,却承载着两千年的基督教文明积淀。作为全球12亿天主教徒的精神中枢,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以圣彼得大教堂为核心,构建起一个集宗教、艺术与历史于一体的神圣场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以耶稣十二门徒首领圣彼得的名字命名,是罗马天主教最重要的宗教圣地。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建造,坐落于传统认为的圣彼得殉道与埋葬之地。历经千年风雨,这座巴西利卡式教堂已严重老化。</span></p><p class="ql-block"> 1503年尤利乌斯二世继位,这位被称为“战神教皇”的统治者以铁腕手段统一意大利教区,并决心通过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巩固罗马作为基督教世界中心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1505年,尤利乌斯二世不顾保守派反对,下令拆除千年旧堂。这一决定引发激烈争论,甚至有人预言“拆毁圣彼得教堂者必遭天谴”,但教皇以“彼得需要更宏伟的居所”为由强力推进。教皇要求新教堂“规模超越所有古代异教神庙”,成为“上帝在人间的居所”。其选址故意覆盖旧堂和古罗马竞技场轴线,象征基督教对异教文明的取代。</p><p class="ql-block"> 尤利乌斯二世选定了多纳托·布拉曼特为总建筑师。布拉曼特提出革命性的希腊十字平面方案(四臂等长),以中央巨型穹顶为核心,灵感来自古罗马万神殿与早期基督教殉道者教堂。</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大教堂重建工程从1506年4月18日奠基开始,至1626年11月18日祝圣竣工,历时120年。若算上后续的广场建设(贝尔尼尼于1656-1667年完成)和内部装饰完善,整体工程跨越近160年,堪称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最宏大的建筑史诗,最杰出的艺术家、建筑大师们在此留下了永恒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布拉曼特设计的希腊十字方案后经拉斐尔优化,最终由米开朗基罗在74岁高龄时创造性改造为拉丁十字结构。教堂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达45.4米,长约211米,会堂最多可以容纳6万人,穹顶直径42米、高度136米的巨型构造,以双层壳体技术实现,内部镶嵌着《创世纪》作者的马赛克画作。</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吴导总会聊到美第奇家族,其中提到利奥十世为筹集资金发行赎罪券,部分用于重建圣彼得大教堂。而美第奇家族对艺术的信仰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注入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 利奥十世继位时,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工程因资金短缺和设计争议陷入停滞。利奥十世作为美第奇家族首位教皇,延续了对艺术的赞助传统。1514年,利奥十世任命拉斐尔接替去世的布拉曼特,拉斐尔提出将希腊十字平面改为拉丁十字(延长中殿),以容纳更多信徒,但这一方案因技术复杂性和拉斐尔1520年早逝未能完全实施。</p><p class="ql-block"> 克莱门特七世在位期间,欧洲深陷政治与宗教冲突。1527年的“罗马之劫”使工程完全中断,克莱门特七世被迫流亡。劫难后,克莱门特七世任命安东尼奥·达·桑加罗为新任建筑师,试图恢复建设。他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临终前(1534年)提议米开朗基罗参与教堂穹顶设计,这一遗愿在保罗三世时期得以实现。米开朗基罗在1546年成为总建筑师后,简化了布拉曼特和桑加罗的复杂方案,回归中央穹顶的纯粹性,最终塑造了教堂的经典形态。</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大教堂是宗教的圣地,艺术的宝库,身临其境无比震撼!</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环抱圣彼得广场的大理石柱廊的顶端,上面有142个教会史上有名的圣男圣女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守卫圣彼得大教堂的瑞士卫兵。创立于150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现存军队。他们身着文艺复兴风格的条纹制服,红、黄、蓝三色源自美第奇家族纹章,据传设计灵感来自米开朗基罗。卫兵需为瑞士籍天主教徒,身高174厘米以上,宣誓以生命保护教皇。每日在教堂入口持戟站岗,仪式性换岗吸引无数游客。1527年“罗马之劫”中,189名卫兵为掩护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撤退全员战死,其忠诚成为梵蒂冈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的外观宏伟壮丽,正面宽115米,高45米,以中线为轴两边对称,8根圆柱对称立在中间,4根方柱排在两侧,柱间有5扇大门,2层楼上有3个阳台,中间的一个叫祝福阳台,平日里阳台的门关着,重大的宗教节日时教皇会在祝福阳台上露面,为前来的教徒祝福,<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台上方镌刻着"你是彼得,我要将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的铭文。</span>教堂的平顶上正中间站立着耶稣的雕像,两边是他的12个门徒的雕像一字排开,高大的圆顶上有很多精美的装饰。两侧各有一座钟,左边是罗马时间,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p> <p class="ql-block">  踏入教堂中厅,贝尔尼尼的青铜华盖以29米高度统领空间,螺旋形柱体上的蜜蜂纹章昭示着赞助人乌尔班八世的家族印记。这件动用9,300公斤青铜的巴洛克杰作,巧妙地将视线引向米开朗基罗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  后殿金色光芒中的圣彼得宝座(Cathedra Petri)。贝尔尼尼用青铜云朵托起四位教父雕像,象征圣灵之光照耀人间。地面红色斑岩圆盘标记着查理曼大帝与奥托二世加冕之地,而中央祭坛下的圣彼得墓穴,自1940年考古发现后成为朝圣焦点。</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最著名的圣彼得青铜雕像位于中殿右侧,传为13世纪阿诺尔福·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所作。雕像呈现彼得端坐姿态,右手举起两指象征祝福,左手紧握天国钥匙,脚部因信徒千年亲吻磨损发亮。雕像基座刻有“你是磐石,我将在此建立教会”的拉丁文铭文。艺术史学家争议其是否为古罗马时期原作,但信徒坚信触摸雕像可获得祝福。每年6月29日圣彼得瞻礼,雕像被鲜花环绕,成为朝圣者信仰凝聚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右侧廊的《圣殇》雕塑,24岁的米开朗基罗用卡拉拉大理石雕刻出最年轻的圣母形象,衣褶流动中暗藏"Michaël 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us Faciebat"的隐秘签名。</p> <p class="ql-block">  每一组雕塑都有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组雕塑位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是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大师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于1671至1678年间创作的教皇亚历山大七世(Pope Alexander VII)陵墓。 </p><p class="ql-block"> 这座陵墓位于教堂南侧过道的一个壁龛内,设计巧妙地将一个门道融入整体构图。教皇亚历山大七世跪在红色大理石雕刻的裹尸布上,双手合十,面向教堂中央祭坛,呈现出虔诚祈祷的姿态。 </p><p class="ql-block"> 陵墓的下方,是一位带有翅膀的骷髅形象,象征死亡。它从门道中探出身躯,右手高举一个沙漏,左手持笔,仿佛在记录生命的终结。这一形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提醒人们珍惜生命,思考永恒。 </p><p class="ql-block"> 陵墓的四周环绕着四位女性雕像,分别代表慈善、真理、正义和审慎。其中,象征真理的雕像脚踏地球仪,其脚趾被一根刺扎入,象征新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挑战。 </p><p class="ql-block"> 贝尔尼尼的这件作品被誉为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陵墓雕塑之一。他巧妙地利用空间,将门道转化为象征死亡的入口,使整个作品充满戏剧性和象征意义。骷髅与沙漏的形象不仅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也引导观者思考死亡与救赎的关系。 </p> <p class="ql-block">  《卸下圣体》</p> <p class="ql-block">  《谎言》原作兰卡利1604年作品,这幅镶嵌画制作于1727年。圣经里一段故事,第一个基督教团体“耶路撒冷教会”的一个信徒亚拿尼亚试图欺骗圣灵,将出卖田产所得私自留下一部分,却向圣彼得谎称全部奉献,当即倒毙,3小时后他的妻子撒非喇不知已发生的情况,又向圣彼得重复了丈夫的谎言,也当场倒毙。</p> <p class="ql-block">  殿堂祭台镶嵌画《耶稣变容》。拉斐尔 原作于1520年</p> <p class="ql-block">  雷芒六世祭台上的镶嵌画《圣母无染原罪》,这是天主教与东正教和新教的重要分歧之一,天主教认为圣母蒙受天主特恩使其无染原罪,1854年庇护九世为此颁布通喻。为纪念这则通喻颁布50周年,庇护十世给圣母像周围镶嵌了12颗钻石,这些钻石来自12个国家。原作是比安奇1740年作品,1747年制成这幅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  圣门。每25年开启一次,也就是圣年(禧年)才打开,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开启圣门的教皇需将自己的徽章钉在门上。圣门上的画分别是(1)天神持剑守地堂(2)亚当、夏娃被逐(3)圣母默祷(4)天神来报(5)耶稣受洗(6)迷途知返(7)浪子回头(8)跛者痊愈(9)圣女玛客达泪洗耶稣足(10)耶稣教导门徒宽恕他人(11)耶稣回头注视三次否认他的彼得。(12)耶稣被钉十字架(13)巡训万民,(14)圣神降临(15)耶稣显现给保罗(16)教皇开圣门仪式。</p><p class="ql-block"> 正好遇上圣门开启,我们是从正门进入教堂,导游提醒大家去走圣门,我却被教堂里面的建筑与装饰吸引,主要是时间太短了,放弃了走圣门。</p> <p class="ql-block">  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以284根托斯卡纳柱廊构成上帝怀抱的隐喻,140尊圣人雕像在柱顶凝视众生。广场中央的埃及方尖碑自公元37年矗立至今,红色花岗岩碑体上的十字架取代了古罗马时期的金球。两侧喷泉分别由马德尔诺(1613)与丰塔纳(1677)设计,喷涌的水流在晴空下折射出彩虹光晕。</p><p class="ql-block"> 柱廊入口处的君士坦丁与查理曼大帝骑马像,暗示着政教权力的历史交织。复活节时,广场可容纳30万信众,当教皇在使徒宫窗口现身时,贝尔尼尼设计的视觉轴线将整个空间转化为戏剧性的信仰舞台。</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广场正中是一座高达41米的埃及方尖碑,方尖碑主体高达25.5米,由一整块石头雕成。</p><p class="ql-block"> 这一方尖碑是埃及中王国第十二王朝阿蒙涅姆赫特二世(约公元前1929年-1895年在位)时期的产物。根据老普林尼(公元23年-79年)记载,此方尖碑原在赫利奥波利斯,后安置在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这一独石方尖碑是公元37年由卡利古拉皇帝从埃及掠来运到罗马的,起先立在附近的尼禄赛场。</p><p class="ql-block"> 1586年,建筑师丰塔纳接受教皇西斯廷五世(1585年-1590年在位)的命令,动用了900多名搬运工、140匹马、44盘绞车、5架起重机,一寸一寸地挪移,用了整整5个月的功夫,才把这座重达350吨的方尖碑竖立在这个广场的正中。</p> <p class="ql-block">  教堂大门前左边竖立着圣彼得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右手握着两把耶稣交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他头上的缕缕卷发、脸上的根根皱纹、下巴上的撮撮胡须和身上的层层长袍无一不被雕琢得细腻、逼真。</p> <p class="ql-block">  大门右边竖立着耶稣的另一得意门徒圣保罗的雕像。使徒保罗(公元前4~公元64)是耶稣的同时代人,但比耶稣年轻。他是发展新生的基督教教徒的最重要的先驱。在所有的基督教作家和思想家中,他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千古犹存。</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可去地宫。</p> <p class="ql-block">  教堂大堂地面透气井盖,下面是地下墓地。</p> <p class="ql-block">  从梵蒂冈乘公交车来到西班牙大台阶,跟随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的脚步走进《罗马假日》。</p> <p class="ql-block">  许愿池。</p> <p class="ql-block">  电影《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在此买了冰激凌。</p> <p class="ql-block">  罗马的威尼斯广场。主建筑是国王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的纪念堂,象征着意大利的统一与独立,完工于1911年,上面的巨型拉丁文字意为“祖国统一,人民自由”。建筑物高91米,环抱型长廊中间排列着16根巨柱,长廊两头各有一座方堡,顶上有双翼胜利女神驾四马飞车的铜塑,堂前是国王的骑马铜像。</p> <p class="ql-block">  古罗马废墟。在这些矗立的断壁残垣、庙墩孤柱前,看到曾经的辉煌,看到不一样的古都风情。</p> <p class="ql-block">  斗兽场。是古罗马时期第一大的圆形角斗场,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凯旋门。为纪念君士坦丁一世 312 年米里维桥战役的胜利而修建,是罗马现存凯旋门中相对新的一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