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概述(一)

虚怀若谷

<p class="ql-block"><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的前身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闽东独立师。</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叶飞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1914年5月7日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1918年,年仅5岁的叶飞被父亲送回中国,先后在厦门中山中学和省立第十三中学学习;1932年叶飞加入共产党;叶飞曾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b>红军闽东独立师政委</b>,新4军第3支队6团团长。1927年4月12日, 厦门中山中学被封闭后,叶飞和其他同学转入省立十三中学就读。<b>1928年经叶炎煌介绍,叶飞在此加入共青团,走上了革命道路。</b>1929年秋,叶飞当选为共青团福建省委委员、宣传部长。1930年5月,叶飞代理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1930年7月,叶飞在厦门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被判一年徒刑,关在厦门思明监狱。1931年12月,叶飞出狱后即调任共青团福州中心市委书记,主持团的全面工作。1932年3月,年满18岁的叶飞经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蔡协民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b>1932年8月,叶飞奉命以福州中心市委特派员身份到闽东巡视工作。</b>1933年2月,<b>福安中心县委书记马立峰</b>不幸被捕后,福州中心市委改派叶飞到宁德巡视工作。宁德是闽东的重要地区,那里的革命斗争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叶飞由交通员带到宁德霍童镇。这里已经建立了<b>宁德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宁德霍童党小组,负责人颜阿兰。</b>1933年5月28日,端午节。叶飞、颜阿兰抓住民团大部分团兵回家过节的有利时机,于午夜率领游击队50余人,带着10多支长短枪,从霍童半岭村出发,凌晨1点多到达霍童,悄悄包围了民团团部宏街宫。经过十几分钟战斗,游击队不费一枪一弹,一举俘获了驻留团部的10多个团兵,缴获了民团26支枪和一些弹药,并乘胜袭击洋中坑仔里、赤溪等地民团,缴获长短枪80多支。<b>“霍童暴动”打响了宁德县工农武装的第一枪,威震闽东。</b>1933年6月,根据福安中心县委决定,在霍童半岭村将宁德县游击队和部分工农自卫队及其他群众武装统一改编为<b>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三支队,颜阿兰任支队长。</b>1933年7月,游击队领导人颜阿兰在从福安返回宁德的路上,遭敌人埋伏被捕,次日即被杀害,年仅23岁。1933年10月,叶飞在福安城外的狮子头渡口客店接头时,遭到国民党特务偷袭,连中三枪,昏迷了10个小时,经抢救后脱险。而胸部的那颗子弹一直留在他身上近66年,直到逝世后才取出。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打出抗日反蒋的旗号,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叶飞决定抓住时机,发动全区性武装暴动。从1934年1月7日起,整个闽东地区先后爆发多次大规模武装暴动,很快形成一个100多万人口的红色根据地。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筹备处在福安柏柱洋成立,接着在柏柱洋斗面村召开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b>正式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b>3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遭敌人破坏,闽东党组织由此失去与上级的联系;6月下旬,福安中心县委和连罗县委在福安柏柱洋菜花桥畲村召开紧急联席会议,<b>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由在连江工作的省委特派员苏达任特委书记,组织委员叶飞</b>,宣传委员马立峰,其他委员还有詹如柏、林孝吉、阮英平等人。特委机关设在柏柱洋斗面村,<b>自此即由临时特委独立领导闽东革命斗争,</b>形成了以福安为中心的面积约1万余平方公里,拥有近100万人口的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开展了土地革命。</p> </strong><h3>早在1932年4月,中共中央就指示福州中心市委,要加强对连江、福安正在发展着的广大农民抗捐税斗争的领导;6月,为了尽快把闽东地区转变到以建立革命武装创建苏维埃政权的政治斗争上,<strong>福州中心市委书记</strong><strong>陶铸</strong>亲临连江、福安,指导闽东工农武装斗争。</h3></br><h3>6月下旬,陶铸到了福安,首先把20余名因受迫害而不能回家的农会干部集中起来,重新整顿,成立了<strong>“福安游击队</strong>”,詹如柏任队长;9月14日晚,中共福安中心县委<strong>召集福安游击队20多名贫农骨干,携带4支短枪和几根长茅、数把菜刀,在福建省福安县兰田村举行暴动,</strong>同时在福安溪北洋马山村正式宣布成立<strong>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一支队</strong>,支队长詹如柏,政委马立峰。</h3></br><h3>1932年6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到连江主持成立了<strong>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strong>林炳光为支队长,陈兴贵为政委。</h3></br><h3><strong>7月下旬,在结束对闽东的巡视后,陶铸返回福州。</strong></h3></br><h3>是年12月下旬,陶铸书记再次来到连罗地区巡视工作。1933年1月中旬,陶铸结束在连罗的第二次巡视,返回福州。</h3></br><h3>为进一步指导和推进闽东的武装斗争,继1932年8月陶铸指派富有斗争经验的叶飞、江平等前来闽东工作之后,1933年1月又派出军事干部任铁峰、赖金彪等到闽东工作,推动闽东游击武装斗争的开展。</h3></br><h3><strong>1931年2月,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更名为闽东工农游击队第十三支,</strong><strong>任铁峰担任支队长</strong>,杨而菖任政委。</h3></br><h3>1933年11月,整个闽东地区建立了7支工农游击支队和数万人的地方群众武装,其中连罗地区两支(<strong>九</strong>、<strong>十三支队</strong>)工农武装。</h3></br><h3>1933年10月,闽东工农游击第九支队、第十三支队联合成立<strong>十三总队,</strong>下设3个支队,500多人枪。</h3></br><h3>1934年1月,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在透堡镇大街瑞丰寺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十三总队在透堡组建为<strong>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第13独立团。</strong>魏耿为团长,政委陈祥榕。</h3></br><h3>1934年2月,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与第五支队合编成立了<strong>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2团,团长任铁峰,政委叶飞;下辖</strong><strong>第10连,第16连(连长赖金彪),特务连(连长陈挺);全团300余人。</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1934年8月,<strong>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strong>(<strong>内称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strong>)途经连江,与县委取得联系,并在红13独立团和连罗苏区群众的配合下,于8月14日攻克了罗源县城;9月间,红13独立团发展到1000多人,编为8个连,<strong>团长先后为魏耿、冯品泰、陈学芳;</strong><strong>政委先后为陈祥榕、叶凯、杨挺英。</strong></h3></br><h3>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罗源县城后继续北趋宁德。<strong>叶飞亲率闽东独立第2团赶到宁德赤溪镇与红军先遣队</strong><strong>会师,</strong>在军团部,叶飞见到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 ,并会见了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同志。</h3></br><h3><strong>随后,闽东红军独立第2团配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打下福安穆阳。</strong></h3></br><h3>国民党调集47师向闽东苏区进攻,独立第2团顽强阻击,掩护红军先遣队安全转移。</h3></br><h3>先遣队留在闽东地区数百名伤病员,其中有团、营、连、排干部,他们身经百战,经验丰富,<strong>这批伤病员治愈后,大部分充实到闽东红军中,</strong>先遣队还将攻克罗源战斗中缴获的枪支弹药交给闽东红军,使得闽东红军战斗力显著提高。 </h3></br><strong> </strong>1934年9月,叶飞亲自带领<strong>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13团</strong>到宁德桃花溪,随后福安的<strong>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2团</strong>和<strong>寿宁的闽东红军独立营</strong>到达桃花溪,9月30日在桃花溪支提寺会师,<strong>正式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strong><strong>叶飞任独立师政委,冯品泰任师长</strong>、<strong>赖金彪任副师长兼第1团团长。</strong><strong>全师共三个团、一个特务连,另设两个红军独立营,计1600多人。</strong><strong>福安的独立2团为第1团;连江的独立13团为第2团,寿宁独立营为第3团。</strong><strong>从此,闽东苏区有了一支特委直接指挥的主力红军,经过艰苦斗争,逐步开辟了以福安、连江为中心1万多平方公里的闽东根据地。 </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1937年春,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strong>叶飞决定将闽东苏维埃政府改为<strong>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并任主席;</strong><strong>闽东独立师改称中国人民红军闽东独立师,当年该师有1300余人,</strong>1937年8月上旬,叶飞从秘密交通处获悉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后,正式向国民党福建当局发出“停止内战,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提议。1937年冬,闽东特委先后派范式人、阮英平为全权代表,同国民党福建当局进行四次谈判最终达成协议。<strong>1938年1月,</strong><strong>叶飞到南昌新四军军部接受任务后与新四军组织部长李子芳一道返回闽东</strong><strong>抵达棠口,在棠口教堂主持召开了中共闽东特委扩大会议,宣布将</strong>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strong>即</strong><strong>新四军老6团</strong><strong>;</strong>叶飞任团长<strong>,阮英平任副团长。</strong><strong>下辖三个营十个连。</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1938年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编组新四军的协议,原活动在闽北、闽东等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strong><strong>新四军第3支队,</strong><strong>全支队共有2100余人。</strong>&lt;strong data-diagnose-id="97e0d6b88010f36f7fb922b2ccd932e6"&gt;第3支队</strong>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下辖:&lt;strong data-diagnose-id="ed762953a22fcf117393dd726d5a7fa7"&gt;第5团,</strong>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桂逢洲,政治部主任刘文学;&lt;strong data-diagnose-id="5d981d36221203b66cea6fab84984c85"&gt;第6团,</strong>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参谋长黄元庆,政治部主任阮英平。<strong>1938年2月14日,叶飞率新四军6团1380余名将士从屏南棠口、双溪出发开赴抗日前线。</strong><strong>6团部队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驻地岩寺附近时,第3营即留在军部担任警卫任务(</strong><strong>在“皖南事变”中该营遭受严重损失</strong><strong>);6月间,团部率第1、2营挺进敌后茅山地区。那时团长仍为叶飞、副团长吴焜,阮英平调延安学习。</strong>老6团<strong>在抗战前线,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成为江北抗战主力。</strong><strong>驰名中外现代京剧《沙家浜》,就是以6团36位伤病员,在芦荡之中,阳澄湖畔,依靠当地民众掩护、支持,顽强与敌军斗争,发展壮大成为千余人抗日主力的光辉业绩为素材而编写的。</strong>1939年5月,<strong>叶飞率</strong><strong>新四军3支队6团与江南抗日义勇军梅光迪、何克希部会合,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strong><strong>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任副总指挥</strong>。<strong>第6团改称江抗第2路;</strong>梅、何部仍为江抗第3路;共1100余。1939年10月,为积极准备向苏北发展,叶飞率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从苏常泰地区西进到扬中。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strong>将叶飞“江抗”和管文蔚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仍用新四军挺进纵队番号。司令员管文蔚、政委兼副司令员叶飞、</strong>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郭猛,下辖四个团,共3600余人。<strong>原老6团编为新四军</strong><strong>挺进纵队第1团。</strong>合编后,新四军挺进纵队旋即北渡长江,开展泰州、扬州地区抗日斗争,<strong>胜利进行了郭村保卫战,</strong>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磨擦挑衅。<h3>1940年7月,<strong>江南指挥部(</strong>1939年11月由新四军第1、第2支队指挥机关合并组成,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罗忠毅任参谋长,刘炎任政治部主任<strong>)</strong>率主力北渡长江至扬州以东之大桥镇地区,与<strong>挺进纵队</strong>、<strong>苏皖支队(</strong><strong>司令员陶勇,政委卢胜</strong><strong>)</strong>会合,<strong>改称苏北指挥部;</strong><strong>陈毅任总指挥,粟裕任副总指挥</strong>,刘炎任政治部主任。</h3></br><h3><strong>新四军</strong><strong>挺进纵队改编为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strong><strong>司令员兼政委叶飞</strong>,辖第1、第4、第5团。</h3></br><h3>第2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辖第2、第6、第9团。</h3></br><h3>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辖第3、第7、第8团。</h3></br><h3><strong>原老6团编为</strong><strong>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1团。</strong><strong></strong></h3></br><h3>江南指挥部留在苏南的部队,<strong>成立新的江南指挥部,罗忠毅任指挥</strong>,廖海涛任副指挥,以第4团一部为主力,同各县地方武装一起,编组为新3团、第4团、独立第1团和独立第2团;<strong>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16旅。</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strong>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strong>,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h3></br><h3>1月25日,<strong>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省盐城成立</strong>。之后,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h3></br><h3><strong>第1师,粟裕任师长,刘炎任政委;</strong></h3></br><h3><strong>第2师,张云逸兼任师长,郑位三任政委;</strong></h3></br><h3><strong>第3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strong></h3></br><h3><strong>4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strong></h3></br><h3><strong>第5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strong></h3></br><h3><strong>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strong></h3></br><h3><strong>第7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委。</strong></h3></br><h3><strong>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strong></h3></br><h3><strong>原老6团编为</strong><strong>新四军第1师第1旅第1团。</strong></h3></br><h3>1942年实行“精兵简政”,主力地方化,<strong>原6团2营</strong>编为泰州独立团,后又改为苏中军区特务3团,华中野战军7纵55团、华东野战军11纵91团、第三野战军10兵团<strong>29军85师253团,在</strong>金门战斗中失利,部队大部损失,仅剩一个连。</h3></br><h3>原6<strong>团1营部队</strong>后为“江抗”二路1支队、新四军1师1旅1团、<strong>新四军第1纵队1旅1团、</strong><strong>华东野战军1纵队1师1团</strong>、<strong>第三野战军</strong><strong>第20军58师172团。</strong><strong>抗美援朝时期著名的冰雕连即20军58师172团2营6连。</strong><strong>2017年军改后,172团隶属于83集团军合成58旅。</strong></h3></br><h3>原6团东进作战,西撤时在阳澄湖畔留下36名伤病员,后发展起来成为<strong>新四军6师18旅52团</strong>。精兵简政时期,实行主力地方化,又以52团的3营为骨干编为苏中军区高(邮)宝(应)独立团,随即又改为<strong>高邮独立团,</strong>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高邮独立团又改编为新四军苏中军区2旅5团、华中野战军7纵队59团、10纵队89团、华东野战军11纵队95团,之后又编为<strong>第三野战军10兵团</strong><strong>29军86师257团。</strong></h3></br><h3><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h3></br><h3>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strong>,</strong>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活动于苏中地区的<strong>苏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strong>,所辖第1、第2、第3纵队依次改编为第1、第2、第3旅。<strong>粟裕任师长</strong>,刘炎任政委,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全师共1.1万余人。</h3></br><h3><strong>新四军第1师第1旅旅长兼政委叶飞。</strong></h3></br><h3>新四军第1师第2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h3></br><h3>新四军第1师第3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h3></br><h3>4月,成立苏中军区,由第1师师部兼军区机关,粟裕、刘炎分别兼任军区司令员、政委;所辖第2、第3、第4军分区,分别由第2、第1、第3旅兼。</h3></br><h3>10月,新四军第6师第18旅从苏南进入江(都)高(邮)宝(应)地区,不久划归第1师建制并兼第1军分区。</h3></br><h3><strong>11月,叶飞任新四军第1师副师长。</strong></h3></br><h3>1942年10月,第1、第6师领导机关合并,归粟裕统一指挥,对外仍保留原番号;年底,第2旅主力南渡长江,与第6师第16旅合编,仍称第16旅。</h3></br><h3>1944年,第1师开展攻势作战;12月下旬,<strong>粟裕率3个团(第3旅第7团、苏中军区特务第1团、第4团)南渡长江,</strong>执行中共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叶飞继任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同时成立<strong>苏中军区教导旅。</strong></h3></br><h3>1945年1月,第1师南下部队与第16旅在浙江省长兴地区会师后,<strong>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strong>,下辖2个军分区和4个纵队:</h3></br><h3>第16旅编为第1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h3></br><h3>浙东游击纵队编为第2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h3></br><h3>第1师南下部队编为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阮英平。</h3></br><h3><strong>4月由叶飞率苏中军区教导旅3个团第二批南下,编为第4纵队,司令员廖政国,政委韦一平。</strong></h3></br><h3>第1师主力相继南下后,管文蔚任苏中军区司令员,陈丕显任政委。7月,苏中军区重新组建教导旅,8月,又迅速组成3个旅。</h3></br><h3>1945年10月,苏浙军区部队撤至苏中、苏北,其第2、第4纵队及苏中军区教导旅编为<strong>新四军第1纵队</strong>;第1、第3纵队分别编为华中野战军第6、第8纵队;苏中军区部队编为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