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第二次到点头时,便惊诧于“中国白茶第一镇”,沉醉于“广林福”的缕缕茶香了。</p><p class="ql-block">陆羽《茶经》有云:“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此白茶山便是福鼎太姥山。前年的一个夏日,应老同学陈崇谊之邀,我来到太姥山下的点头镇,知遇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板——广林福茶业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氏茶业世家第八代林型坐。</p><p class="ql-block">追寻记忆的痕迹,我曾先后两上太姥山,与依山傍海的点头镇擦肩而过。或许注定与点头有缘、与白茶有缘,阳春三月,陌上茶正绿,我与《温州日报》主编周汉祥再次前往点头镇。</p><p class="ql-block">“十几分钟就可到点头。”“广林福”的小雪驾车前来接站。就在这个面容姣好的姑娘说话间,整齐如切的成片茶园撞进视野,黛色山峦间绿茵如毯,分明是仙人打翻的翡翠棋盘。一路来,铺天盖地的各种广告牌争奇斗艳,争先恐后告知来客到了中国白茶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广林福”是一家白茶研制公司,集生产加工、仓储、办公、茶文化展示于一体。一踏进公司,便有一股浓浓的茶香袭来,——那茶香发自林型坐董事长身后的“广林福”深处。细细闻之,非桂馥兰香,也非国色天香,却是这般芬芳馥郁,让人沉醉……</p><p class="ql-block">今年五十多岁的林型坐,虽身材清瘦,且显精神,那瘦削而爬上不少皱纹的脸庞,让人感受到他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p><p class="ql-block">林董把我们迎进了二楼办公室。他一边煮着老白茶,一边拿起一本厚厚的《中国茶业大字典》,介绍起福鼎的“寿眉”“白牡丹”“白叶茶”“新白茶”来。</p><p class="ql-block">“这是20年的老白茶……”茶煮开了,林董右手握壶把,左手扶壶盖斟起茶来。老白茶有句行话:“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闻香识白茶,我把杯口轻轻移至鼻下,闻了起来……那香气,初是一种药香,似掺有当归、金银花之香,却又闻出夏枯草、紫苏之味。再闻,那香气又仿若植物历经岁月陈化之后生发出来的一种陈香,——那是岁月的味道。三闻,恍然在茶水中荡漾着隐隐花香,那是经历暑寒两重天后散发释放出来的。此时,对闻者来说,无论是何种香味,都是沉郁的、成熟的、浑厚的。</p><p class="ql-block">林董的手机响了,是与福鼎毗邻的浙江平阳县政协一拨人莅临考察。趁林董下楼迎客这功夫,我巡视起董事长的办公室来。引人注目的是,堆放在办公桌两侧的一排排包装完整的“福鼎白茶”,凑近细看,外贴着诸如“90年代寿眉样品”“老张不知年3号”等字样小标签,——与其说这是董事长办公室,不如说是茶研员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我自少与茶有缘。老家泰顺是中国茶叶之乡,主产绿茶,少时经常随母上山采茶。学校拥有数十亩茶园,唱着《采茶舞曲》茶歌采茶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茶歌成了县歌后,我到茶歌发源地东溪采风,在《农民日报》《温州日报》发表了一篇《茶乡美,最忆是茶歌》的散文。每回山城总忘不了往老同学开的茶馆跑,品茗聊天,一坐就是几小时。可眼前听着林型坐的白茶介绍,发觉喝惯了绿茶的自己,对白茶竟然如新生一般懵然。</p><p class="ql-block">福鼎,一个与老家紧依的县级市。初来这里,便听到一个近乎振聋发聩的广告语:“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而点头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白茶第一镇”。走在小镇上,却见“中国白茶第一街”的招牌。“内有其实,则言之不惭。”这里生产的“福鼎白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镇拥有茶园面积近3万亩,茶叶加工企业280多家,注册茶叶门市店1300多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创办了3000多个经营网点。</p><p class="ql-block">在服务大厅,女工作人员正在接待来自外地考察人员。“广林福的女接待员个个肤如凝脂、面容俊俏。”不知谁说了一句这样的话,看来这种感觉并非我所独有。转身向小雪求证时,小雪嫣然一笑:“老白茶富含茶多酚、茶氨酸等营养成分,能延缓衰老,改善睡眠质量,这里的女孩儿,每天都喝着这老白茶,哪能不美?”听着小雪的话,油然想起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来。</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取‘广林福’这个名?”我不明白蕴含其中的寓意。随着林董的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茶园里一个少年正向我走来——林型坐出生于福鼎磻溪镇湖林村,13岁时,刚刚读过初中上学期,家中生活拮据,父母忙碌于几亩茶园,便放弃学业,随父母整日蹲茶园。后来,借了500元钱学着做生意,不料却血本无归,有村人嗤笑:“你能做生意赚钱,我趴地学狗叫。”</p><p class="ql-block">林家是当地有名的茶业世家。清雍正年间,林氏先祖林尚英开始在福鼎白琳镇开山种茶,始创“林氏茶坊”。因得灵山秀水之润养,又得林氏巧匠之育化,代代传承,名声远扬。20世纪初开始,通过福州、泉州、厦门通商口岸,把白茶销往国外,福鼎白茶便成了“南洋”华工日常必备保命的“良药”。新中国成立初期,林氏茶行与国营福鼎茶厂合营。改革开放初期,林氏茶业世家第七代林垂交,带着祖传的林氏制茶技艺加入湖林国营茶厂。</p><p class="ql-block">1988年,16岁的林型坐开始随父学茶。那会儿,林父受茶厂委派南下广州试水市场经济,在广州芳村开设全国第一家门店——“广福茶行”,林型坐三兄弟便随父在广州做起茶叶外贸生意。1996年,林氏出资收购、重建濒临倒闭的国营茶厂。2015年,积蓄了近30年茶叶生产销售经验的林型坐,从广州回到老家福鼎,建设一大厂区、两大茶叶加工基地,——林型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林氏茶业世家第八代传人。</p> <p class="ql-block">有了“广林福”,林型坐考虑着如何稳健地走好每一步。于是,聘请中国工程院茶学专家陈宗懋、刘仲华为茶园技术指导,建设茶园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申请中国和欧盟有机绿色食品许可认证。“广林福”,一跃成为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p><p class="ql-block">一走进“广林福茶文化博物馆”,就被一幅构思别致的宣传画所吸引:一中年男身穿中式唐装,双手端着一杯老白茶,满脸的虔诚,画上七个大字格外醒目:“我爱我的老白茶。”落款是广林福茶业董事长、福鼎白茶非遗传承人林型坐。博物馆内展示的茶文物展品多达200余件,多为国外购得。储藏的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珍品满目。“馆里储藏的老茶数量近千吨,是广林福引以为傲的老茶资源。”小雪边介绍边走到一个茶窖前。“这铁门内,储藏着9 箱老白茶,可是价值连城。按不久前的拍卖价计算,价值约1.8个亿呢!”就在小雪解说时,林董上前轻轻按了按指纹,铁门悄然打开,只见9只用红带封存的木箱子,静静地摆放于室内正中,红带上印着“南洋归来老白茶”七个字,封板上则用记号笔写着不少人的姓名。</p><p class="ql-block">“南洋归来老白茶?”这话里隐藏着这样一个故事:这9箱销往国外的老白茶,原产于上世纪80年代的福鼎。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型坐在马来西亚一位藏家家中喝到年份60年的老银针,在感受其香气和汤感之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启老白茶的回购、仓储与研究。2020年,他通过各种渠道从新加坡、马来西亚购得9箱已保存30多年的老白茶,每箱16公斤。这批老白茶的回归,可谓“艳惊四座”,而林型坐则想以此证实福鼎白茶上佳的品质。</p><p class="ql-block">每一次老白茶活动,林董都付于精心的策划,规格之高,让人望尘莫及。“南洋归来”老白茶开箱仪式,中国工程院两位院士陈宗懋、刘仲华亲临开箱仪式;设立“广林福”院士茶窖,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6位院士现场封藏、签名。</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陈宗懋院士有感于“广林福”,拟题“喝广林福老白茶,享受健康人生”墨宝相赠,林董深感不妥,让院士把“广林福”三字改为“福鼎”。何故?他说:“白茶是福鼎的白茶。”</p><p class="ql-block">“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茶相伴近30年,林董想打造一款自己心目中的完美老白茶——G系列。用林董的话说,G系列,就是融合白毫银针的毫香,白牡丹的花香,寿眉的蜜润,再加上不同年份的转化,达到“香气层次馥郁,口感甜而不腻,入口顺滑醇厚”的品味。</p> <p class="ql-block">2024年陈宗懋院士九十寿辰宴席,没设在富丽堂皇的大酒店。那晚,在“广林福”大厅,林董为这位茶界泰斗敬献上一份厚重的礼物,——用8年时间打磨而成的G系列,连同精心煮制的一碗G20土鸡汤。</p><p class="ql-block">“‘广林福’是没有一个推销员的。”听了林董这话,我颇感意外。林董告诉我,“广林福”的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经销商、电商、展销会,每年还接待不少慕名而来的新客和回头客。</p><p class="ql-block">春茶开摘,最热闹的莫过于与“广林福”一墙之隔的茶青交易市场。走进人头攒动的市场,只见茶农或提着篮子,或挑着担子,或骑着摩托车,或开着三轮车,源源不断地将新茶青汇集到这个市场,或铺成厚厚的绿毯,或堆成碧玉山丘。茶农、青叶贩子讨价还价,热闹非凡。林董告诉我们,短短十多年间,原先的花茶交易市场变成了茶青交易市场。</p><p class="ql-block">午后,林型坐亲自开车30多公里,带我们来到磻溪古坪头茶园——福鼎白茶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广林福”拥有3500亩的生态茶园,最早种植的茶树年限是1953年,就在这个基地。</p><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四周绿意盎然的茶园尽收眼底。远处的太姥山若隐若现,传说太姥娘娘手植的绿雪芽母树就在山上。</p><p class="ql-block">福鼎有句谚语:“谷雨前是茶,谷雨后是草。”这些天,茶青采摘正热火,而他的茶园仍空无一人。林型坐说,茶青何时采摘,“广林福”老白茶有自己的品质要求,采摘时采茶女都要扫码入园。据知,“广林福”对生态茶园的管理非常严格,统一施用的是一种国外生产的有机除草剂。</p><p class="ql-block">行至山巅,却见一杨府圣王殿。林型坐指了指圣王殿,笑着说,有一次,他在殿里偶遇当年嗤笑他的那个村人,村人满脸通红,连说“对不起”。</p><p class="ql-block">下山时,一路亲闻着老茶新绿的青叶涩香,恍然觉得这漫山遍野的茶树都在呼吸,似乎触摸到它那嘣嘣的心跳。是啊,它们一定听主人说起几百年前福鼎白琳镇的那家“林氏茶坊”,如今它们又见证“广林福”所走过的每一步绿色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广林福”老白茶,岂止是春风里的片片嫩绿、采茶女指尖的灵动舞蹈,更是林氏八代传承的不舍匠心、时光与技艺的不朽杰作、岁月馈赠的馥郁陈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