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鹤林雨露

<p class="ql-block">同里宋代建镇。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p> <p class="ql-block">“江南六大古镇”的名号如同“五岳”的尊称,成了痴迷江南文化游客们心中此生必定要来打卡的胜地,把这曾偏远经因交通不便而制约发展的没落的古镇,变成了无价的民俗游的“聚宝盆”。</p> <p class="ql-block">沿河岸一溜长排的这些传承几千年的手摇木船,曾经是江南水乡最早的私家生活与交通工具。时代的变迁让它们有了新的专职功能,成了游客游览古镇最佳的“水上巴士”。</p> <p class="ql-block">临近中午,乘着游人与船哥,船嫂忙着吃饭墙上饱肚子的一段间隔,烈日暴晒,雨淋也没有休息日的小木船们,终于可以享受这难得的春日暖阳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原名“富土”。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p> <p class="ql-block">镇中心广场的古戏台,每次演绎的都是些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越剧昆曲,成了游客们感受吴文化的主要娱乐载体,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江南的桥不仅是便捷的通道,更是一种水乡文化的地域标志,这些历经千百年洗礼的每座石桥,都隐藏着许多悲欢离合或者浪漫喜庆的故事,等待有心人来解读描绘创作成经典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石板小道两旁,参天老树与高大的深宅围墙,错落有致的黛瓦民居小店,像是立体的雕塑群,把来往的游人融入久远的历史中轮回。</p> <p class="ql-block">“丽则女学校”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创办丽则女校,首开吴江女子教育之先河。2013年5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退思园合并)。</p> <p class="ql-block">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p> <p class="ql-block">清澈河面上坐着手摇木船把欢乐写在脸上的老外们,是对在古镇体验民俗文化与生态保护最真实的褒奖,能把水环境修复到四十多年前的质量,确实做得很成功可嘉。</p> <p class="ql-block">同里婚俗中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新娘子过三桥,寓意平安吉祥,来此的游人也会按习俗按照顺序走一遍,图个吉利。情侣们来到这里,更是会把这当作虔诚的心愿为未来祈福。</p> <p class="ql-block">专心拍摄记录快乐旅行的游人也成了别人画中的一道流动的风景,相互友善蹭拍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只要不是用于商业牟利的广告宣传,每一位匆忙过客人都漂亮的精灵。</p> <p class="ql-block">曾经上天潜水,自由自在抓鱼的鸬鹚,成了被禁锢在小船上等待游人付钱便表演天生绝技的模特,没人知道它们心中对何时能解脱这种乞讨度日的囚徒生活能说出什么愿望。</p> <p class="ql-block">坐上无轨电车返程时,忽然感觉这不仅仅是对游客流量上精心规划的预设,更是让这次古镇之行有独特的仪式感,留在记忆中难以忘却。这对那些在城市中随意建造淘汰的有轨电车来说,是最好的镜子值得他们反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