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

墨漾心舟

<p class="ql-block">  ——追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老前辈离开我们已经四年了,离开了他心爱的杂交水稻,把无尽的怀念,留给了热爱他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和袁隆平前辈的祭日(五月二十二日)即将到来之际,怎能忘记他长年驻足田园,手捧稻穗凝神长思的面容。怎能忘记共和国七十周年盛世庆典,他领完勋章,又一头扎进农田忙碌的身影。不能忘啊,我们敬爱的袁隆平老前辈。</p> <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他从小就树立起救国救民的思想,少年时代就萌生了要学农的想法。之后,通过不懈的努力,高中毕业那年,袁隆平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西南农学院。大学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当教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长势特别好的天然杂交稻株,从此,开启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在常年的科研工作中,袁隆平勤于思索,敢于向经典理论发起挑战。他在开展水稻雄性不育试验的同时,还用无可辩驳的事实,一举推翻了米丘林、李森科的传统经典理论“无性杂交”学说。</p> <p class="ql-block">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去培育杂交水稻,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一举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其卓越的表现,使他当之无愧地赢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称号。作为响誉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以“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为己任”,一辈子扎根田野,将论文写在坚实的大地上,为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吃饭问题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生活才能安康。袁隆平从小就立下了学农的志向,最初他研究的是红薯种植。后来,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转而把重点调整到水稻的增产上。上世纪六十年代,袁隆平打破传统理论的束缚,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实践,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刷新一个又一个的高产纪录,至2020年已实现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p> <p class="ql-block">在袁隆平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他研究杂交水稻,既勤于实践,又敢于挑战学术权威,信奉的是“实践出真知”。为了挑选合适的野生稻种,他走遍了祖国的山山岭岭,以大海捞针般的执着,终于从茫茫的野禾中,找到了弥足珍贵的用于科研的“野败”,从此,使他的水稻研究,迈向了广阔的天地。许多人问袁隆平“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欣然作答,“知识,汗水,灵感,机会,就这八个字。”袁隆平一生虽然获奖无数,但他每取得一次进步,都会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通过知行合一,把勤劳的汗水挥洒在广阔的大地上,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下田农作和亲身实践,不断揭示科学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常跟身边的同事和学生说,“电脑和书本里长不出水稻”。意在提醒他们,只有亲近泥土,亲近大自然,一心一意跟禾苗交朋友,脚踩坚实的大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能把握科学的规律,让每一粒种子都茁壮成长。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向上精神,袁隆平一头扎在科研的第一线,不管是在条件简陋的安江农校,还是在实验设备相对齐全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也不论是在一望无际的三亚杂交水稻基地,他一生割舍不下的始终是稻禾和稻田。科学家精神指引着他,择一事,终一生,怀揣着炽烈的家国情怀,让每一粒看似寻常的稻种,在他的精心抚育下,都逐渐开花、结穗,芬芳着祖国的天涯海角。</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缅怀袁隆平,不单单因为他解决了十四亿人吃饭的大问题,还在于他心中时刻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农田,不是为了博取功名,更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远离饥饿,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目睹一些人因吃不饱饭而患上疾病,甚至由此失去生命的窘境,毅然决然向野生稻领域进军。他通过大量的科学实践,一举打破了当时世界水稻界的传统认知,为杂交水稻的成功繁育,开辟了一条光明的路途。他就像一粒种子,不管撒向哪里,始终都心怀感恩,心怀着必胜的信念。正是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让袁隆平的水稻研究积小胜为大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高产稳产奇迹。袁隆平的一生,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用一生的实践,努力实现了“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的人生誓言。</p> <p class="ql-block">臧克家说:“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那个做着“禾下乘凉梦”的袁老并没有离去,他的论文依然写在辽阔的大地上,他曾经铿锵前行的脚步,依然镌刻在祖国的稻田间。他博大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向着科学的高峰不懈攀登。</p>